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盛极一时的魏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地理上都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为何“抓到一手好牌”的魏国却很快就在历史上泯然于众、慢慢沉沦了呢?
当然,魏国不是太空系的,它没有理由必须要永远高高在上,
只是我们在看待历史的兴衰时,必须要关注其背后的因果,方能深得其中真味。
如果魏国是出于生命周期的正常衰败,那也不过是历史中正常的花开花落罢了,没什么值得过多反思的。但魏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非正常的范畴,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
把王炸拆开出牌,这种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魏国显然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魏国的四种优势之中,
政治上经历了李悝变法,体系先进;军事上训练出了“魏武卒”,独树一帜;经济上物产丰富,遥遥领先;地理上身居要位,尽得其利。
其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它的地理优势,尽得黄河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妥妥的“黄金码头”。
再次详细介绍一下魏国的地理优势,以便大家清楚地了解到“地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战国几百年,其实争来争去、打来打去,主要的战争争夺基本上都是发生在
关中、山西、河北、中原
这四大板块,而连通这四大板块的两条主要的通道——
豫西通道
和
豫北通道
都牢牢地控制在魏国手里。
什么概念呢?当时的“海关”就是他们开的!他想出去,自己开门即可;他要是把门一关,谁都难以进出。
也会有朋友不服,不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吗?难道这四个板块的军事穿插必须走这两条路,走别的路就不行吗?古代行军的先锋军不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吗?就算是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咱也不信还走不出一条新路来。
这在理论上也不是不行,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牵扯到一个成本问题,你可以钱多任性,但也要看你们家的钱究竟有多少!
其实,很多朋友都被战场上的热血澎湃给迷惑了,认为战争的主要伤亡都是发生在战场之上,其实还真不是,历史上的正面战争,一方的战损比达到百分之三十基本上就崩溃了,咬着牙齿血战到底的战争还真不多。
从古至今,行军途中的非战斗减员通常都是大于战斗减员的。
为什么呢?因为军队也是由人组成的,他们其实也很脆弱,
军粮、士气、疫病、气候等因素随时随地都可以击垮一支军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大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军队出现大规模的哗变或叛逃。
所以,打仗其实就是在打后勤保障、军心士气、阵容整齐、天时地利、战略战术等偶然和客观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实力。
因此,如果战国时代不通过上述两条通道在关中、山西、河北和中原之间进行军事穿插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别看我们中华大地地大物博,但其实除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这三块平地以外,剩下的路况基本上就没有省心的。长江中下游虽然也是平原,但水网纵横,路况同样是到了三国后才渐渐改善的。
战国时代的主要战场基本上就在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间展开,那么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交通状况。
在华北平原的西面一道太行山脉拔地而起,然后整个山西地区就是千沟万壑状,南面秦岭、伏牛、嵩山连成一片。关中平原的南面,一道秦岭巍峨耸立,飞鸟不过,再加上黄河恰到好处的一个大直角,
连接东西的主要道路就只剩上述两条路了。
如果不走这两条路,就得从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中做一个勇敢的探险者了。
少数几个人还无所谓,就当都是极限运动的爱好者了,但是大规模的行军就不一样了,基本上没有可行性。
首先,你的非战斗减员就会超乎你的想象,摔死的、累死的、病死的,基本上都是你不可控的,而且只要你的部队接二连三地出现这种意外情况,也就别太乐观了,你的部队基本上就会军心不稳,甚至哗变,出现大规模叛逃。
人在死亡面前其实都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未知的、不可控的死亡因素面前,基本上没有多少人能绷得住多久!
其次,由于道路险阻,你的物资供应大概率会跟不上,即便跟得上,你的供应成本也会成几何级数地增加。大家想想,几万军队在那里高登山比赛,背后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保障这些“孤勇者”的吃喝住行?
即便你倾尽全国之力,也要保证这支部队穿过高山和大海,你的物流队跟得上你的战斗部队吗?你的行军速度能够得到保证吗?
最后,就算你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预期的战场,但凡只要敌人提前做了一丁点准备,以逸待劳给你的先头部队来个迎面痛击,你这支没有士气、没有后勤、没有体力的疲惫之师大概率还是会被一击而溃的。
所以,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什么克服天险去搞什么千里奔袭的事情,大家想想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太当真,因为太不现实。
总之,路不好走,你的战略投放能力就会很弱,你的军事行动就会变成火中取栗的冒险行动!
要打通关中、山西、河北和中原,你就没有太多选择,就只有上述
两条路最平整宽阔阻碍少,而且过三门峡后可以借得上黄河的水路便利,你走还是不走?
你不走?那好!
