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少事烦,岂能久乎”,司马懿的一句话似乎预示了诸葛亮的结局。身为丞相、北伐统帅的诸葛亮,对于士兵被惩罚几个军棍这事都要亲自过问。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行事谨慎,细致入微的缘故。诸葛亮出山前读书时只观大略,而其好朋友是精读。诸葛亮说他们的才干是可以做郡守的。问诸葛亮,诸葛亮则笑而不答,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像管仲、乐毅一样的人。换句话就是说,他是干大事的人。“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才符合诸葛亮对自己的设想,而不是对一些小事都要盯着的人。那么为何诸葛亮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呢。
像诸葛亮一样类似的人,似乎只有近代的蒋介石了。因为蒋介石曾向前线的一个机枪手下命令,让其将枪口左移3米。身为前线的机枪手,恐怕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会接到国民党蒋委员长的指令。蒋介石类似的命令也有不少,由此被现代网友称为“微操大师”。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出生,按现在的星座来说的话并不是处女座,并不是一个强迫症的人。虽然蒋介石和诸葛亮两人经历、性格不相同,但都选择了对一些小事过度关注、干预,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我们以后来人的视角看待他们,认为失败源于他们的过度干预。近来网上有一句话很流行,“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不如让我们看看两人是如何说的。
1.诸葛亮和蒋介石两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事必躬亲的?
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便派使者去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人衣服,让要不像个男子汉一样堂堂正正地打一场,要不就穿上女装做个“女装大佬”。司马懿并不生气,反而向使者问起了诸葛亮的生活,使者见不涉及军事机密,便一一回答。却不知道自己的回答让司马懿更加底气十足。司马懿由此说了句:“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主簿杨顒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使者回去后向诸葛亮详细报告了事情的经过,杨顒便趁机劝诸葛亮不要事必躬亲,只确定战略方向即可,剩下的交给底下的人去做即可。诸葛亮说:“我也知道,但是我受先帝托孤的重任,只是怕别人不像我一样尽心尽力。”
诸葛亮说得比较隐晦,兴复汉室是诸葛亮和刘备的目标,按理来说蜀国上下应该都为这个目标努力,到底有哪些人不尽心,让诸葛亮担忧。
这从几次北伐也可以看出来。当诸葛亮写了《出师表》,准备第一次北伐时,便有人出来反对。此人便是蜀国益州本土派的代表谯周,他说北方还是很强盛的,不是蜀汉可以吞下的。
刘备既然能在益州建立根据地,肯定获得了益州本地的豪强的支持。为何豪强会反对呢?
首先是形势不同了,若是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估计益州本地豪强会积极支持,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可以扩大势力的好机会。但随着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夷陵之战又输掉了蜀汉的家底,他们便不愿再冒险了,开始想着固守本土,安稳度日算了。
然后是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在益州制定的律法比较严格。益州本土出身,同是刘备谋士的法正劝说诸葛亮像刘邦一样实行宽松的律法,来获得当地豪强更大的支持。但诸葛亮拒绝了,这也是蜀地豪强不满诸葛亮的一个因素。
只不过他们不敢明面上表示出来。在第四次北伐时,蜀地出身,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给正处于优势的诸葛亮使了个绊子,使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徒劳无功。
这可以看做是蜀地豪强对诸葛亮一次明面上的反抗。虽然诸葛亮废掉了李严,但是蜀地豪强也从此不再配合诸葛亮。
这也是诸葛亮事事都要自己看,自己做的原因。他怕蜀地豪强会在一些地方使绊子,导致北伐失败。所以说了句:“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蒋介石相比诸葛亮就说得直白多了。我们知道蒋介石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中写了很多吐槽的内容,多是他的同僚、手下将领。
在红军四渡赤水后,走出国民党的包围圈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我军各部迟滞呆笨,被其玩弄欺诈,殊为一生用兵莫大之耻辱。
”
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军队行动特别慢且呆板,而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其中部分势力只要红军不进入自己的防区便什么也不管。
由于内部势力不统一,也影响了诸葛亮和蒋介石的用人。
2.因为内部势力的反对,诸葛亮和蒋介石用人看重忠诚
蒋介石淮海战役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由于刘峙军事才能不咋地,当时就有人讽刺“
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虎,也应派一狗看门,如今只派来一只猪,眼看着大门是守不住了
”。
蒋介石其实也知道刘峙的军事水平不行,但仍然用他,是因为他的忠诚。因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重要权力必须由忠诚于自己的人占据才行。
诸葛亮街亭用马谡也是同样的道理。很多人认为街亭之失不该用马谡,而是应该用魏延。诸葛亮早就看出魏延的“反骨”,自然第一个pass掉。马谡是荆州四大世家马家的人,诸葛亮娶了黄月英,算是荆州四大世家黄家的人,他十分信任马谡,说自己和马谡情同父子并不是虚假的。
用人的失误,导致战事等诸事失利。诸事不顺,又导致他们不得不开始较真。
3.用人的失误,诸葛亮和蒋介石不得不事必躬亲
当底下人不好好干活,而你选的亲信又镇不住场子,你该怎么办才能把事情办好?
一般比较急的话,你只能亲自上阵,事事盯着甚至有时直接亲自上场。
诸葛亮和蒋介石所处的形势都比较危急。安心下来整顿势力并不会得到好结果,因为他们还要靠内部势力的支持。
《建国大业》中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面对蒋经国反腐时说:“反,要亡党;不反,要亡国。”其中透漏出了蒋介石深深的无奈,也让其不得不有好多次亲临现场指挥。
而毛主席则是采取了坚决斗争的做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组成统一战线。同时注重党的思想建设,前期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后期又进行整风运动,使得上下同心,拧成一股绳,自然执行力要强得多。毛主席主要制定战略目标,手下的人自然会主动完成。
而诸葛亮和蒋介石不敢和内部势力斗争,也没有进行思想建设,只能事事不顺,不得不事必躬亲。蒋介石由此被称为“微操大师”,诸葛亮也因事情太多而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