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14年,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英雄和名将,除了大名鼎鼎的薛岳、孙立人、张自忠等少数人被世人熟知外,更多的抗日名将其实是鲜为人知的,尤其是笔者今天介绍的这位。
他因一次战败,被蒋介石甩锅而落得撤职入狱,更是变得寂寂无名,这位“倒霉”的抗日名将就是王仲廉,他是安徽萧县人,黄埔一期的学生,毕业后分派到教导团担任排长。
跟其他许多黄埔学生一样,有过对红军作战的经历,也让蒋介石对他相对比较信任,历经北伐和中原大战之后,1933年,29岁的王仲廉被晋升为国民党第13军第89师师长。
在黄埔一期的学生之中,王仲廉的晋升是比较快的,当然了,这靠的是战功,早在日军全面侵华之前,王仲廉就曾和日军交手,那是在1936年,关东军企图打通绥东门户。
傅作义指挥第7军团与日军作战,当时驻守的绥东的王仲廉派兵协助,进行了绥远抗战,成功扼制了日寇的野心,第二年日寇侵华,王仲廉部编入傅作义麾下,驻防在南口。
1937年8月,南口战役打响,当时王仲廉的第89师是第13军的主力师,其下辖4个团,负责的防线从得胜口至苏林口一带,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王仲廉全师决定以死坚守阵地。
日寇当时兵峰正盛,相继占领了北平和天津,嚣张地叫嚣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南口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就地形而言是易守难攻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
可是面对日寇的先进武器,尤其是重火力武器,地形上的优势就大打折扣,尤其是日军的坦克,子弹根本打不穿,手榴弹炸上去也只是如同瘙痒一般,顶多是调整方向继续行驶。
第7连连长带着2个排的战士冲向坦克,战士们靠近坦克后把手榴弹往坦克里面丢,把枪伸进坦克里面去打,两个排的战士死伤大半,才炸停6辆坦克,不是坦克被毁,而是里面的驾驶员被击毙了。
战斗从8月7日打响,到21日,王仲廉的4个团打得已经剩下不到1个团,伤亡6000余人,即便如此他仍继续坚守了5天,直到5天后才撤出战斗,其部下第529团被誉为抗战初期“四大名团”之一。
此后王仲廉还参加了太原会战,战后被晋升为第85军军长,随后又率部参加了台儿庄战役等多次会战,在1945年3月24日,时任第13集团军司令的王仲廉,率部在西峡、魅门关等地作战,击毙日军4000余人。
抗战时期的王仲廉可用说是战功赫赫,1946年,第13集团军改编为第26军,王仲廉任军长,下辖第32、第40、第85师三个师,1947年6月,鲁西南战役打响,王仲廉被晋升为第4兵团司令参战。
当时国民党宋瑞珂的第66师被解放军包围在羊山集,蒋介石下令王仲廉率部支援,由于期间蒋介石朝令夕改瞎指挥,导致王仲廉部的增援被解放军阻击在距离羊山集十几里的地方。
第66师被全歼,师长宋瑞珂被俘,蒋介石把账算到了王仲廉身上,以“谎报军情,坐视第66师不救”为由,对此撤职查办入狱8年,1948年8月,经老上级汤恩伯保释处于,终老于台,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