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是他的出生地。
这一年,以楚国的历法计算,是楚考烈王七年;以天子所在的周朝历法计算,是周赧王五十九年;以秦国的历法计算,是秦昭王五十一年。就在这一年,秦国灭掉了西周,天下再无挂名的天子。这一年,秦始皇刚刚四岁,与母亲赵姬一道在赵国首都邯郸做人质。
刘邦本名刘季,也就是刘三的意思,他家在沛县丰邑算是平民中比较富裕的。刘邦父亲刘太公,也就是刘大爷,兼顾农商,长于理财置业,在丰邑乡镇上属于有人缘,也有一些名望的父老。
刘邦的母亲刘媪,也就是刘大娘,没什么文化,但很不一般。刘大娘的不一般,跟刘邦的出生有关。刘邦的家乡丰邑地势低洼,多湖泊沼泽,池塘水洼。据说有一天,刘大娘在水塘边休息,困顿睡着了,忽然之间雷电交加,阴云密布,刘大爷担心媳妇,一路找到水塘边,再一看,不得了,只见有条龙正盘绕在刘大娘身上。刘大娘回家不久,便有了身孕,而与龙神交生下的男孩就是刘邦。
这样的神话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有史家认为,刘媪与龙神交或许隐藏着另一个真相。战国时代,沛县民间,男女风气开放,野合外妇,算不上伤风败俗。在古人眼中,龙也雾也,龙就是雾,刘邦的家乡丰邑又多低洼水塘,十分便于野合,所以刘太公看到的并非是媳妇与龙神交,而是浓雾中与汉子野合。
刘邦有可能是野合私生子,这一点从他与两位哥哥在性情上的天差地别,似乎也能看出一丝端倪。刘邦的大哥刘伯、二哥刘仲,性情都似刘太公,老实本分,勤劳肯干,善于经营小日子,唯独刘邦,自幼贪玩好耍,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始终没兴趣,更厌恶耕作一类的农事。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推测下来,幼年的刘邦应该如同当时千千万万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时而识字读书,时而游戏玩耍。
幼年的刘邦有个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同里同乡的朋友,也就是后来一生追随刘邦的卢绾,大汉建国后,此人被封为燕王。
史书上记载,刘邦与卢绾出生那天,里中的父老乡亲都以为美谈,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两人一起长到十来岁,开始一道学习识字写字时,里中的父老乡亲见这两个孩子意气相投,相亲相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据说,今日丰县尚有“马公书院”遗址,此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
由这一历史细节可以看出来,刘邦童年、少年时代,既不是穷苦孩子,也不是遭人厌烦的野孩子。他应该受过不错的教育,性情也不像后来那般吊儿郎当、桀骜不驯,相反很是知书达理,懂规矩。
有史家认为,刘邦的少年时代跟成年之后判若两人,主要跟因为刘邦晚熟。刘邦的一生,该来的的确都来得有些晚,三十四岁才出仕,三十七岁才结婚,四十岁才生子,四十七才起兵。
因为晚熟,心智性情尚未发展起来,加之有可能还遭到了老师严厉的管教,所以少年时代的刘邦看上去很循规蹈矩,也有一些压抑。刘邦后来一生藐视儒生,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或许就跟他少年时代遭遇的压抑、不快乐相关。
在刘邦所生活的战国末年,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就算正式成年了,这意味着必须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了,与此同时,也拥有了入仕为吏,征兵从军的资格。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这一年刘邦满十七岁,正式进入成年时代。在秦国,这一年是秦王政七年,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已经做了七年的秦王。
按照刘邦的家庭出身以及少年时代的表现,已经成年的刘邦走上仕途正道应该不难。
当时县乡一级的小吏,走的是先推荐,后选拔考试的程序。乡里推荐的标准一般有两条,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的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这两个条件,刘邦当时都是具备的,而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这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刘邦而言,也不难。
然而,轻而易举能走上的仕途正道,刘邦却没有走,究其原因,很大的可能性是刘邦不安于现状,不想过早地被体制内的工作栓死。
那成年后的刘邦去干了什么呢?
