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俗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得出的言论。因为出自百姓之口,它们大都不像其他文化,被华丽的辞藻所修饰。但是即使语言朴实无华,也丝毫不影响其含义的深远。就比如这句
“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
看似简单的语句,却隐藏着很深的哲理。
人过五代另起坟
在古代由于时局不稳,政权更迭频繁,“颠沛流离”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而古人对于
“孝义”
又是十分看重的,所以他们搬家的时候,往往会带上祖宗的牌位,一起赶路。等到了新的地方,继续供奉起来。至于为何俗语要特别强调“五代”这个范围词,则是因为古时候基本一百年,更换一次政权。而一百年前,一个家庭刚好经历了五代人,
除此以外,还与传统的五服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古代民间有着
“五服之内为亲”
的说法,也就是一个家族以第五代为界限,五代之前都属于远亲,五代之后到到第五代是近亲。而家族祠堂一般只有近亲才能来祭拜,所以五代以后的人,便另立祠堂,重新寻找供奉祖先的地方。
就像古代的一个商贾家族,原本生活非常富饶。后来生意失败了,为抵债把房子卖给了别人。后来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落脚点,但是今非昔比,新的地方根本没有空间建祠堂侍奉所有的祖先,于是他们只好按照五服制度,光把五代以内的祖先接回来侍奉,以上的祖先只好联系其他五代以前,尚在的亲属安置,或是存放在义庄里。
所以说旧时的人们,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勾心斗角,兄弟感情疏远。而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暇顾及所有的祖先。“五服制度”的存在,其中的一个好处,无非是给那些贫困人家,行个方便罢了。
房过三代必走人
这一说法其实很好理解,在古代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根本没有办法容纳那么多人。所以一个家庭到了第三代,便要离开家门自力更生,免得给家里增添太多的负担。至于为什么是三代一个期限,主要是因为如果两代就分家,家里两个老人会无人照料。就算是有老伴陪在身边,也难免是外姓人,存在着谋取家产的危险。等到第三代再分家,孙子可以照顾父亲,父亲可以照顾祖父,一代照料一代,不存在后顾之忧。
除此以外还与旧时的生活水平有关,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房子一般都是茅草屋或是土房,不像我们现在是钢筋混泥土。再加上古代自然灾害以及战乱频繁发生,房子经历风吹日晒,时间一长难免会墙体破损,出现安全问题,所以为了避免房子倒塌砸住人,旧时的人们往往到了第三代,就会重新修缮房屋,或是搬出去住。
就像是清朝时候的一个老农民,因为自身喜欢热闹。觉得家里人多力量大,可以更好地干活,于是他们一家到了第四代,还仍然住在一起。旁边的邻居,看着他们家小小的土胚房,住着五十口人。
于是便好心劝解他说:“孩子长大,就理应自立门户。一家人挤在一个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时间一长,难免会引发矛盾。再说多大的屋子容纳多少的人,一旦超过容量,难免会引发安全隐患。距离产生美,我劝你还是让底下的子孙,早点分家为好。”老农民听后,对于邻居的关心丝毫不领情,反而破口大骂道:“我看你就是因为自己家中太过冷清,所以眼红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我告诉你,就算真的存在什么隐患,我们一家人死在一块,也心甘情愿。”邻居看老农民太过执拗,不好多说什么,叹了口气便离开了。等到一个月后,邻居从外地办事回来,看见老农民家挂着白灯笼。于是便向恰巧路过的李婶打听情况,
李婶说道:“这家老爷子啊,在三天前被他的亲孙子给下毒谋害了。据说是因为他的孙媳因为房子太小太不方便,于是便和老爷子商量搬出去住。老爷子听后,觉得她是在挑拨家庭关系,于是打了她一巴掌。孙媳妇委屈啊,便向丈夫抱怨。这家的孙子又是出了名的疼媳妇,于是两人便策划了投毒案。等到老爷子死后的第二天,就有人向官府报案了,官府查出事情的真相后,就把这两人给处决了。”邻居听后,心中细细思索:“这就叫
多行不义必自毙
啊。”
结语:
由此观之老一辈的说法,可谓是句句在理。其实无论是旧时还是如今,孩子大了就不应该和老人待在一起。两人年龄相差那么大,难免会产生矛盾,所以为了“家和万事兴”,还是尽量“距离产生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