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是不是昏君,是有争议的,把开凿大运河作为杨广是昏君的一大罪状更是千古笑谈。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复杂,不能说隋炀帝轻而易举就完成了大运河的修造,但绝没有到誓死也要修建的地步。隋朝的灭亡不能说与大运河没有一点关系,但关系并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史上有两位基建狂魔,一位是始皇帝大规模修筑长城,修筑长城的意义就不用多说了;另一位是隋炀帝继续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同时,开凿大运河。
也正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对这两位千古一帝的评价,褒贬不一,向来争议很大。
在这里就不说始皇帝的事了,只说一下隋炀帝吧。
豹眼认为,杨广是白壁有瑕,后世出于政治的需要,过度地扩大了他的瑕疵,而有选择性的遗忘其伟大的成就。
公允的态度,应该是瑕不掩瑜,功应该就是功,过就是过。
只有睁开眼睛看历史,才能认清历史的真相。只有还原历史的真相,才能弘扬中国文化,确立起文化自信。
炀皇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摐,高祖第二子也。母曰文献独孤皇后。
杨广修建万世工程千里大运河
农耕时代,累世累代都要进行的工程无非就是修筑长城,以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大修水利,以保证农耕生产;大修土木,建造园林宫殿,以供自己娱乐享受。
这三大件,隋炀帝杨广都干得不亦乐乎。
就今天来看,这些工程无疑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大造园林宫殿,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如果隋朝不速亡的话,隋炀帝的评价就大不一样。
据《隋书·炀帝本纪》记载:
三月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登基次年,就征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到达黄河,自板渚引黄河水通于淮河。
同时,派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前往江南采集名贵树木,建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八月,隋炀帝登上龙舟,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文武百官五品以上坐楼船,九品以上坐黄蔑,舳舻相接二百余里,浩浩荡荡,巡幸江都(江苏扬州)。
从三月下诏开凿大运河、修造龙船,到八月份就巡幸江都,这效率也是杠杠的。
这次坐龙舟巡幸,也让隋炀帝爽得不要不要的,更加让他感知大运河的便利。
四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于是,大业四年(608年)正月,隋炀帝又下诏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于涿郡。
这就是史上屡屡被诟病的隋炀帝两次大规模开凿大运河的情况。
从这个过程来看,虽不是轻而易举就完成了,但绝非是到了誓死也要完成的地步。
开凿大运河是在隋炀帝登基初期,无论国力还是民愿,都没有遇到很大的阻力。
就当时来说,大运河的开凿,也不纯粹为了隋炀帝出行玩乐方便,同时具有改善交通条件、灌溉农业的便利。
老百姓并不傻,他们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大运河毕竟不是皇宫深院,百姓不得随便出入。百姓受益颇大,这是事实。
尽管徭役繁重了一些,百姓虽有一些怨声,但并没有因此揭竿而起。
隋朝后期矛盾加剧,造反者频频而起,与大运河没有直接的关系。
大运河是集历朝历代水利工程之大成者,绝非隋炀帝一人之功
隋炀帝之所以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完成了千里大运河的开通,根本一点是他在前朝历代开凿的基础上完成的。
就以五个月完成的通济渠而言,如果没有前人的功绩,仅仅是勘探、规划线路,恐怕也完不成。
隋朝大运河的河道,基本是春秋到南北朝时期,众多王朝已经开凿而留下的渠道。
其中的广通渠(又称富民渠、永通渠),是在汉武帝时期开凿关中运粮槽渠基础上,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就开始规划,先造大兴宫城,再造皇城,在城西开挖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改称永通渠。
隋文帝利用吴国邗沟故道开凿运河,隋炀帝时期利用山阳渎疏浚挖通了东汉邗沟。山阳渎是晋穆帝时期的地方官吏陈敏在原运河的西边开凿的新运河,也叫山阳水道;
江南运河是疏浚吴国所开运河、秦丹徒运河、汉及六朝所开运河;
通济渠是疏浚阳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还利用了黄河天然河道);
永济渠是疏浚屯氏古渎、曹操等开凿的白沟等渠道(此外还利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隋炀帝利用古人的成就,组织续修了四条首尾衔接的运河,即通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山阳渎。成为了大运河集大成者,将整个工程连接在一起。
没人去指责隋炀帝是剽窃者,将前人之功据为己有,反而是把这项伟大的工程,看作他千古暴君的一项罪过,这的确是很滑稽的事。
仅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就足以让他青史留名。
