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中国史#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不久后便御驾亲征,发动了对吴的战争。其结局就是刘备大败,精锐尽丧。至此,蜀汉仅凭益州之地再难有所作为。
夷陵战局一直都是大家重点讨论的话题。而大家探讨的方向一直都侧重于军事领域,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今天我们从政治领域来探讨一下,夷陵之战到底该不该打!能不能打!刘备的决策又是否正确?
刘备集团在经历汉中之战、荆州之战后,损失非常严重,而刘备在进帝位之后仅三个月就发动了对吴的战争,从时间上来看是非常仓促的。当然,刘备原本也不打算打持久战,因为刘备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出于政治考虑。
刘备集团内部一共由四大政治派系组成:原从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益州派系。
原从派系和荆州派系是主战派,也是刘备的心腹。东州派系和益州派系则是利益派,东州、益州派系在益州之战时虽为刘备助力不少,但他们也是企图通过更换益州之主来博取更大的权益,所以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和追求,一心只为利益。
随着荆州的丢失,原从、荆州两大派系文武的损失,刘备为稳固集团在益州的统治,选择了称帝和伐吴。
称帝是为了宣示正统,下放更多、更大的权益给下面,是为拉拢权益派的人心。
称帝是为了施恩,伐吴则是为了立威。
如果不打这一仗,刘备很难平复原从、荆州两大主战派系的人心。
都说诸葛亮曾极力反对刘备伐吴,那只是演义小说。据史料记载,赵云确实曾力劝,却没有诸葛亮劝谏的记载。夺回荆州,两线北上也是诸葛亮制定的战略规划,加上思乡情节,诸葛亮确实没有反对出兵的理由。
所以刘备伐吴主要还是政治操作,为了平复主战派的人心。
上面我们说了,刘备伐吴的准备并不充分,而刘备也并没打算打持久战,从交战初期我们可以看出。
战斗打响后,刘备很迅速地就拿下了东吴门户秭归,按理说此时应该乘胜进军,不给东吴喘息的机会,然而刘备却在秭归盘旋半年之久。
这是为何?
拿下秭归,刘备扬名立威的政治目的就已经达到了,然后他只需要用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孙权割地求和,哪怕孙权只割让出一点点地方,能够让蜀军出川有个跳板就够了。
这样一来,刘备既能给主战派一个交代,又不需要给权益派太大的战争负担,同时还不影响两线北伐的战略思想。
刘备的考虑十分俱全,各方面也都处理得不错。
只可惜,他小看了孙权。
在秭归丢失,门户大开的时候,孙权确实认怂了,也派使者提出了和解,却唯独不提割地一事。孙权的求和其实就是缓兵之计,暗地里已经开始准备迎战蜀军了。
而且东吴使者诸葛瑾还从舆论出发,谴责刘备破坏联盟关系,不顾大局。这把刘备给气坏了,本来携大胜之势的蜀军完全可以打东吴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一搞,刘备延误了战机,还失了理据。
刘备的心态被孙权搞崩了,也正是如此,才有后面一系列的鬼神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