你从陕西到山西,你得克服黄河天险。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你有几分把握能把你的人带到咆哮的黄河对岸?
在当时整个黄河西线,靠谱的适合大部队渡河的渡口只有蒲津渡(陕西大荔县东),但这是豫北通道的起点。
你从陕西到河北和中原,你得穿过太行山脉,这条山脉有著名的“太行八阱”,每一阱都对行军打仗都不太友好。
你从陕西向南,然后再北上到中原,你就得穿过秦岭山脉,秦岭山脉时至今日还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你可以想象那里的人迹罕至。
但是,就算你打算走上述两条道路出关中,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四塞之地”。啥意思呢?
就是说它有四个关隘,分别是
萧关、散关、武关
和
函谷关
,你只要把这四个关守住了,谁也进不来。
其中,这四关之中最重要的一关又非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的函谷关莫属,它被称为关中咽喉,是战国第一雄关,没有之一。
此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也掌握在魏国手中,
不仅如此,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最值钱的西半段此时也全在魏国手里。
为啥这两条道最值钱的是西半段?
因为三门峡的黄河天险,黄河自西向东到了三门峡就性情大变,变得水流湍急了,不太适合行船。
与此同时,还有鬼门、神门、人门三岛“异军突起”,走黄河水路就更加凶险了。也就是说,黄河线上,三门峡以东是不合适走水路的。
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的西半段之所以值钱,就是因为它们可以走黄河水路到三门峡。
为什么走水路就值钱?虽然大家到现在也知道水运是最省钱的运输方式,但是对于古代的水运优势还是没有一个直观的概念,这里简单解释一下。
战争最可怕的地方是什么呢?
是后勤,是运粮的成本。
《孙子兵法》是这么说的: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支撑10万军队出征千里,就得70万户人口来提供运粮等后勤保障,基本上要二三十个人才能保证一个士兵千里奔袭的后勤问题。
但是如果走水路,这个成本就会成十倍以上地降低。
由此可见,三门峡以西的这条黄河运输水道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魏国当时的地理优势还不仅在此。
因为从自西向东,即便走水路到了三门峡,你也只能从这里上岸,从北岸上岸的话,就得走极其难走的中条山山脉,还是一条不好走的道路;从南岸上岸的话,
百里之外就是战国第一雄关函谷关,函谷关也在魏国手里。
函谷关易守难攻,就算魏国放一万军队来把守,对方也需要至少10万军队来进攻。而且,从三门峡南岸到函谷关这百里之地,又成了一条巨大的成本消耗线。
所以说,因为三门峡的存在,即便敌人想从豫西和豫北两条战略通道来贯穿东西,依然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魏国不仅基本不要担心东面诸国入侵自己的河东、河西、河外三块国土,也不需要担心西边的秦国能出得了关中,自己却可以轻松地打开了关中的大门使八百里秦川门户洞开。
要知道,秦国后来为了占领
崤函地区这个战略据点,可是以倾国之力拼上了上百年才得偿所愿的。而且,秦国占领函谷关之后,轻轻松松、自由自在地在关中平原想打就打、想歇就歇。
那么,此时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地利优势的魏国为什么短短几十年之后,就迅速地把一手好牌给打得稀烂,从而掉出顶级强国的序列呢?
有人说是因为魏国没有和周边搞好关系,导致诸多国家一起来对付他;也有人说是因为魏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耗;还有人说是因为马陵大败后让秦国钻了空子,尽失河西之地。
这些说法固然是魏国衰败的重要原因,但其实都不是根本原因,魏国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
战略定位出了问题。
魏国的各种优势明显,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两代领导人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一举成为了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但是它的战略定位却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它把它的战略眼光瞄准了中原大地,把它的经营重心放在了河内之地。
为什么说这种战略定位是致命的呢?因为河内之地虽然地处中原,
土壤肥沃丰饶,粮食产量高。地势也平坦,便于部队投放。然后周围都是一些中小诸侯,魏国在那里一家独大,军事收益也很大。而且这块地是华夏文明的腹心,便于树立魏国的政治形象。但是好东西,惦记的人也多,你的防守成本不知道要增加多少。
魏国自三晋分家后,除了早期在吴起的建议下取得了河西之地外,后面扩张和经营的军事重心全部放到了中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
终于把原本在四块领土之中面积最小的河内之地变成了最大的一块。
但是,都知道搂着女神睡的感觉倍儿爽,谁又知道要养活、守住女神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魏国的河内地被齐、楚、韩、赵四大国包围了,周围存在卫、宋等诸多小诸侯国,属于典型的四战之地。
你就算是一只老虎,被一群狼包围了,你难道心里不慌吗?
