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眼下已经打了两年多的俄乌冲突战事仍在持续当中,没有一点要停下来和平谈判的意味。
乌克兰的首都是基辅,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700多年前,蒙古帝国也曾发动过一次对基辅的西征战役,而且动静还不小哩。
基辅战役发生的背景
13世纪伊始,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引领之下迅猛崛起。
成吉思汗凭其超凡的军事禀赋与领导韬略,统合了蒙古诸部,构筑起强大的蒙古帝国。
紧接着,蒙古帝国开启了对外拓展的征途,相继将中亚、西亚以及东亚的广袤领土收入囊中。
在征服亚洲的大部分区域之后,蒙古帝国的视线转向遥远的欧洲。
当时的欧洲政治格局纷繁错杂,诸国之间争斗不休,封建割据态势严峻,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也存在着剧烈的冲突。
在此种情境之下,欧洲各国对于源自东方的威胁缺少充足的认知与准备。
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所创立的国家,往昔在东欧区域风头无两。
到13世纪时,基辅罗斯渐趋衰颓,内部政治贪腐,经济萎靡,军事力量孱弱。
西征欧洲是蒙古帝国扩张战略的关键构成部分,征服欧洲,蒙古帝国能够获取更多的疆土、财富以及人口,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实力。
在蒙古帝国西征之前,花剌子模国屠戮了蒙古商队与使者,激起了成吉思汗的怒火,成吉思汗统率大军首次西征花剌子模国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西征过程中,蒙古帝国也遭受了一些挫折,为了复仇和继续扩张,蒙古帝国决定第二次西征欧洲。
加之欧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财富,如黄金、白银、丝绸等,蒙古帝国对这些财富充满了渴望。
通过征服欧洲,蒙古帝国可以获取这些财富,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
窝阔台汗派大将拔都率领大军西征基辅
蒙古窝阔台汗继位后,决定开始第二次西征,此时的欧洲政治格局复杂,各国之间纷争不断,对于即将到来的蒙古铁骑毫无防备。
窝阔台汗命令大将拔都率领大军进行第二次西征,目标直指欧洲,这次西征的主要人物有好几个。
首先是拔都,他是成吉思汗之孙,术赤的次子,他英勇善战,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在西征中,他担任统帅,指挥蒙古大军一路攻城掠地;
还有大将速不台,他经验丰富,足智多谋,曾跟随成吉思汗征战四方,在西征中为拔都出谋划策,是重要的军事参谋;
还有贵由,他是窝阔台汗之子,性格勇猛,但在此次西征中,因急于求成而在基辅战役前期遭遇失败;
还有蒙哥,他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他沉稳冷静,在西征中表现出色,为蒙古大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蒙古大军在拔都的率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当他们抵达基辅罗斯边境时,发现这里的城市众多,且防御坚固,其中基辅作为基辅罗斯的首都,更是一座规模宏大、城墙高耸的坚城。
基辅城位于第聂伯河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军事要塞。
城内守军众多,武器装备精良,且有坚固的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御,对于蒙古大军来说,攻克基辅将是一场艰巨的挑战。
大将贵由急于立功,首次进攻基辅失败
贵由作为先锋部队的将领,急于在战争中建立功勋,他率领自己的部队迅速逼近基辅城,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动了强攻。
贵由的部队士气高昂,他们冲向基辅城的城墙,试图用云梯和攻城器械爬上城墙。
然而基辅城的守军早有准备,他们用弓箭、投石机等武器向蒙古大军发动猛烈攻击。
贵由的部队在城墙下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许多士兵被射死或砸伤。
尽管贵由不断激励士兵,试图突破城墙,但基辅城的守军顽强抵抗,始终没有让蒙古大军得逞。
经过数日的激战,贵由的强攻以失败告终,他不得不率领残部撤退,等待拔都的援军。
首领拔都巧施计谋攻城得手
拔都在得知贵由强攻基辅失败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军赶来救援,他深知基辅城的重要性,决定采取更加谨慎的战略。
拔都首先对基辅城周围的地形进行了详细勘察,他发现基辅城位于第聂伯河畔,河水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
同时基辅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强攻难度极大,因此拔都决定采用围困的策略,切断基辅城的补给线,迫使城内守军投降。
拔都命令蒙古大军在基辅城周围修筑工事,设置防线,他还派遣部队封锁了第聂伯河,阻止基辅城与外界的联系。
在围困的过程中,拔都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城内守军,使其疲于应付。
拔都还采取了心理战的策略,他派遣使者进入基辅城,向城内的贵族和百姓宣传蒙古帝国的强大和宽容。
