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变法从轰轰烈烈的开始到仓促结束,历时八年。其中,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但上层人士的反对声音太大,神宗动摇了,最终失败了。
我们先来看看改革的具体内容。
从熙宁二年变法开始,王安石先后出台了《青庄法》、《均等法》、《征兵法》、《变市法》、《免税法》、《田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法律。裁军法、一般战争法、装甲保护法、马匹保护法。改革举措的目的是富国强军、淘汰冗员、改善民生、让人民幸福。改革的出发点很好,措施也很全面,表现出很强的开创性和非常有远见。
我们来看看改革措施带来的好处?
我们来分析解读一下核心青苗法和方田均平税法,看看新法具体有哪些优势?
我们来看看房田均分税法。重新测量全国的土地,核实每户的土地所有权,并根据土地的质量确定税收水平。这样,私有土地无处藏身,地主和农民平等纳税,有效打击土地兼并、瞒地藏税。
限于篇幅,其他改革举措不再一一分析。
为什么好的改革措施最终会失败?
无论是青苗法、耕地均分税法,还是招工法、市场变迁法等其他法律,政策设计都比较完善,可操作性也较强,那么为什么最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如下:
1、春天的故事没讲好,南海没画圈。
王安石的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它们关系大局,影响巨大。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太急躁了。没有统一思想、营造良好舆论,没有岗前培训,没有先进行地方试点,没有一步步落实改革措施。急于上马、以极快的速度前进,造成了朝廷层面和农村基层的不团结。
2、政府地位过高,忽视市场规则。
所有改革措施确实都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但政府却包揽了一切,既是组织者又是承办者,又是运动员和裁判员。均等法、招工法、市场变革法、豁免法等改革措施仍需尊重经济特点,与市场规律相结合。政府只需提供宏观指导和监督即可。因此,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官员利用政策漏洞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死板僵化,引发民众不满,有的官员偷懒,不作为处理问题。这确实是多种多样且荒谬的。
3、受益者没有发言权,而受损的官僚、贵族、地主却拥有巨大的权力。
自变法开始以来,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就从未停止过,弹劾官员、谏人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大多数人在得到好处时保持沉默,而少数人在利益受到损害时不愿放弃。基层干部对工作忧心忡忡、抱怨不断。地主阶级联合提起诉讼,侵害地主阶级的利益。一些改革派官员则站在两边,随风而行。他做了一万件好事,没有人说什么,但他只做了一件事,却受到了言语和言语的批评。王安石的变法自始至终都处于非议的火山口之中。
4、宋神宗前期信心十足,后期却动摇了。
宋神宗发起王安石变法时年仅20岁。他生性斗志昂扬,意志坚强,对改革充满信心。遇到困难时,他仍然优柔寡断。熙宁四年,开封有人逃出保甲,割腕。反对派大臣、谏言者更是火上浇油、嫉妒诽谤,宋神宗开始动摇。熙宁七年,大旱。朝廷保守势力以“自然变迁”为借口,再次掀起巨大浪潮。为此,王安石被免去宰相职务。王安石虽再次拜相,却已无力回天。熙宁九年,王安石的长子病逝。他心力交瘁,心灰意冷,辞官归田,改革就此结束。
王安石除了出色的文学才华之外,还具有非常有魅力的人格魅力。他生活极其俭朴,一生保持一夫一妻制,清廉勤政,官场声誉很高。如果改革需要更多的研究、更多的试点、更多的共识积累、更多的思想工作、更多的人才发现、更多的支持,或许改革还是能够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