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称呼一向很讲究,尤其对于有个一官半职的,都在称呼里加上官职,以示尊重。
就好比于谦的爸爸王老爷子,京城八大铁帽子王之绿帽子王,嗯,多么尊贵.....
王老爷子的绿帽子王,大家一听也就哈哈一乐,知道是玩笑。不过,历史上有很多官职听上去位高权重,实际芝麻绿豆大小,但却不像“绿帽子“”王这么一眼假,今天就跟大家说道说道。
光杆司令卫将军,名头只能换顿酒
这个卫将军可不是卫青卫将军,而是指唐朝的卫府将军
唐初兵制为
府兵制
,承袭自南北朝与隋朝,确立了“以卫统府”的模式。全国设立六百二十四个军府,分别由“十六卫”和“东宫六率”来执掌,其中“卫”的最高长官就是“卫府大将军”,正三品,看上去位高权重,十分的威风。
“卫府大将军”名分虽高,实际权力却十分有限。因为没有兵权,是个确确实实的
光杆司令。
唐制,如有战争爆发,各军府出兵,十六卫出将,开赴前线。战争结束,兵归府,将归卫,各不相干。和平时期,卫将军是没兵可以指挥的,就是个光杆司令。
之所以这么设置,主要还是怕武将专权,只给他们荣誉地位,不给实权,就可以防止武将做大。唐初,这个制度还算运行良好,那时的“卫府大将军”,还算牛气,但时间长了,慢慢就开始出现问题。
随着唐朝土地兼并加剧,“府兵制”逐渐崩溃。植根于“府兵制”基础上的“卫府大将军”,也就开始贬值。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作为“卫府”最高长官的“卫府大将军”,就“多以外戚无能者及降虏处之”,等于成了一群滥竽充数的废物。
但那时至少“名分”还在,到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作为昔日府兵制“荣耀代表”的“卫府大将军”,那更连“名分”都没了。
《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府兵制体系下的各级官职,包括“卫府大将军”,都成了空白支票。每次军队出征,唐王朝给将士发的,都是“空白告身”,也就是空白的委任状,想当“卫府大将军”,随手填上就行嘛。所谓“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
也就是说,看上去“正三品”的“卫府大将军”,放在安史之乱前夜,也就只能换顿酒钱。
禁军没有八十万,教头它也不是个官
八十万禁军教头 林冲
《水浒传》中林冲自称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为林冲是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大家也就下意识的认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显赫的武职。实际上,不但禁军根本没有八十万之众,“教头”甚至连个官都算不上。
首先,八十万为虚数,根据《宋史》记载,宋朝禁军数量在五十至八十万之间,全国禁军有可能接近八十万,东京禁军的数量肯定是远远少于这个数量。
林冲的教头也不是个官名,宋朝的职官系统里根本就没“教头”这一号,实际就是个教授禁军士兵武艺的教师。在宋神宗当皇帝以前,教头只是个“编外人员”,地位实际是很低的。
《却扫编》中记载:“每指挥选少壮勇健者二十五人,先教之以弓弩、短兵,俟其技精,则补为教头,每人却俾分教十人,以次相授。”按照当时朝廷的编制,一般每10个士兵中就有一个人为教头。可见,教头可能只是个武艺精湛的大头兵。
由此看来,“八十万禁军教头“翻译过来就是:在总数最多八十万的禁军里教十个人武艺的教官....,林冲真是屈才了。
三公拔草,柱国栽花
《权游》里龙女有一堆头衔:风暴降生、卡丽熙、龙之母、阿斯塔波的解放者、镣铐打碎者,弥林女王。真是听起来炫酷得很。
南北朝时期有个人的头衔一点也不逊色于龙女,他就是西魏宗室元欣。
他的头衔包括:大司徒、太傅、柱国将军、广陵王、录事尚书、使持节。
哇,看到这么些头衔,你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很牛逼的人物吧,可翻遍史书,关于他的记载的无非就是他喜欢侍弄花草、嬉戏荒唐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为啥一个拥有如此多头衔的人会一事无成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的那些头衔,全是虚职。
柱国大将军:曾经是手握重兵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然而,从北魏太武帝时代起,这就是个虚职了,虽然其身份地位在丞相之上,却毫无实权,基本就是个摆设
大司徒、太傅、尚书:这些在别的朝代妥妥的大官,在西魏也全是虚职。
使持节: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这个职位主要是替皇帝在地方行使军政大权的官职,和我们熟知的钦差大臣相似。在南北朝时期,此官位一般与刺史,都督同授,而元欣这个显然就是个虚授,没有实职。
广陵王:献文六王爵,宗室,名号里虽带有“王”,却既不领兵打仗也不过问政事。
这位元欣,头衔一堆,细数起来全是虚职,难怪只能摆弄下花草。
结语
其实,历史上名不副实的官职还有很多,比如明朝的大汉将军,还真的就是个大汉;武则天的飞龙使,是个管马的。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官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让大家长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