与隋朝其他工程相比,大运河工程并非不靠谱
隋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文帝杨坚驾崩,隋炀帝杨广即位,改明年为大业元年。
当年十一月,隋炀帝就派发男丁数十万挖掘壕堑,从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穿过黄河,到浚仪、襄城,到达上洛,设置关防。
随后就准备在伊洛之间营建东京。
《隋书·炀帝本纪》记载:
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又于皁涧营显仁宫,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在开凿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诏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营建东京,迁徙豫州辖区的居民以填充东京。
又修造显仁宫,采集海内奇禽异兽、名贵花木之类,装点园林。
迁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到东京。
(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八月壬午,车驾发榆林。
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征发百余万男丁修筑长城,西从榆林,东到紫河段,十天完工,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亡。
隋炀帝亲自巡幸榆林,之后驾幸五原,出塞巡视长城。
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到了秋天七月,又征发男丁二十万修筑长城,从榆谷向东的地段。
从隋炀帝修建东都洛阳及长城的工程来看,其繁重程度并不亚于大运河的开凿。
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出现人员伤亡是必然的事,但像修筑长城那样,出现十五六的死亡,应该是个意外。
隋朝走向混乱,直至灭亡的根本起因,绝非是大运河的开凿招致的
七年秋,大水,山东、河南漂没三十余郡,民相卖为奴婢。
于时辽东战士及餽运者填咽于道,昼夜不绝,苦役者始为群盗。
八年春正月辛巳,大军集于涿郡。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大业七年(611年)秋天,发生了洪涝灾害,太行山东及黄河以南被淹没了三十多郡,百姓被迫卖身为奴。
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依然发动了征伐高丽的战争,辽东战士及运送粮草的人塞满道路,昼夜不绝,苦于服役的人开始聚众为盗。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调集了一百一十三万兵力,号称二百万,征用运输粮草的役人多达一倍,发动了大规模讨伐高丽的战争。
但战事不利,久久没有攻克。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征讨高丽,命杨玄感督办粮草。
杨玄感因为其父杨素被隋炀帝处死,担心被牵连,就在李密的策动下谋反了。
尽管杨玄感谋反被很快平定,但天下民变却趁机四处爆发。
唐公李渊趁机起兵,灭掉了隋朝。
隋朝的灭亡,与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无关系,但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征讨高丽失利招致的结果。
隋炀帝臭名昭著的原因
“弑兄奸母,残害忠良、靡费奢侈、荒淫好色、滥用民力”这是后世对隋炀帝千百年来的评价,这些词语用在隋炀帝身上并不为过,但这不是隋炀帝一生的全部。
从其灭掉陈朝、迁都洛阳,一统南北,开创科举,开通丝绸之路,四处征伐开拓疆土,修筑长城抵御外侵,开通大运河便利交通、农业等一系列作为来看,隋炀帝应该是一块白壁,只不过瑕疵大了一些而已。
把隋炀帝骂得狗屁不是的唐太宗,晚年不一样荒淫无道吗?
隋炀帝的“炀”是恶谥,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给加的。不把杨广骂得体无完肤,如何说明造了其表弟的反是正义的呢?
封建专制时代,李渊一锤定音,也就决定了杨广的命运,后世就遵循了千古荒淫无道暴君的恶名。
这都是些固有的套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开凿大运河,留给后世的深刻教训
基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民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过度的基建规模不仅会拖垮经济,甚至会带来社会的混乱,直至改朝换代。
三峡水库、青藏铁路,几乎也是以举国之力建设,但赞誉颇高,不仅当世而且后世都将会受益无穷。
但像荆州关公铜像,占地228亩,重达1200多吨,仅青龙偃月刀就有136吨,这谁能扛得动哦?耗资1.7亿,究竟又有何益?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
这么折腾,作为财神的关公也不庇护了。关公宁愿自己难堪,也要给这些好事者以惩戒。否则,保一方平安的庇护神就没有原则了哈。
就今天而言,必须要有一群人呼吁给这些伟大成就正名,以增强民族自信。同时,也必须有另一群人时刻发出警醒,告诫世人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可贪大求功,以避免过度建设拖垮经济。
决策者只有理性的对待基建,掌控好基建拉动经济的适度作用,才不至于重蹈历史的覆辙。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