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名臣包拯,他被世人也称为“包青天”,经常称他为“包公”。黑乎乎的脸,额头上有显眼的新月。他身为官宦无私,做事刚正不阿。从戏曲舞台到电视屏幕,包青天的形象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由此,包青天黑脸新月的形象深入人心到现代了。经过考古及大量史料研究,包公其实是白面先生的形象,之后包公的纪念碑石背面也发现了一幅包装的画像。那幅肖像画中的包公、文质彬彬、面容清秀,额头上也没有月亮牙。
他身高一米六左右,一派古代秀才形象,这显然与电视剧及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形成了巨大的对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包公死后人们逐渐把他塑造成“黑脸”的形象,包公在历史上担任的官职和电视剧中的官职真的是一样吗?
一、包拯其实只担任过一年开封府尹
电视剧中的包公从小被父母抛弃,生活坎坷,被哥哥和嫂子养大,所以称自己的嫂子为“嫂娘”。而且,额头上的新月也是因为玩恶作剧的时候撞到了井墙所致。
但据宋史记录,包公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里。他长得白白净净是个很乖的孩子,而且很喜欢读书。长大后,包公通过参加科举做了官。不过,包拯年轻的时候,基本都是干的基层小官,直到他五十八岁时,才当上了北宋都城开封府尹一职,并且他也只在这个重要职位上干了短短的一年时间。
当时,老百姓要想告状,不能直接到主管审案子的知府递交状子,而是要通过一个叫“门台司”的机构中转给知府。而门台司这个机构非常腐败,不给钱就不给转送状子,老百姓非常痛恨这个机构。包拯刚当上开封府尹时,便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后他便写奏折恳请皇帝撤销了这个“吃拿卡要”的机构。受到了老百姓拍手称快。
包公虽然在开封府尹的时间不长,但是刚正不阿,敢于挑战权势,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开封的老百姓都非常热爱包公,认为他是难得的清官。
二、塑造成“黑脸”形象,完全是精神上的寄托
包公从开封府尹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不久便去世,老百姓为了纪念包拯,恳请为他修建祠堂,以求供奉。当时朝廷也顺应民意,把包公生前居住的房子,设立成包公祠。
宋朝灭亡后,元朝兴起了。那时戏曲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包公的形象也通过艺术变化登上了戏曲舞台。在戏曲中,白脸往往代表奸诈的小人,为了区分包公和奸臣,戏曲艺术家们将包公转变为“黑脸”形象,表现出刚毅、铁面无私的精神。
阿sir认为,人们通过艺术手法把包公塑造成黑脸形象,主要是用来表达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人们需要包公那种敢于挑战权贵,为民做主,伸张正义,秉公无私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