更要命的是,中原大地,一马平川,这地方怎么看怎么美,就是不好守!就跟一个装满金条的保险箱但是上不了密码锁一样。
你要守住这样的地方,除非你是西楚霸王那样的战神,谁来灭谁,吓得大家都躲你远远的。否则,你永远是防不胜防的!
古往今来,在中原地区的政权就没有能站住脚的,原因就在此。
占据中原是个病,
不是这个病无药可解,而是治疗成本实在太高
,没有哪只老虎不打盹。
举个例子,你魏国此时在函谷关设置一支万人军队,秦国就算倾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出得了关中,因为双方的战争成本相差太悬殊了。但你要守住这块四战之地,你就算是预防别人一支万人军队的入侵,东南西北每个方向你是不是都要设置同等的兵力?算算你的防守成本!
魏国当时东西两线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战略威胁,
完全可以
踏踏实实地运用河东地的经济土地优势,配合河西河外的地理优势不断用兵关中地区,整合好关中资源后,再自西向东鲸吞全局。可是,魏国偏偏要把举国的军事和经济中心放到孤悬在外的河内之地,无险可守,防不胜防,你说急人不急人?
历史给了魏国一个改写历史的机会,但是魏国完美错过了。当时的秦国政局不稳,无险可守,且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军事上处于薄弱状态,魏国完全可以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占据关中平原,甚至汉中平原。而且这片区域的维护成本很低,别人根本打不进来。但它产值体量却很大,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都是粮食基地。这么好的一个后花园就魏国放弃了。
战术上的勤劳永远无法弥补战略上的缺失。
魏国选择
在中原大地上一路狂奔,就注定难得善终!
随着魏国在中原开拓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防守成本就像一个黑洞,不断地吞噬着魏国的所有战略资源。
魏文侯在世的时候,还算是个明白人,还知道通过搞好外交关系来降低自己的国防成本。他积极与韩、赵这样的老三晋处好关系,降低自己的后顾之忧。
但是,到了他
儿子魏武侯手里,就没这么理性了。魏武侯很不明智地押宝了赵国的王储之争,
干涉内政这种政治大忌,他说犯就犯了,只能说他太自信了。
但是,魏武侯押宝的皇位竞争人偏偏还不争气,没争到王位。
赵国的赵敬侯上位之后,对于魏武侯的行为感到非常恶心,所以经常找魏国的麻烦,魏国成功地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对手。
好在魏国老大的地位也不是白给的,魏武侯一代,魏国还是凭借超强实力波澜不惊地成功过去了。
可是,
因果循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
魏武侯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也为了争夺王位闹得不可开交,赵国趁着魏国内乱,联合韩国将魏国打得大败,甚至将魏国首都安邑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国当时也没有彻底消灭魏国的能力,所以就准备以彼之道还治其身,计划将魏国一分为二,扶植魏武侯的两个儿子一人一半,搞东西分裂。
但是,事情又迅速出现反转,
魏惠王很快又出人意料地赢得了魏国内部的争权斗争,迅速统一了魏国政坛,挫败了韩赵梁国的阴谋。
这一来一往,
魏国和赵国的仇可算是难以化解了。
转过年来,稳住阵势的魏惠王便找韩、赵两国报仇,先败赵于浊阳,再败韩于马陵,也算是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吃了败仗的韩、赵两国表示,这事没完了,老子跟你死磕到底了。于是,又在几年之后,再次发兵攻打魏国。
但是,魏国确实强大,再次击败了韩国和赵国。
如此以来,魏国在
魏惠王执政以后,连续十多年,就没法安稳地过过日子。虽然经常大胜仗,但是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一天不比一天。
魏惠王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一个办法,
必须要一次把所有人都打怕,让整个世界都战战兢兢地消停下来。
他选择彻底消灭老冤家赵国来完成自己的这个战略目标。
为了消灭赵,他分别找了韩昭侯、秦孝公、齐威王,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得到了这三家“只看架,不帮架”的承诺,算是给自己吃了颗定心丸。
万事俱备,
魏惠王终于开始兴兵伐赵了,兵锋直逼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终于害怕了,他知道自己这个老兄弟、老冤家其实还是很恐怖的,于是
四处求援。
魏惠王看着摇摇欲坠的邯郸城,心里窃喜,
现在知道害怕了,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求援有用吗?你的国际支援之路早就被我屏蔽了。
