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入京时,恰逢外戚和宦官两大势力血拼到同归于尽,所有的成果都被他白白捡到。汉帝刘辩昏暗无能,而陈留王刘协天资聪慧,而且刘协继位更合汉灵帝本意。于是董卓模仿起霍光,要“废昏主,立明君”,将刘辩废黜,拥立刘协为帝。他的真正意图是想像霍光那样辅政十余年,独揽大权。
董卓曾找到袁绍商议废立之事,袁绍一向惧怕他的军事实力,最开始只能佯装同意。董卓见他赞同,就敞开心扉说到:“有的人小时候聪慧,长大后就变得昏庸了。灵帝不就是这样吗?一想到此人我就愤恨。如果刘协也像灵帝那样,刘氏的后代就不必再留着了!”
袁绍的家族世世代代蒙受汉室恩惠,对汉室感激涕零,他怎听得这种话?袁绍当即抽出佩刀,将刀横持在胸前,用这个姿势做了个揖后便扭头离去。
当此之时,敢于抽刀威吓董卓的袁绍,不可谓不是个有气节的忠臣。然而亲眼目睹董卓专擅朝政、欺辱天子的行为后,他心中那些神圣不可动摇之物也随之倒塌了。
之后袁绍就逃到了冀州,董卓对此更加不满,就下令通缉他。袁绍一些在朝中的盟友哄骗董卓说:废立之事只有你这种眼光长远的人能做,袁绍胆小短视不敢参与,惶恐之下方才出逃,绝非是因为对你有二心。
袁氏势力很大,董卓也不想与之为敌,就听了这些人的建议,封袁绍为渤海太守,想借此稳住袁绍并与他和解。谁料袁绍刚到渤海上任,就立即募集了一支部队要讨伐董卓。当时天下各地都有起兵伐董的豪杰,各路义军汇聚到一起后将袁绍推举为盟主。
袁绍反对董卓改立天子,自然不认可汉献帝的皇位。如今他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就想拥立一位“真正”的天子。当时的幽州刺史刘虞是汉朝宗室,德高望重。袁绍和部分盟友就想立刘虞为帝,这个意图遭到了曹操等另一部分盟友的反对,再加上刘虞本人也想当忠臣,不愿登大位,此事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群雄讨董失败后,诸侯们各回各家,开始扩充势力、你征我伐。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此时的天下与秦末时的天下无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兵多将广能兼并其余诸侯的人,就能成为开基立业的刘邦,袁绍就是这么认为的。
汉献帝东归洛阳后,沮授献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劝袁绍将天子接到邺城,以尊王室。郭图等人认为汉室衰微已久,不可再兴,劝袁绍谋求自立。他们还说,将天子接来后,必定有很多方面会受到他的掣肘。若是听从天子的命令,则不利于我们自己的利益;若是不听天子的命令,则要背负忤逆君上的恶名,横竖都不便。袁绍想当刘邦,不想做齐桓公,而且他本就对汉献帝的皇位心有异议,就听从了后者的建议。
后来曹操把天子接到了许都,整个关中地区都随之归顺了曹操,袁绍这才开始后悔。就要求把天子安置在两方势力交界处的一座城池,曹操没有答应,袁绍对此大为愤恨。更令他恼火的是,汉献帝日后将曹操拜为大将军,袁绍只当了个太尉,名义上的地位在曹操之下。
袁绍很不满意,借口说自己无德无能,不接受太尉之职,实则是向曹操抗议。曹操只好把大将军让给袁绍,袁绍仍然不满,只接受职位不接受侯爵。他当然不能顺着曹操,今天若是接受了曹操安排的职位和爵位,明天是不是就要接受曹操的调遣了?后天是不是就要交出地盘和部队入朝侍奉天子了?
更要命的是,曹操还能借用朝廷的名义向袁绍下达命令,干涉袁绍势力的内部事务。袁绍既不想被曹操牵着鼻子走,又畏惧犯上作乱的恶名,常常是左右为难。
袁绍原本就不认可汉献帝,如今汉献帝又成了曹操的一把利刃,还常被用来对付自己,事已至此,袁绍也不愿一忍再忍了。
为了摆脱曹操的钳制,袁绍开始与一些心腹合谋代汉自立之事。他身边一个名叫耿苞的人十分积极,耿苞经过“考证”得知,袁氏是黄帝后裔,属土德。如今属火德的汉室日益衰微,按照“五德终始说”推论,应当是由属土德的人替代汉室。他把这些话告诉给袁绍,并建议袁绍应当“顺应天意”。
袁绍听后十分高兴,就指使耿苞在一次军府会议上将他的论述将给诸位将领听。军府会议的参与者都是袁绍势力的核心人物,只要他们能赞同,代汉自立之事就没有阻碍了。谁料耿苞得意洋洋地讲完他的论断后,诸位将领皆气得咬牙切齿,肯不得当场将他生吞活剥,纷纷指责他妖言惑众,要求将其就地正法。
袁绍也未料到将领们的反应会如此激烈,为了不被耿苞牵连,他也大发雷霆,怒斥了耿苞,并当场叫人将他拖出去处斩了。
自此之后,袁绍只好暂时搁置称帝的计划。在他统一北方后,自恃兵多粮足,兴兵十万攻打曹操。他令陈琳撰写檄文,称曹操专擅朝政、欺辱天子,有篡逆之心,如此一来也算是师出有名了。
曹操有天子之实而无天子之名,终其一生都没有篡汉自立。如果官渡之战的赢家是袁绍,他恐怕就要顺势称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