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毛主席写下一首大气、乐观的《咏梅》,在吟诵梅花傲骨的同时,也表明了中国人的坚定信仰和乐观态度。
不过在创作这首词之前,毛主席大量阅读了古人关于梅花的作品,为了寻找一首词的作者,毛主席甚至曾一天内连发三次电报。
毛主席寻找的人是谁,又是怎样的作品使得毛主席如此感兴趣?
这一切还要从元末明初说起。
明朝才子高启
元朝末年,高启在苏州出生了。不过生逢乱世的他很快失去父母,只留下他存活在世上。
没有了父母的关爱,高启的生活十分寂寞,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读书。时间一长,高启竟发现自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逐渐长大后,高启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学问,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此时的他,也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理想:或是施展抱负青史留名,或是隐居山林度过此生。
这时的高启生活在张士诚的地盘内,不同于外面的烽火连天,张士诚的治下生活安定,不用每天担惊受怕。而且张士诚虽然读书不多,却对高启这些读书人尊敬有加。
可惜的是,当朱元璋围攻张士诚的时候,往日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城内人人自危,担心末日的到来。
在这种情况下,高启的女儿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加上治疗不及时,最终离开人世。这种丧女之痛令高启丧失了建功立业的雄心,一心想着归隐田园。
当朱元璋最终攻入城内后,第一时间邀请高启来到自己身边做官。不过高启将女儿之死与朱元璋联系到一起,直接拒绝这个请求。
等到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结束了外族统治时代,重新将主导权收回自己人的手里。这时的高启也逐渐走出亲人离世的阴影,对朱元璋也多了一丝敬佩。
与此同时,在皇宫内的朱元璋也正在思考着高启的问题。因为高启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即便是隐居也会有作品流传出来。更重要的是,高启在文人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若是高启能同意入朝为官,其他文人也就不再排斥新朝廷,对新朝的稳定有着极大的帮助。
恰好此时朱元璋打算修撰《元史》,正好可以以此为契机拉拢高启。
高启被腰斩
在高启34岁这一年,他接受了朱元璋的邀请,担起修撰《元史》的重任。因为相比于元朝的统治,此时的百姓明显更加幸福。
不过当高启做官后,发现明朝的真正形式与他想象中有着极大差别。朱元璋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但却太过严苛亦或者说残暴。
尤其是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同时灭绝天下不臣之心,制定极其严格的律法,许多官员因为一点小事就会被处死。而在这些官员中,许多都是高启的朋友。
高启自知无法改变这种情况,只能眼睁睁看着朋友受难,对朱元璋以及对明朝的态度有了大变化。从开始的踌躇满志到现在的心灰意冷,高启又一次萌生归隐之心。
《元史》完成后,高启拒绝了朱元璋升官的好意,谢绝朱元璋的挽留,直接辞官归隐。他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并未因此放过他,反而派人日夜监视他的行为。
因为高启属于江南名士,在文人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几次三番的推辞已经惹恼朱元璋,让他误以为高启等人太过清高,看不起自己的出身,萌生了杀鸡儆猴的想法。
只不过高启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所以朱元璋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将其处决,唯一的办法只有派人监视,伺机抓住把柄。
公元1374年,高启在一篇文章中用到了“虎踞龙盘”这个成语,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讲,龙代表着皇权,高启将这个词用在他处明显是犯了大忌。
就这样,朱元璋找到了杀掉高启的机会,在一个街头将高启腰斩,一代才子就此陨落,留下的只有他的作品。
毛主席三封电报寻找高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决定创作一首关于梅花的词,于是遍读相关的作品。不过有一个问题却难住了毛主席,他对“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一句十分赞赏,可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全文是什么。
为了尽快读到全文,毛主席一天之内给田家英发出三份信件,希望能尽快调查出作者和整首作品。
在田家英的努力下,高启自己的作品全文终于摆到毛主席的面前。
梅花九首·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衣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诗的第一句用的是疑问的语气,先是完美没话应该生长在王母娘娘的瑶台中,是谁将她种在了江南呢?对于这个问题,高启并没有回答,而是继续赞扬了梅花的高贵品格。
令毛主席惊艳的第二句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卧雪”,另一个是“林下美人”。
卧雪的主人公是袁安,在一次大雪中宁愿冒着饿死的风险蜗居在家,也不愿意出门给别人添麻烦,向别人讨要食物。
林下美人则是指赵师雄在当官途中遇到美人,结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正在梅树下睡觉。
这两个典故意在赞扬梅花的高贵与廉洁,同时也将梅花温柔、少女的一面显现出来。
最后一句中的“何郎”也是一个典故。相传何逊在扬州做官时种下一棵梅树,经常与好友在树下饮酒谈心。调到洛阳后不习惯没有梅树的日子,于是请求再次回到扬州做官。
也正是如此,诗中才说何逊逝世后,世界上就没出过关于梅花的好作品,因为没有人能够懂得梅花真正的内涵了。
总结:
高启的整首诗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廉洁与高贵,更写出了梅花温柔娇羞的样子。这首诗不仅是在写梅花,或许也是高启在写自己。即便面对腰斩也不退缩,直言将功过留与后人。高启的身上,同样具有梅花般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