战国时代,民间任侠风尚十分流行。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仗剑走天涯,轻生死,重然诺,以感恩图报相往来,简单说,战国侠义男儿都好做江湖好汉。
那时候,天下名声最响的仁侠偶像是魏国“窃符救赵”的信陵君。
刘邦极度崇拜信陵君,所以成年之后,他走上了任侠之路。
刘邦的任侠之路,开始与丰邑乡间,那时候他主要是带着乡里间的一帮狐朋狗友到处厮混;之后刘邦进城,归附在沛县头号任侠王陵门下,奉其为大哥,四处游走;再后来,刘邦干脆远走,追随昔日信陵君的门客,当下最具名望的仁侠张耳去了。
刘邦追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十七岁到三十一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公元前225年之间。
这期间,天下发生了不少大事。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刚成年时,秦王嬴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秦国攻灭六国的步伐因此加快。公元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公元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国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公元前226年,刘邦三十一岁,秦军攻下燕国都城蓟城;公元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军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王魏假投降。
秦国灭掉魏国后,设置了东郡和砀郡,而张耳的老巢外黄县正在砀郡之内。
秦朝一向视仁侠、游侠为民间不法势力,打击的力度极大。外黄成为秦国领土后,昔日的外黄县令张耳随即遭到通缉,张耳只好逃离魏国,隐姓埋名,在本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隐匿起来。
张耳狼狈而逃,小弟刘邦在任侠的道路上自然也没法混了。
于是乎,已过而立之年的刘邦回到了故土。
然而,刚回来不久,公元前223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熊启元年,秦将王翦、蒙武统率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军兵败,楚王熊启死,楚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刘邦的家乡沛县成了秦国的领土。
家乡政权交替,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正在建立,已经三十四岁的刘邦该何去何从呢?
当时,摆在刘邦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做任侠,到处厮混,代价是必遭打击,落个亡命天涯的结果;要么借此机会,积极投身到新的体制中去,寻一个重新出人头地的机会。
刘邦不是贵族,心底没有张良的亡国恨;刘邦不再年轻,现实已经扼杀了不切实际,因此我们看到,刘邦最后选择了回归正途,参加秦国地方小吏的考核。
就这样,刘邦当上了沛县下属的泗水亭亭长。
对刘邦而言,这一选择,对他日后夺取天下意义十分重大。泗水亭长官虽不大,但刘邦却因此在沛县一带混的如鱼得水,他不仅结交了后来大汉开国的那一帮功勋之臣,例如萧何、樊哙、夏侯婴,而且扎下了后来起事的根基。
在泗水亭长任上,刘邦还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获得了吕公的赏识,娶了吕锥,得到了吕家的支持。
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四十五岁的刘邦在干了十来年泗水亭长后,他的人生迎来了一次重大冲击。
这一年秦始皇嫌咸阳人口多,宫殿小,于是大兴土木,在首都咸阳南郊修建阿旁宫。
阿旁宫工程巨大,需要大规模征调天下民工,到咸阳来服徭役。
刘邦正在征调之列。
沛县东去咸阳两千余里,对刘邦而言,这是一次大开眼界的长途之旅,更为重要的,在咸阳,他亲眼目睹到了秦始皇的帝王威严与风采。
见到秦始皇的那一刻,刘邦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豪言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这标志着刘邦的胸中从此有了帝王之志。
两年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从咸阳回来的刘邦已经四十七岁了,帝王之志似乎已经让现实磨灭掉了。
但天意谁能知呢!
就在这一年九月,大秦的诏命传达下来,说始皇帝过世,小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称二世皇帝。不曾想,民间正在纷纷议论二世残暴,在咸阳大开杀戒时,新的诏命又传达下来,已经停工的阿旁宫要重新开工,始皇帝的骊山陵园也要加紧完成。
落到泗水亭长刘邦头上,他需要押解百十号服役民工,再去咸阳服苦役。
此时的刘邦,尚未从前年的苦役中缓过劲来,而且儿子刚刚出生,他很不想去,但秦法严峻,最终刘邦只好压着怨气怒火,再次起程西行。
但苦民人心已似烈火,当一行人行至丰邑西边的泽中时,众人胸中的烈火终于喷涌出来——于是乎,刘邦斩白蛇,从此走向雄霸天下的帝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