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副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他准备进行变法。神宗命官员对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苏轼积极表达不同意见,受到神宗的赏识。但王安石看到了对新法极为不利的意见,极力阻止苏轼参与新政。不知不觉中,苏轼成了反对新法的老党。当时反对新法的官员很少,苏轼孤立无援。熙宁四年,苏轼接到诏书,出任杭州知县,而苏辙也好不到哪里去。因反对王安石《青禾法》,被贬到河南,做了小官。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苏轼甚至官职比苏澈还高,所以苏澈此时无法“得兄弟”。真正需要“寻兄”的,是几年后的《五台诗》。案件”。
苏轼为人耿直,遇到不合理的现象总是很快发声。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失去这份正直。这确实值得称赞,但他的价值却给他带来了麻烦。灾难。熙宁六年,沈括来到浙江出差,结识了昔日的同事苏轼。两人愉快地见面了。苏轼还亲手临摹了一部新作,送给了苏轼。殊不知沈括别有用心。沈括回到京城后,立即“研究”苏轼的诗稿,挑出与新政有关的内容,贴上讽刺朝廷的标签,上呈皇帝。神宗看完后,很不高兴,但也没有说什么。他只是拒绝叫苏轼回北京。五六年过去了,有些人仍然不能容忍苏轼,于是弹劾苏轼嘲讽朝廷,狂妄自大。这时,神宗终于忍无可忍,下令罢免苏轼,逮捕回京。
当时,苏轼任湖州知县。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惊慌失措,感觉自己有生命危险。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兄弟,并将他的家人托付给他。他被士兵捆绑并带到了首都。就这样,苏轼从一个地方官员变成了一个阶下囚。作为朝廷里的罪犯,除了人脉极好的人之外,其他官员都不敢见苏轼。苏轼的同学帮助苏轼一家投奔南京的苏辙。苏哲听说这件事情,一直在想方设法去营救陷入困境的哥哥。他不但写信表态,还请求利用自己的官职来赎罪。最终,在张方平、范震、司马光的帮助下,苏轼在被关押了130天后出狱。这起事件牵连了很多人。一些为苏轼求情的人被罚款。苏辙被贬后,苏轼也被发配到黄州。
从“乌台诗案”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缘还是很好的。数十人冒着被降职的风险,为他写信求情。其中,以弟弟苏澈最为严重。弟弟入狱后,他不仅照顾好嫂子和侄子,还四处寻找关系,为弟弟求情。最终被贬为均州督盐酒税,五年不准升迁。
元丰七年,神宗终于想起了苏轼,并请他升为小官,于是苏轼被调往汝州为官。 (说起汝州,不得不提的是,兄弟二人都注定是汝州,但又不同。可惜的是,苏轼升官,苏辙被贬:哲宗在位期间,苏辙令哲宗不悦,从尚书右丞被贬为尚书右丞。汝州知县。)苏轼路过南京时,遇见了王安石,两人相识。谈话很愉快,他们居然达成了和解。甚至在王安石去世两年后,苏轼还写下了《王安石赠太傅》,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苏轼谢绝了麻烦,加之家人有病,所以没有到达汝州。相反,他要求住在常州。住在常州没几天,苏轼的巅峰期就到了。神宗病逝后,高太后垂帘听政,执掌朝政。司马光等老党员,经过司马光的推荐,苏轼恢复官职,短短几个月就升任翰林学士,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苏哲也回到京城任职。然而,政治世界比文学世界更为复杂。苏轼在国外任职时,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好处,于是要求不废新法。被程颐弹劾,贬为地方官。几年后,新党再次上台,苏氏兄弟首当其冲。苏轼被贬,前途黯淡南下。他一路被贬,一路上不断接到被贬的诏书。他怎能不感叹挫败!
最终,元符元年,苏轼被赦免,北上,离开了贫困的海南。然而他没能等到回京的那一天,就在途中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此后苏澈的处境就不太好。他曾四次被哲宗贬职,直至徽宗即位后才复职。此后,他就这样起起伏伏,直到退休,整天默默地坐在家里。七十四岁时,他永远去世了。
苏轼胸怀大志,气概十足,豪迈雄伟的言语足以表达他的智慧,他的行动足以使他有所作为。有人说:“苏轼有点默默无闻,即使不被任命,也应该避免灾难。”即便如此,如果苏轼改变了行为,他还是苏轼吗?与苏轼相比,苏辙分析事物准确透彻,言辞简洁严谨。他并不一定比他的兄弟差。而且苏澈气质沉稳淡泊,帅气出众的气场根本无法掩饰。兄弟二人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他们每一个都是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在永恒的黑夜中熠熠生辉。
苏轼的仕途坎坷。虽然他的弟弟苏澈比他强一些,但也不能说一帆风顺。只是苏澈的运气比较好一些。当王安石谈论青苗之法时,苏澈三言阻止了他。王安石后来生气了。陈升平也出面干预,避免苏澈受到太大打击。苏澈也面临着不肯付钱,吃一顿却吃不完的情况。但两人始终互相支持。苏辙、苏轼兄弟二人,进退、出仕,皆如出一辙。患难之中,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没有任何怨恨。这在古今中外尤其罕见。不过,他的年龄和级别都比他的兄弟高。这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命运,可能时时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