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元璋的19子朱橞,远远望见朱棣的燕军已经兵临城下,他一路小跑,麻利地打开了金川门,双手作揖,笑嘻嘻地问:“四哥,迎你能否保我们平安?”
朱橞的身份与背景给他注定了不同寻常的命运。作为朱元璋的第19子,他的母亲是郭子兴的女儿,这使得他在家族中的地位备受关注。朱允炆登基后,开始了削藩的行动,而朱橞成为了他眼中的首要对象。
朱橞年幼时,封地选择相对较差,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
在宣府,他展现了出色的治理才能,投身修建明长城,同时他对文学的热爱也使他在城市规划上别出心裁。
朱橞的仁爱之举传遍长沙,他因为聪明能干、爱护百姓而赢得了人心。然而,这份声望也引来了朱允炆的嫉妒,他对谷王朱橞开始心生杀念。
随着朱棣的“靖难之役”爆发,朱允炆被迫召回所有的藩王,
朱橞也在其中。起初,朱橞犹豫不决,但在朱允炆的压力下,最终选择了回到南京吗,这份忠诚让他成为南京城门的守护者。
然而当朱棣攻至城下时,他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哥哥开路。
当深秋的黄昏将南京城染上金黄色,朱橞匆匆奔至金川门前,遥望着已经密布的朱棣燕军。他心中焦急却又不失镇定,快步走向城门,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快,打开门!”朱橞急促地命令着守卫。
士兵们心知大势已去,齐心合力,疾速拉开沉重的城门,嘎然响起。
朱棣率领的燕军宛如黑云压城,朱橞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迈步走出城门,双手扬起,作揖问道:“四哥,能否保我们平安?”
朱橞的声音传遍城下,顿时让紧张的氛围稍稍缓和下来。身穿铠甲的朱棣抬起头,一抹淡淡的笑意在他脸上荡漾开来。
“当然,这南京城本就是我的目标,非是伤害城中百姓之意。
只盼你能协助我们安顿好。”
朱橞面上的笑容更盛,“那就拜托四哥了。”朱橞双手合十,微微鞠躬,然后示意城内的守卫向燕军开放城门。
朱棣领兵迈入城中,朱橞带领的士兵举着白旗,迅速退回城内。整个过程顺利且平和,城内的百姓望着这些换了主子的士兵,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南京城,历经了一场风波,迎来了新的主人。
这个决定虽然让他赢得了朱棣的信任,却也为他埋下了后患。
朱棣即位后对朱橞的待遇一度充满优渥。朱橞享受着丰厚的赏赐,被安排在长沙继续担任藩王,仿佛对他先前献城一事铭记在心。然而,时间的推移却让朱橞的性情逐渐产生变化。
在长沙城内,朱橞逐渐展露骄纵霸道的一面。
他不仅对待太子少保毫无礼节,更是因为后者没有前来拜会,将他诬陷并送进天牢,最终导致太子少保的命丧其中。这种暴戾的行为让朱棣开始怀疑起朱橞的忠诚。
朱橞的不轨之举并未止步于此,他开始大肆搜刮民财,招兵买马,还拉拢自己的亲兄弟朱椿,企图共同策划谋反。然而,朱椿并非被蒙在鼓里的愚者。他第一时间将朱橞的图谋上报给朱棣。
朱棣起初对此难以置信,但在严谨的核实和调查后,
他对朱椿表达了赞誉之意
。他称赞朱椿的忠心,将其视为一位与周公齐名的忠臣。这次事件使朱棣更加警惕,对朱橞的猜疑和怀疑也愈发加深。
永乐十五年,朱棣面临了一个艰难的抉择。谷王朱橞被捉进京城,朝臣们纷纷建议处死朱橞,以示国法严明。
朱棣的眉头紧锁,他犹豫着,明知此举对他的声誉将是沉重的打击,但他不愿将手染血于自己的兄弟身上。缓缓起身,朱棣目光落在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蜀王朱椿等人身上,他决定将朱橞的结局交由其他兄弟商议。
“诸位兄弟,请为朱橞的命运做一个决定。”
朱棣声音沉稳,但内心早已满是挣扎和矛盾。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开口的,“朱橞行为不轨,违背国法,不宜留他于世,以维天理。”
楚王朱桢深深皱起眉头,“国家大义在,朱橞之罪难饶。”蜀王朱椿沉声附和:
“朱橞如此作为,已无容于朝堂。”
朱棣默然,心中的挣扎和矛盾在他坚毅的面容下交织。这些兄弟的话语或许是忠于国法,但朱棣依旧不忍心在自己手上留下亲兄弟的鲜血。
最终,朱棣没有听从诸王的建议,他不愿将亲兄弟置于死地,
只是将朱橞废为庶人,
这个决定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一宽宏之举或许是为了避免亲情和王位间的矛盾,也让朱棣在这个难题中不至于为兄弟的血液染上一层沉重的污点。
此前,他曾因为在政治上的不端行为和背叛举动遭到朱棣的怀疑和不信任,最终导致了这样的下场。
朱橞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在动荡中选择了自焚而亡
,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家族悲剧的一幕。
这或许是对他们父亲朱橞政治堕落和腐化的回应,也可能是出于对朱棣朝廷严厉镇压下的无奈和绝望。
朱橞原本有着成为卓越君主的潜质,但他渐渐走上了一条充满谋权和不择手段的歧路。
他在权力面前失去了原本的善良和公正,变得骄纵霸道,忽视人民的疾苦和民生的重要性。原本曾被称颂的义举渐渐被人淡忘,朱橞的名声也因此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