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错误,注定了刘备最后的覆亡#
#为何说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灭亡的罪魁祸首?#
相信很多三国爱好者都为蜀汉没能光复中原而感到惋惜。其实个人觉得,蜀汉虽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但不代表不存在翻盘的可能性。当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但不代表没有。
兵法上有种论调: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取胜的希望,在于敌人出现谬误(可胜在敌)。
事实上,曹魏和蜀汉的战争态势,蜀汉想要取胜,还真需要发展自己的同时,等待曹魏出现危机,方能克敌制胜。
1、蜀汉的困境
三国初期,魏蜀吴三国主体上处于一种战略均衡状态:基本盘较差的蜀汉和吴国联合,甚至吴王孙权宣布称帝,也取得了蜀汉当时的掌门人诸葛武侯的承认。而当时曹魏的基本盘虽然好,但却是基于东汉末年战乱的基础上,所以需要不断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其战略潜能。事实上,从曹魏中期开始,随着曹魏的战争潜能恢复起来,蜀汉和吴国的实力加在一起,其实也未必能抵抗住曹魏。
而蜀汉和吴国相比,蜀汉的综合实力也要差一些。换句话说,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就是蜀汉。甚至东汉九州,蜀汉只有一个益州。
最弱的蜀汉想消灭最强的曹魏,这难度系数无疑高到了天际。
不过,机会还是存在的。
2、两次机会
对于蜀汉朝廷来说,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依靠自身的实力推翻曹魏,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诸葛亮没考虑这一点。对于蜀汉来说,想要对付曹魏,需要以下几种策略齐头并进:
第一,就是联络外援。蜀汉承认孙权的皇帝尊号就是为了联络外援。而孙权也积极联络外援,甚至孙权还派人通过海路来到东北,册封辽东公孙氏,联系高句丽人,打算对曹魏来个群殴;
第二,蚕食模式。诸葛亮很清楚,蜀汉的体量想吞并庞大的曹魏很不现实,因此对曹魏只能采取联合东吴群殴的同时,再进行不断蚕食;
第三,利用曹魏的危机。
对于蜀汉来说,实现翻盘的机会有两次。
魏文帝驾崩前后,魏明帝曹睿继位。当时的曹魏人心比较乱,曹魏方面在陇西等地的防务也较为松弛。于是诸葛亮利用这个机会,出其不意对曹魏发动闪电战,大有夺取陇西地区的趋势。不过,因为街亭一战的失败,诸葛亮不光前功尽弃,也失去了这一机会。
要知道,如果诸葛亮能夺下陇西地区,而后拿下关中,其版图大致相当于战国时期秦的版图,或者后世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版图。有了这样的基本盘,不论是长期和曹魏周旋,还是对曹魏来一番快刀斩乱麻,蜀汉都有主动权。
不过,街亭的丢失,让诸葛亮的这一战略构思化为乌有。
这就是蜀汉的第一次机会。
再说第二次。
第二次则是高平陵之变那一年。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控制住了曹魏皇帝曹芳,而后诛杀权臣曹爽。但是此时曹魏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尤其是陇西地区的将领,有不少其实都存在被司马懿清洗的危机。并且,司马懿篡权的行为,也让曹魏面临开国以来最严重的统治危机。如果蜀汉趁机联合东吴以征讨奸臣的名义发动讨伐,即便不能夺取太多土地,也必然削弱曹魏的元气,给蜀汉和东吴争取更多的时间窗口。
但是,蜀汉依旧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3、三国统一
战争的本质,其实就是战争资源的消耗。随着曹魏的战争潜力不断提升,加之司马家族稳定了曹魏的局势,因此,随着曹魏的综合实力已经大于蜀汉和东吴的联合,这意味着,蜀汉和东吴的崩盘,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先是曹魏吞并了蜀汉,之后,曹魏的后继者西晋灭亡了东吴。华夏重新进入统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