戊戌变法可以简答定义为一次失败的进步运动,很多人都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的权力争斗,这种说法其实有点片面。
实际上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制度的腐朽,而慈禧太后只不过是守旧派的代表。说到守旧派,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知道维新运动对国家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个人利益是远远要高于国家利益的,而旧制度腐败越深的地方,又越是他们攫取利益的地方,也就越是守旧派想要维护的地方,比如裁撤冗官的改革,这项改革措施影响到了许多尸位素餐者的乌纱帽,那些可能失去官职的守旧派肯定就成了最积极的反对者。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民众的麻木,很多腐朽的制度伴随着封建社会已经存在了比较长的时间,而不合理的事情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在民众心理甚至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成了一种不可侵犯的传统文化,其实很多人已经深受其害,但是当改革到来之际,这些人宁愿安于现状继续接受摧残,也不愿意接受改革,真的是可悲可笑可叹。就拿当时的八股文举例,众所周知八股文禁锢思想、影响发展,但是当废八股文改策论的改革推行以后,那些受害最深的人却是反对改革最多的一批,受旧礼教毒害到无药可救的人感觉旧制度就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寄托。
其实反思原因,当时的中国人为何愚昧至此,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其实这就是封建制度的可怕之处,统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对民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实际上愚民已久,导致民众习惯性反对任何改变,但是终于还是有人能够突破这层精神枷锁,开始觉醒,开始思考民族的振作之路,虽然这条路坎坷而漫长,戊戌变法最终也是失败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其作为进步道路上的里程碑意义。
守旧派的力量是强大的,不仅公开反对维新运动的改革,各地官员对于光绪改革的命令要么敷衍搪塞,要么拖延不办,要么阳奉阴违,维新派受到守旧派势力强势的打压中伤和孤立。现在看来,那时的维新派有一种不求名利悍不畏死的悲壮感。
环境给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很多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历史的是非对错,虽然最后他们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的精神是来自对于国家存亡的担忧,对于国家振作的期待,是一种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
码字不易,看到这的小伙伴求个关注,一起看历史,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