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基本上都以1644年4月25日大明朝灭亡的时间点,就是这一天,明朝京师被大顺军破城,崇祯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投环自尽。那么灭了大明朝的显然是大顺,而不是北方的大清。之所以都以崇祯死为明亡的时间节点,就是因为从此明朝进入了没有一个共同相对权威的的政权时期。后来的南明立了不少皇帝,很少有被所有人认可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方面,就差多了。
崇祯在京城自尽而死,对于明朝来说,确实是早了点。因为大明此时还是有一定实力的,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这时清兵还没入关,大顺和大西军也不过从西而来,控制的只是江河之间西部的一块区域。明朝实际上区域远不止江南半壁。军力上,不但有抵挡清军的吴三桂率领的驻守山海关的关宁铁骑,还有各地几十万的明军。整个明朝时期还有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原来南京还有一整套的留守班底,就是北方京师的百官都没了,只要皇帝崇祯有办法到江南,重新举起他这面正统明庭皇帝的大旗,号召力肯定比其它的南明各个仓促成立的小政权强得多。
我们也看到了,无论是大顺军还是大西军,实际上缺点是极为明显的,当时的情况就是打了顺风仗,他们后来的快速失败,证明过去没有稳定的长期经营的基地以及坚固体的制建设,是非常致命的。
当时大清,就要远强于土根出身的李、张二军了。几十年的有效的民制官制军制建设,在与明朝的战争中证明非常有效、有力。
相对的明朝,在经济上还上人口还是兵力上,都还是巨无霸级的。但是因为内耗严重,反应麻木迟钝,大,已经成为缺点。大明朝的上层官绅,多数都离心离德,这从京师城破后,大都直接降了大顺,清军入关后,大批降清,就可以看出来。没有了共同的诉求,各自求生,各有私心,已经在所难免。
崇祯如果有办法,有机会南迁,利用或者主动制造北方各方势力混战的争夺中,然后利用大江的天堑优势,倾力保住南部的半壁江山,整合南部的吏制和社会基础,多多起用新人为官,重新再现大明朝初期的气象,稳定几年,待北方机会来临,还是有机会的。大顺大西两方,如果不改变长期形成的只重视流动不重割据地方建设的习惯,只要南部安稳了,民生好转,他们首先是不足虑的。清廷一方,他们有金朝历史的参照,必然更加倾向于先经略北方,更多的作战方向是大顺和大西两方。南部明庭一方,只要全力抵住清军向南发展,让这种形势持续几年。十年后,清廷的核心人物多尔衮会暴亡,他们强势的兵锋,这些年也会减弱不少。宋朝时期,金朝的发展过程很大可能再次发生在同是女真人的清朝身上。最终他们会无力南攻,而是安于北方一半了。再发展下去,安稳的农耕生活,急速的汉化过程,清末八旗军的衰败肯定会出现在他们身上的。
最终如果南部的明庭能够中兴,几十年后,再次北伐,那么整个天下又回来了。
但是这并不容易。
首先崇祯要改变他那种优柔寡断、多疑善变、寡恩无情的特点。否则,不用老臣用新人,新人也会成为他口中负心误国的臣子。还会成为孤家寡人。
其次,要抓住机会。京城当年一直处于危机四伏之中。北方的清兵多次侵扰围城,大顺军离京城已经不远。加上多年自身的问题,京畿卫戍很难让人放心了。这个决心是最难下的。机会也是很难找的。总觉得可以再坚持下去,到最后城破才绝望。
第三,南狩的路上,会很狼狈,天下形势危急,路上也并不会太平。古代不是现代。两三千里的路途是很长的。公开走,可能非常危险。怎么走,是个大问题。
总之,崇祯南迁很难。但是他真的下决心,并且做到了守江南半壁的战略决策,远比天子死国门要强得多。翻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