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恩怨情仇”这个词语用在此处一点也不恰当,因为大清王朝和准格尔之间恩情少的可怜,倒是怨仇持续半个多世纪。如果站在大清王朝角度而言,仿佛是不亚于汉伐匈奴、唐战突厥,一种金戈铁马肃杀又雄迈的气息扑面而来。最后乾隆爷血洗准格尔盆地,准格尔人族灭教消,只留下了空荡荡的准格尔盆地似乎无声的诉说着辉煌的往事。
准格尔人实际上是北元蒙古人。明朝灭亡后,虽然有过短暂的一统,但是又很快分裂成了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三支。
十七世纪初,漠西蒙古的一支游牧在天山大草原的准格尔部开始崛起,公元1670年(康熙九年),一代雄主葛尔丹夺取准格尔部汗台吉位。
葛尔丹一心想着恢复蒙古祖先的辉煌,自继位开始,就四处征伐。1676年,准噶尔部击败鄂齐尔图汗,打击排挤和硕特部,迫使土尔扈特部西迁,随后又出兵南疆,攻灭了建国百年的叶儿羌汗国。1678年,葛尔丹统一了漠西蒙古部落,建立了准格尔汗国。
1688年(康熙27年)6月,噶尔丹亲率大军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诸部不敌葛尔丹,被迫南迁到清朝边境地区,也倒向清朝。1690年,又再次进犯漠北蒙古,准格尔大军长驱直入,直取乌珠穆沁,在赤峰转兵南下进入内蒙古,兵锋直指北京。
这下清朝坐不住了,因为这正是当年成吉思汗直取金朝中州(北京)的路线。面对漠北蒙古诸王的请求,康熙大帝康熙大帝亲率重兵葛尔丹大军在乌兰布通决战。此时的清军,有大量的重炮等火器,加上清朝初期八旗骑兵的剽悍程度不亚于蒙古骑兵。葛尔丹迎着重炮和八旗骑兵的对垒,最后战败,同时准格尔内部也出现了反叛势力。
公元1695年(清朝康熙34年),康熙帝再次亲征,清军从北京出发远路奔袭噶尔丹,双方在昭莫多(今乌兰巴托以南)展开决战,葛尔丹再次战败,并在阿察阿穆塔台自杀,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噶尔丹死后,反叛势力阿拉布坦登上准噶尔汗国的汗位,派遣使者向清朝表示臣服。其儿子噶尔丹零策在位时,准噶尔汗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统治面积达到了500多万平方公里,控制着500万人口,常备军队30多万。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准格尔汗国大汗噶尔丹策零死,汗国发生了争权内讧,大贵族阿睦尔撒纳争夺权力失败,东进依附清朝。这件事让乾隆帝觉得消灭准格尔汗国的时机已到。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在阿睦尔撒纳的带领下,清军大规模进入准噶尔汗国,五月歼灭达瓦齐势力。准格尔汗国被一分为二,阿睦尔撒纳被封为亲王。但是阿睦尔撒纳想要统一准格尔汗国,在向清朝索要无果的情况下,起兵反叛。
这件事惹怒了乾隆大帝,1757年,清军在成兖札布、兆惠的率领下,再次杀向准噶尔汗国。恰好此时准格尔汗国爆发了天花瘟疫,清军轻易攻占准噶尔汗国全境。战败的阿睦尔撒纳逃亡沙俄,最后染上天花病死,最后尸体被送回了清军手里,从此以后清朝统一了天山南北。
统一之后的准格尔部没有完全臣服,到处抵抗清朝的统治,为了防止准格尔再次坐大,乾隆下令屠杀准格尔抵抗势力。这条命令被执行的超过了预期,结果是准噶尔人全部被屠。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夹击下,曾经繁荣昌盛的准噶尔汗国就此亡国灭种。
半个世纪的刀光谱写了蒙古人最后的悲歌,亲清的蒙古势力也成了清朝的附庸,从此以后,蒙古人一蹶不振,蒙古铁骑也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