但是,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魏惠王很快就要尝到被背叛的羞辱的滋味了。
因为有人打心眼里不希望赵国死透了,这个人就是齐国的齐威王。
齐国这个传统强国其实活得很有讲究,他们坐拥渔盐之利,自管仲改革之后,小日子一直过得挺不错。但是,若他们要自东向西来搞战略扩张,又受各方面条件限制,有心无力。所以,他们最大的政治愿望就是,
紧贴着自己的中原大地上绝对不能出现什么超级大国。
现在,眼看魏国就要把赵国给灭了,
一个无人制衡的大魏国就要出现在自己的卧榻之侧了,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所以,齐国义无反顾地出兵支援赵国了。
齐军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舍远求近,直接
发兵赵地攻打魏国的陪都——河内重镇大梁。
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的第一次“攻敌之所必救”,名头很响,但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齐国在出兵大梁的时候,赵国邯郸守将已经投降了,“救赵”这个战略目标已经丧失了。
此时,魏国已经拿下了赵国的首都邯郸,按道理只要回师大梁,所有的问题都即将迎刃而解。但是,魏国的
主将庞涓一听说齐军的军师是自己的同门师弟孙膑之后,没法淡定了,便急急忙忙要找齐军决战。
庞涓的这种急切心态
主要是因为一种嫉妒背后的不自信
,因为他老觉得孙膑的才能胜过自己,想方设法要弄死孙膑。
孙膑得知消息后,凭借对这个把自己害惨了的师兄的了解,心里十分有底,不慌不忙地率部
退至桂陵,选定阳晋道上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而一心想要干死孙膑的庞涓果然火急火燎地赶到
桂陵来了,导致几十年未逢一败的魏军中了埋伏,大败而归。
桂陵之战后,魏国的霸主地位慢慢出现了松动,诸侯们再也不觉得魏军是不可战胜的了。
韩国在当年就试探性地侵占了一直被魏国保护的周天子地盘。两年后,秦国又出其不意地拿下了魏国的河西重镇固阳。
魏国的国际地位和势力逐渐被削弱,魏惠王再次坐不住了。
这次他决定
灭掉韩国,以便打通自己国家的河东与河内。
魏惠王先是将之前夺来的邯郸还给了赵国,并与赵成侯会盟于漳水之上。然后又与秦孝公会盟于彤(今长安附近),你打我固阳的事我也不追究了。试图把韩国孤立起来。这次魏惠侯没有找齐国,因为他知道齐国不靠谱。
按道理来说,魏惠王的战略布置还算是可圈可点,
但是他不长记性,又忘记重点布防自己的大梁了。
桂陵之战十三年后,魏兵伐韩,直攻韩都(今新郑),欲灭其国。
韩国有了赵国的前车之鉴,当机立断就直接找了齐国帮忙。
齐国还是老想法,这个忙必须得帮,于是准备发兵救韩。
但这时孙膑站出来表示,
帮忙要帮到点子上
,救韩肯定是要救,但不能操之过急。先让子弹飞一会,等韩国和魏国火拼之后,韩国更急迫,魏国更疲惫之后,再帮不迟。
齐威王一想,这果然是一个花小成本帮大忙的好方案,于是便同意了。同时通知韩国:兄弟,你千万要顶住,我正在组织人马来救你了。
这样一来,韩国就坚定信心地咬紧牙关在前线和魏国火拼,誓死不降。但终究实力相差悬殊,没过多久就支撑不住了,于是再次向齐国求救。
齐国一看时机差不多了,
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套路
,再次发兵攻打大梁,围魏救韩。
魏惠王一见,恼羞成怒,你们齐国没完没了了是吧?老子跟你拼了。于是,很不理智地全面放弃攻韩的战争成果,调集全国兵力去攻打齐国。
这次齐魏大战的双方主将依然是庞涓和孙膑,
战争的最终结局也没变。
孙膑还是采用了骄敌之计,有序后退,
诱敌深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减灶法
)。最后在马陵(今天山东濮县东北60里)再次送给魏国一次大败,魏军主将庞涓身亡,魏国太子被俘。
马陵之战后,魏国的
魏武卒精锐尽失,国力大衰,再也无力坐稳霸主之位了。
次年,
秦、齐、赵三国联合伐魏,魏国尽失河西之地、崤函之固。关中猛虎秦国终于挣脱了牢笼,蓄势待发要横扫六合了。
失去了
崤函之固这个绝佳的中原掩体之后,中原大地在今后对抗关中猛虎的过程中力不从心。
魏国国运转折点看似是马陵之战,但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出现在它的经营战略上。
你把你的核心资源都投放到了河内之地,人家攻则必救,你的战术设计早已被人家卡得死死的了。齐国两次围攻大梁,算得上是阳谋了,但是你魏国怎么破?
从魏国衰败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白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就是,战略设计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好东西不一定适合你,咱吃东西不是为了吃得多,而是为了吃得好;咱求发展不是为了暂时光鲜,而是为了长久之计。
以史为鉴,盖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