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元太师也先(清朝称额森),也就是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首领,在土木堡大败明军,继而兵临北京城下,意图攻取北京,重建大元。
只是也先在北京城下,遇到了大明兵部尚书于谦于忠肃公的全力阻击,明朝齐心协力,各地勤王大军也陆续开到,也先最后不得不撤回草原,而大明也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随后也先放归明英宗,蒙古内部接着回老家内斗,瓦剌随后一蹶不振。
一百年后,即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北元再次强大起来,在满都海斯琴帮助下,达延汗(大元汗,明朝称为小王子)再次统一蒙古,然后他按照成吉思汗时期的规矩,实行分封。
西路诸王蒙古小汗俺答汗(并不是蒙古共主),因为互市,再次扣关北京城。
俺答汗从来都不是蒙古大汗,他只是蒙古诸部中最强大的一股势力,即土默特部。
这次北京保卫战的主角,换成了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史书将这次事件称为“庚戌之变”。
为什么明朝中期,国力衰落的这么厉害,而明朝已经打不过蒙古人,原因在于,瓦剌的骚操作。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伤筋动骨,国力一落千丈,对于草原部落开始处于守势,根本无力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兵力入侵,尤其是经过百年发展后,大明已经有了衰败的气息。
而鞑靼部在取代瓦剌,正处于上升期。尤其是达延汗统一蒙古,国力强悍。
大明此时是道君皇帝嘉靖,这个皇帝脑子不清晰,首辅又是大奸臣严嵩,二人合作之下,朝堂乌烟瘴气比较严重。
还有个关键因素:
明朝中期腐败严重,汉民族从关内翻过长城,投降蒙古各部,原本蒙古人口匮乏,结果没有几年不仅人口得到发展,经济也得到提升,俺答汗还修建了大型城市,库库和屯,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
在俺答汗强大之后,想要一门心思对付瓦剌的时候,后勤需要从明朝补充,于是五次求明朝互市,结果明朝经过土木之变后,变成惊弓之鸟,明廷君臣对俺答汗称臣纳贡的要求始终保持警惕,五次杀使者,拒绝互市。
1551年6月,俺答汗亲率大军,从古北口入关,直逼北京。
而这一次北京保卫战,大明再没有于谦这样的擎天之臣。
面对蒙古大军围困北京,明朝一下慌了,守卫北京的禁军只有4万,还都是官二代,于是官员们开始组织百姓守城。各地勤王大军5万也开到附近,结果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又缺少粮饷。
仇鸾大将军也趁机“纵兵辫发劫掠百姓”,“民苦之甚于虏”。
明朝一面加强京师的防守,一面和俺答汗进行谈判,而谈判的底线就是俺答汗先退兵,大明才会考虑互市(大明不受威胁)。
“其书皆汉文,朝廷疑而不信,且无临城胁贡之理,可退出大边外,另遣使赍番文,因大同守臣为奏事,乃可从。”---《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六十四》
这条件一出,俺答汗真的撤兵,庚戌之变的京师之围就这样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