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仇?不可能的!作为上位者诸葛亮绝不会意气用事,他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从大局出发他还不至于为刘备报仇而赞颂蜀汉的一切!
小时候读三国,最喜欢的人物是吕布,因为他的武艺天下无双;长大以后,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因为他求贤若渴、知人善用,颇具枭雄的风范;步入社会我才发现,原来最值得敬佩的三国人物是白手起家的刘备。
刘备本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不过到了东汉末年刘备家早已不复往日的荣光,为了维持生计,刘备在街头编制贩卖草鞋。
但是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消磨刘备的雄心壮志,黄巾起义爆发以后,刘备便开始自己轰轰烈烈的“创业”之路,拼搏大半辈子他终于实现了逆袭,从一介草民化身为蜀汉大帝。
然而这一切的美好都因为他自己意气用事发动夷陵之战而化为灰烬,夷陵之战后没过多久刘备就在白帝城托孤,自己驾鹤西去了,只留下一堆烂摊子和无尽的不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夷陵之战中刘备便已战死,诸葛亮会不会不惜一切代价报仇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一、诸葛亮是成大事者,不会意气用事。
对于蜀汉来说,诸葛亮就是顶梁柱一样的人物,尤其是在刘备死后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内政外交大大小小的事务几乎都要由诸葛亮处理或者他的被授权者处理。
这不仅仅是诸葛亮杰出能力的体现,也是他上位者风范的体现。作为一名合格的上位者,最忌讳的就是意气用事,因为某些情感不顾全大局肆意妄为,刘备就是败在意气用事。
而反观诸葛亮的种种作为,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个有着大局观的理智之人,绝不会轻易被情绪所支配。
当初平定南蛮的时候,诸葛亮没有使用传统硬碰硬的手段,而是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使得以祝融孟获为首的蛮族心悦诚服。
北伐战争时,诸葛亮对于马谡满怀信心并且对其委以重任,结果后者因为骄傲自满丢了街亭,直接导致这次北伐失败。为了平息众将士的愤怒,诸葛亮含泪斩了马谡。这两件事情都说明诸葛亮善于顾全大局。其实一直以来诸葛亮奉行的都是“联吴抗曹”的方针政策,他明白曹魏才是蜀汉最大的敌人,蜀国吴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确保不被曹魏逐个击破。
夷陵之战前,诸葛亮曾劝阻过刘备,结果刘备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执意要讨伐吴国,最后弄得全军大败而逃。刘备病逝诸葛亮执掌大权以后,对内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稳定内政,对外他又重新与吴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所以,哪怕刘备在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死,诸葛亮也不会不顾一切地报仇,否则刘备大半辈子的努力就真的毁于一旦了。
二、蜀国没有报仇的能力想要为刘备报仇,首先得有能力,然而蜀汉并不满足这样的条件。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集团成鼎力之势,其中实力最为强劲的当属坐拥中原富饶之地的曹魏集团,而实力最弱的则是蜀汉。
蜀汉绝大部分地区都是荒郊野岭,贫瘠不已,不要说居住百姓了,就连种植粮食都很难实现,这也是巴蜀之地被边缘化的原因,至于驯养战马、组建骑兵更是痴人说梦。
后主刘禅投降之时,蜀汉的人口只有94万,兵力也就10万多一点,而曹魏的人口有400多万,兵力高达40多万,而吴国有两百多万人口,兵力20多万,从这兵力规模来看,蜀国完全没有为刘备报仇雪恨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夷陵之战中,刘备将蜀汉王朝积蓄多年的精锐兵卒全都挥霍殆尽,以至于诸葛亮后来北伐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哪怕到了蜀汉灭亡之时元气都没有完全恢复。
再说了,夷陵之战大败后,蜀汉各地还发生了不少骚乱,平定骚乱稳固政权也花费了诸葛亮三四年的时间,完全没有精力想报仇的事情。
所以,哪怕诸葛亮想要为刘备报仇雪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蜀汉连自保都非常勉强,更不要说与休养生息多年的东吴相抗衡了。
综上所述,因为诸葛亮顾全大局不会意气用事,并且蜀汉实力最为弱小,所以哪怕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不幸身亡,诸葛亮也不会不顾一切地为他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