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
10月19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的“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研讨会暨2024年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在河南郑州召开。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在会上分享了秦王寨与黄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阐述了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的崛起、大河村类型的年代以及黄帝时代与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的关系。
近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对豫中地区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先后在郑州大河村、西史赵,荥阳青台、秦王寨、点军台、汪沟,巩义双槐树等数十处遗址发现了丰富的大河村文化遗存,特别是郑州西山、荥阳点军台夯土城墙,巩义双槐树三重环壕及规划有序的墓葬区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使学界对郑州地区仰韶晚期的文化面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袁广阔表示,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的文化重心应该是洛阳、郑州一带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大河村类型主要分布在以嵩山为中心的郑洛地区,最大范围可扩展到开封以南、周口以西、驻马店以北、南阳东北、崤山以东、伊洛河中下游一带。与仰韶时代中期的庙底沟文化相比,大河村类型在很多层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一,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的出现。大河村类型时期,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聚落数量激增,目前已经发现357处,比仰韶早期增加了2倍。聚落的规模开始呈现明显的等级化,大型中心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如巩义双槐树;次一级的中心聚落面积也在30万平方米以上,如偃师寨弯南、郑州大河村等。第二,多重环壕聚落成为该区域聚落的主要模式。目前考古调查、发掘的巩义双槐树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荥阳汪沟遗址、青台遗址等均有一重或二、三重环壕。聚落内居住区的形态与仰韶文化早中期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高等级墓葬出现,并呈现较为明显的等级化。近年来,在河南伊川、孟津、巩义等地陆续发现一批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墓葬,规格较高,等级化差别明显。与此同时,在豫北、豫南一带,仰韶文化其他类型的发展则相对滞后,文化内涵呈现出沉寂、呆滞的状态。因此,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的文化重心应该是洛阳、郑州一带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
大河村类型的年代约在距今4900—5500年,这也正好落在李伯谦先生推定的黄帝时代距今5500年至4300年范围之内。碳十四测定数据最多的是郑州大河村遗址。该遗址在1972—1987年的15年发掘期间,先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碳14实验室、北京大学考古系碳14实验室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14实验室三家单位测定标本27个,其中仰韶文化年代数据22个。
袁广阔就黄帝时代与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关系进行分享。考古过程中,大河村类型丝绸的发现为寻找黄帝踪迹提供了可靠线索。通过研究,大河村类型的分布范围、年代、社会发展程度、社会性质等都与文献记载的黄帝时代高度吻合。因此,大河村类型是黄帝部落在中原地区居住、活动留下来的重要实证,同时它也是黄帝文化的有力见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证明。袁广阔同时指出,双槐树、大河村、楚湾等遗址中的地震遗迹表明仰韶晚期发生过大地震,而《竹书纪年》等文献则明确记载黄帝时代发生地震,这值得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持续关注。
“大河村类型所处的郑州、洛阳一带自古以来地理位置就十分优越,自然环境十分优良。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这里数千年的文化一脉相承,延绵不绝。早在八千年前,豫中一带的裴李岗文化就具备了农耕、文字、历法、祭祀等早期文明的重要因素,使得中原地区率先在中国境内崭露头角。该文化分布广泛,影响深远,同时期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它的影响。从这个层面观察,裴李岗文化奠定了中原腹地早期文明的根基。作为部落首领,黄帝文韬武略,他的妻子嫘祖聪颖贤惠。他们带领华夏民族不断前进,推动了历史的快速发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因此,李学勤先生指出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袁广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