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结论,个人认为徽、钦二帝的回归对赵构的皇位绝对不能构成任何威胁。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了。
第一,为什么这么肯定赵构的帝位是稳如泰山,钦、徽二帝无法撼动?
第二,为什么赵构皇位很稳,还不愿意救回二圣,打了胜仗还要求和?
二帝被俘虏
先来捋一下三人简要人生经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宋徽宗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1082年出生,1100年继位。1126年1月18日金军兵临城下,赵佶不想当亡国之君,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
赵桓。1126年12月被金军抓走,1135年被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享年54岁。
宋钦宗赵桓,宋朝第九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的长子,生于1100年,1115年被立为太子,1126年临危继位,不久后和徽宗一起被金国俘虏。1161年,钦宗赵桓被金兵乱箭射死,尸身也被乱马践踏。终年60岁。
宋高宗赵构,宋朝第十位皇帝,生于1107年,于1127年称帝建立南宋,1162年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1187年去世,享年81岁。
所以,宋钦宗赵桓和宋高宗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两个儿子,而赵桓和赵构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俩。
赵构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徽、钦二帝无法动摇宋高宗赵构的帝位?
理由有以下几点:
1.南宋政权实际上是在南方士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新政权,他们支持的肯定是赵构,而不会盲目的转换支持的对象;
2.南宋和北宋虽然都是一样的国号,但北宋毕竟是亡国了。南宋并不是北宋政权的直接延续,而是重新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土范围不一样,都城不一样,臣子不一样,内外的局势更不相同。换句话说,凭什么把本朝的皇位让给前朝的皇帝;
3.南宋朝廷现在重用的都是宋高宗自己的心腹,权力都掌握在赵构的手中。北宋朝廷的大臣在“靖康之变”的时候基本都被金军抓走,即使钦、徽二帝回来也没有自己势力;
4.钦、徽二帝在金国是囚犯,受尽折磨,过得生不如死,能把他们救回来做一名普通的宋朝百姓,就感恩戴德了,还谈什么争权夺利;
5.钦、徽二帝不是做帝王的那块料。宋徽宗沉迷书画,金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选择禅位,然后去研究书画去了,给他当皇帝他都不干;宋钦宗一样是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能力的人。两人远远没有赵构的帝王手段;
6.退一万步说,如果二帝回来后敢有什么轻举妄动,赵构完全可以学李世民的做法。
所以,即使二帝回归也没什么好担忧的。
靖康之变后局势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宁愿苟且偷生,都不愿迎回钦、徽二帝?
其实宋高宗在位初期,原是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可不久后,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与金议和,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一度将攻势转变为守势,从而使抗战形势逆转。而且,抗金期间多次打了胜仗反而求和,这确实让人无法理解。
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还是要回到南宋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一问题上。
前面我们说过,南宋政权实际上是在南方士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新政权,而并非北宋政权的直接延续。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政权与马上打下来的或正统传位下来的江山有本质的区别。
南宋的官僚系统内部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官僚制度体系,而是被拥护赵构建立政权的士族集团所垄断。这些士族豪强由多个不同的势利组成,他们每一股势力必然都遍布各个角落。赵构能被拥立为帝,只是因为有皇室的血统,并非真正的众望所归,他与士族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上,相互利用,皇位的象征意义多于实际的权力。
正因为如此,重大事情必定要听取这些地方豪强的意见。那么,“直捣黄龙,迎回二宗”,其结果将损害这些南方士族的利益。因为一旦收复失地、二帝的回归,带来的是疆域的扩大和新势力的加入,那么,权利的天平将会被打破,会有更多的利益集团进入到权利的旋涡,分走一杯羹,甚至可能让他们会失去一切。
赵构
所以赵构虽然是皇帝,但他的权力与以往的君王相比是大不同的。因此,对于他的行为,我们要深刻地体会他实际身处的权力环境。在权衡局势的情况下,赵构只能选择偏安一隅,以此来维持当时各个豪强之间的平衡,也为了避免内乱的发生而明哲保身。
在这样的情况下,二帝的回归已不仅仅是赵构当不当皇帝的问题,而是妄想控制二帝的集团与其他拥立赵构的集团之间的内部矛盾了。即使是赵构自己不想当皇帝,那些拥护他的集团也不允许。
在如此复杂的内外局势下,为了保持权利的平衡,为了保证南宋朝廷内部的安宁,为了个人的安危,赵构最终选择了苟且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