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购买、仿制西式枪炮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不过因为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和各地督抚在购买、仿造西式枪炮时大多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因此缺乏统一规划,清军装备的西式武器品种繁杂,几乎西方几个主要强国的武器都有所引进。
这么做的一个后果,就是后勤压力很大。所以到了袁世凯编练新军时,一度考虑以奥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枪为新军标准步枪,以统一武器装备。不过在购买了第一批试用以后,袁世凯发现曼利夏步枪的性能较差,因此后来又改用德国毛瑟步枪。此后又因为经济因素购买过日本的步枪。因此在北洋新军中,武器装备依然非常复杂。
以北洋第六镇为例,该镇成立时共装备曼利夏步枪6863支、毛瑟步枪253支、哈乞开斯步枪37支、毛瑟马枪140支、曼利夏马枪924支,一个镇就有三个国家的枪支。
后来袁世凯首先在每个镇内统一武器的口径。像第六镇的枪支就全部更换成日本产的三十一年式步枪和三十年式马枪,统一使用6.5毫米子弹。而第三镇则使用德国毛瑟和国产的汉阳造,口径都是7.92毫米。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第二镇(后来番号改为第四镇)的步枪是德国7.92毫米毛瑟步枪,而马枪是日式的6.5毫米。
北洋各镇有清政府全力扶持,装备尚且如此混杂,其他地方部队就更可想而知了。为了最终统一口径,袁世凯一度选择了6.8毫米为制式标准,并委托德国帮忙设计。然而此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加上德国研制的6.8毫米子弹性能不佳,这个计划未能实行下去。
在民国初年,因为军阀混战不断,各路大帅都是自行购买武器,因此这武器统一计划自然也是迟迟无法执行。直到北伐战争以后,统一武器口径的计划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此时因为国内德国的毛瑟系列步枪装备数量最多,因此在1932年最终选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基础进行仿造,作为制式步枪,这也就是后来的中正式步枪。此外轻机枪选择了进口和仿造的捷克ZB-26轻机枪,重机枪是以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为蓝本仿造的民24式重机枪。
不过实际到抗战爆发前,因为工业底子薄弱,中正式步枪的产量有限,因此当时的装备还是非常混乱。比如1934年统计时,装备较多的马步枪就有52种,手枪23种,冲锋枪15中,轻机枪17种,重机枪19种,真正的万国造。
抗战爆发以后,由于武器损耗很大,因此不得不紧急在国外采购。此时需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自然顾不上其他了,因此采购对象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抗战初期在比利时订购了FN步枪15万支,捷克的VZ24步枪10万支,德国毛瑟的标准式步枪11万支,这就涉及到了三个国家。
加上此后苏联和美国又分别提供过援助,所以抗战时期中国士兵装备的枪支种类复杂,没有什么标准一说。
而且当时国内冲锋枪、轻重机枪的数量有限,因此各部在编制上也差距巨大,有些部队装备较好,轻机枪可以做到每个班一挺,营里再配上装备重机枪的机枪连。而穷点的部队轻机枪可能一个连都没几挺,重机枪更是稀罕物,差别巨大,更没有标准可言。
因此这武器装备万国造的问题,就一直没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