使者告诉他们,如果基辅城主动投降,蒙古大军将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果继续抵抗,一旦城破,将面临屠城的命运。
这种心理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辅城内的一些贵族开始动摇,他们担心城破后的后果,纷纷向基辅大公建议投降。
然而基辅大公坚决反对投降,他认为蒙古大军只是一时的强大,只要坚持抵抗,就有可能等来援军。
在这种情况下,拔都决定进一步瓦解基辅城的内部,他派遣间谍混入城内,煽动百姓的不满情绪,制造混乱。
他还利用城内的一些叛徒,获取了基辅城的防御部署和内部情况。
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基辅城的补给逐渐耗尽,城内守军和百姓陷入了绝望之中。
此时拔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动最后的进攻,他命令蒙古大军对基辅城发动全面攻击。
他们用投石机、攻城锤等武器猛烈攻击城墙,派遣士兵爬上云梯,试图登上城墙。
基辅城的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饥饿和疲惫,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大大减弱,在蒙古大军的猛烈攻击下,基辅城的城墙终于被攻破。
蒙古大军涌入城中,与城内守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基辅城的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抵抗蒙古大军的进攻。
他们的抵抗最终还是失败了,蒙古大军占领基辅城后,拔都下令屠城,一时间,基辅城内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被摧毁,基辅城几乎被夷为平地,据记载,战争结束后,基辅仅剩200多户人家幸存下来。
基辅战役对欧洲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蒙古帝国西征的基辅战役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冲击了东欧各国的政权体系。
基辅当时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城市,基辅罗斯在东欧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蒙古大军攻陷基辅后,基辅罗斯的政权遭受重创,其统治体系迅速瓦解。
这使得东欧地区原有的政治秩序被打破,许多小的公国和部落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依靠,被迫重新寻找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基辅战役的消息传遍欧洲后,给欧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恐惧。
一些国家为了规避蒙古帝国的进击,纷纷强化自身防卫,将重点投注于国内的政治稳固与军事构筑之上,而减少了对周边国家的政治干预以及影响力。
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欧洲各国之间政治分裂加剧,致使欧洲在漫长的时期内难以构建统一的政治力量以抵御外部威胁。
基辅是东欧的关键经济核心,有着昌盛的商业以及发达的手工业。
蒙古帝国的侵入给基辅经济带来很大损毁,城市惨遭洗劫,众多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被杀戮或流亡。
这致使基辅的经济急速衰败,往昔繁荣的商业活动和手工业生产近乎停滞,也对整个东欧区域经济发展引发了连锁反应。
在基辅战役之前,基辅是东欧地区重要的贸易枢纽,连接着东西方的贸易通道。
蒙古帝国的西征使得这条贸易路线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商人们不敢再轻易经过这一地区进行贸易活动。
为了寻找新的贸易路线,欧洲的商人开始向北方和南方探索,逐渐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
蒙古帝国的军队在基辅战役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这让欧洲各国认识到了自己在军事上的落后。
欧洲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纷纷加强军事建设,学习和借鉴蒙古帝国的军事技术和经验,也促使欧洲各国开始寻求联合对抗的方式。
一些国家开始加强军事合作,共同组建联军,以应对蒙古帝国的威胁。
这种联合对抗的意识为后来欧洲各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欧洲军事战略的变革。
在长期的对抗过程中,欧洲各国逐渐形成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提高了欧洲的军事水平。
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只有通过和平与合作,人类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700多年前,蒙古大军用了多久攻下了基辅?战后,全城仅剩200多户
2022年04月04日 21:45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