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经南北朝的混乱不堪,隋朝短命,大唐建立。唐太宗文治武功,遂有贞观之治,天下太平,国家强大,疆域广阔。
虽然武则天临朝称制,改号为周。但她跟吕雉的阴毒无能不同,武则天领导下的大唐整体上还是可以的,虽然任用索元礼、来俊臣、周兴等酷吏。那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使用的工具罢了,同时她也任用狄仁杰等名臣,大唐继续繁荣。武则天死后又把大唐归还给李姓,避免了她死后,李姓报复屠戮武氏、子孙灭绝的境地。也避免了大唐陷入混乱的局面。
大唐到了玄宗手里,差一点断送祖宗基业。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若不是郭子仪力挽狂澜,唐朝可能就玩完了。
李隆基不是杨广声色犬马那样的混蛋,也不是司马衷“何不食肉糜”那样的智商,更不是刘宋废帝刘昱射人家肚脐眼那样的无赖。《旧唐书》对李隆基的描述是:
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
妥妥的美男子一个、而且有艺术范,气质盖过当时的一众小鲜肉。生在帝王家,带着一帮才勇之士,“
着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
”《资治通鉴》,走到哪里都是头顶祥云,十分拉风。
李隆基不仅有一副好皮囊,而且杀伐果决。在铲除韦皇后、避免李唐政权重蹈武则天之覆辙的时刻。李隆基一点也没有彷徨犹豫。在决定铲除韦氏“黑社会集团”前,李仙凫要他请示一下相王李旦,李隆基充分展现了敢于担当的品质,没有开会统一思想,没有层层汇报,也没有等领导签字批示。直接开干!他说:
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资治通鉴》。
而且还心胸开阔,不贪功,不诿过,品德高尚。在立太子的时候,多次上表要让给哥哥李成器,李成器坚决让给弟弟。这比为了早点当上皇帝而杀死自己亲爹的杨广不知道好多少倍。李隆基当了皇帝后也多次表示皇位是哥哥的,对待兄弟感情深笃,经常大被共床。这在争权夺利、血雨腥风的封建帝王家里,实属罕见。足见隆基善良宽厚。
李隆基用明相姚崇、宋景、张说、张九龄等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开创了唐朝第二个盛世:开元盛世。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可谓是十分清醒、英明的。然而,随着国家稳定富足,奢侈的毛病自然就会滋生。最要命的还是用人上,首先是宠信宦官高力士,这似乎是很多皇帝走向昏庸的老毛病。宦官弄权,阻塞言路,很多忠臣慢慢隐退了。其次是任用不学无术的小人。李林甫没读几本书,小舅子生儿子,写贺信,把“闻有弄璋之庆”写成“弄獐”,好好的一块玉搞成了动物獐子。同样在推荐干部的时候,推荐牛仙客。
张九龄说:仙客边隅小吏,目不知书,若大任之,恐不惬众望。《资治通鉴》
李林甫不以为然,退而言曰:
苟有才识,何必辞学。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大概是因为自己就无才学。象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少数民族(安禄山初名阿荦山,史思明叫窣干,杂胡)目不识丁,又无德行,竟也能混上镇守边疆的节度使这样重要的职位。
唐玄宗信任李林甫,一干不学无术的小人混入庙堂。打压排挤优秀干部。世人皆谓李林甫
“口有蜜,腹有剑”(资治通鉴),
并和酷吏罗希奭狼狈为奸,制造冤狱,无人能逃。时人谓之“
罗钳吉网
”。唐玄宗老而昏聩,专以声色自娱。李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屡起大狱诛杀贵臣。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玄宗却蒙在鼓里。
唐玄宗承继大统,恰逢唐朝盛世,可谓是起了一手好牌。开始打得还挺好,可惜后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贪图享乐,把大唐江山几乎弄垮。可谓是:半世聪明半世昏,半醒半梦误终身!
有人把安史之乱导致大唐衰落归结到一个弱女子杨贵妃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杨贵妃不应该当“背锅侠”,若李隆基慎终如始,英明如初,亲贤臣,远小人,何至于后来仓皇而狼狈地跑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