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禅,可能我们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说“刘禅”还没有“阿斗”出名,那么你真的了解刘禅吗?不要被当下的电影、电视等三国演义给骗了。
刘备给后主的遗诏提到:“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神:“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不是一个阿谀奉承的大臣,刘备也不是徒好虚名的君主,所以他们是不会把一个平庸的人硬说成“智量甚大”的。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老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
母亲甘夫人(刘备之妾)
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其实刘禅也算是个苦命的孩子,出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例如我们最熟悉的赵子龙单骑救主就是在长坂坡救的刘禅,而这个时候刘禅只是个襁褓中的孩子,还被他爹无情地扔地上。第二年又被继母孙夫人差点带到江东,也是被赵子龙和张飞截下,所以从一出生就注定不平凡,当然一生也很有争议,以至于1700多年后,人们对他得认知还停留在“扶不起的阿斗"跟“乐不思蜀”上。其实真正历史上的刘禅并非如此。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刘禅年幼,诸葛亮兢兢业业数十年,刘禅慢慢长大,但几乎没有和武侯有过什么太大的矛盾,在武侯执政时期,刘禅知道,蜀汉的一切,都要靠武侯,治理民政,军事训练,对魏北伐,对吴结盟,这一切,都没有武侯做的好,所以刘禅这个时候很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这个时候,刘禅就是一个吉祥物的角色,一边为武侯站队,一边给武侯加官进爵,几乎无条件支持武侯做的任何重大决定,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普通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了。
刘禅在位初期,
致力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这无疑对老百姓来说是最切合实际最简单的追求和幸福,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刘禅以民为本。
武侯病逝后,考验刘禅的时候就到了。
景耀六年(263年)魏
司马昭
派遣钟会、
邓艾
、
诸葛绪
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
张翼
、
廖化
、
董厥
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
诸葛瞻
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
黄崇
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是因为刘禅清楚自己的能力。西晋这次出兵自然是势在必得,以当时蜀汉的实力来说的话,其实灭国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根本没有能力和西晋抵抗的。让诸葛瞻抵抗邓艾,已经是他做的最后的抵抗了。这之后,其实他已经放弃,不想百姓再承受战争之苦,于是选择了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
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此间乐,不思蜀"的故事了,换成你,当着敌国皇帝的面,你作为北狩之臣,亡国之君,你敢说:我好想家啊,大哥你行行好,把我放回去吧。你要敢这么回答,我估计晋帝肯定想着:这孙子不会想回去跟我接着搞对立吧,不行,太危险,还是死人最安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所以我们往往是站在后来人的第三视角去评价他,如果你换位思考,你就能发现刘禅的“高明之处”。
其实大家看历史,总会站在上帝视角,习惯性把历史人物分类,但是,别忘了,当局者迷,不信各位可以把自己生活中接触的人物,按照看历史的习惯来个分类试试,会发现,很难。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去看,刘禅在位期间,为民着想,停止战乱,发展农业,不排挤臣子,后来为了黎明百姓选择投降,以“乐不思蜀”的方式自保,也算是“三国”中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
安乐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