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是周邦彦所作,据说描写的正是宋徽宗和李师师的良辰美景——并州所产小刀水般锋利,吴地所产盐粒雪般洁白,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冰冷的锦帐刚变暖,兽炉烟气不断,二人相对而坐调弄笙弦。女子低声探问:今天夜宿何处?城上已报三更。寒风起,霜露浓,打马行车易发滑,不如别走了,街上已人烟稀少!
好一副情妹有心,情郎有意的香艳画面……哪管明天还有早朝?
李师师,有着汴京名媛之称。深得宋徽宗宠爱,擅歌舞,谙词章。在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之间游刃有余,更是王侯、富商竞相追逐的目标。
1、走红汴京
对于李师师的身世说法不一,有说她出身寻常人家,有说其父原本开染房,有说她早年丧母……总之,是个穷人家的孩子。
为什么起了一个“师师”的名字呢?
传言是,她在3岁时,无力抚养她的父亲,把她送入寺庙,想让她当尼姑。老尼在为她摩顶时,她浑身战栗、泪流满脸。老尼据此认为她与佛门有缘,依照宋朝的习俗,为她起名为“师师”。
师师六七岁时,因山火寺庙被毁,老尼身故。寻找其父,方知早已获罪下狱处死。
师师流浪街头,被人卖进青楼。老板李某见她是美人胚子,悉心培养,改名“李师师”,很快琴棋书画样样通,身姿曼妙,歌舞俱佳。成为政和年间,与崔念奴齐名的名媛。
2、情牵徽宗
李师师走红,除了模样俊俏,更重要的是写了一手华美词章,琴棋书画的水平丝毫不输于文人大家。这个名声就传到宋徽宗那里,就在高俅、王黼的怂恿下去微服探访。
初见李师师,宋徽宗就沉醉在李师师的温婉、灵秀才气中。两人赋诗鸣和,如胶似漆,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一晌贪欢之后,宋徽宗依依不舍地离去。此后,三千粉黛在宋徽宗眼里毫无颜色,独钟李师师一人。时间一久,李师师也察觉到了这位“赵家官爷”的真实身份,并不点破只是倍加殷勤。
李师师毕竟身在青楼,不能只接待“赵家官爷”,她跟大才子周邦彦也有一腿。一天,周邦彦前脚进李师师闺房,后脚宋徽宗就到了,周邦彦只好躲进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江南新橙送给李师师,李师师用并州小刀剖开,两人品尝……
等宋徽宗离去,周邦彦爬出来,酸溜溜填词一首: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3、下落不明
金兵南下,山河破碎。
1125年,宋徽宗眼见残局无法收拾,就把坐子禅让给太子赵桓,以“道君太上皇帝”的名号住进了太乙宫。不久后汴京沦陷,徽钦二帝都成了俘虏。
风雨萧萧,长路漫漫。
大批皇亲贵族、宫娥秀女被押往寒苦的北国荒原。在这些北迁的人群中,到底有没有李师师呢?这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关于靖康之耻中的李师师,其下落主要有3种说法:
其一、金兵攻陷汴京,早闻知李师师美名的大将完颜昌,派兵冲进各处青楼遍寻不见,于是掳掠来众多李师师的姊妹,一番拷打追问,把躲在某寺庙的李师师搜了出来。完颜昌惊为天人,最终被迁往塞外,给完颜昌填了房。
其二、汴京城破前,李师师就捐出全部身家,以资助军民抗金,还率众姊妹担壶提浆上城劳军。在城破后,遁入慈云观做了尼姑,被金军慕名搜出掠走前,乘人不备吞金自尽,没有被金军所辱。
其三、李师师在城破前,与一名仰慕已久的追随者逃出汴京,辗转流离,到了杭州落脚,此后就再不音讯……
对于上述3种说法,很多人宁肯相信第一种,认为李师师是在金兵的浣衣局里,度过了耻辱的一生。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毕竟,靖康之耻让“宋室宗姬,秦王幼女”尽数被掳为奴为娼……
想来,李师师怎么能逃脱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