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齐名,被认为是影响三国局势的重大战役,也是历史上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公元221年刘备亲率十余万蜀军攻伐东吴,然而“来势汹汹”的刘备惨遭失败,次年含恨而终,三足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可以说,刘备对此次攻打东吴,决心之坚和投入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但终究是折戟夷陵,蜀国从此丧失逐鹿中原的实力,令人唏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刘备攻打东吴,发动夷陵之战呢?难道真的是为“桃园结义”的兄弟报仇雪恨吗?
军事战略层面:联吴?伐吴?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魏、蜀、吴三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是他们所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三家不是不懂。
尽管在面对势力较强的魏国时,孙权和刘备能够协同作战一致对魏,但他们联合的基础非常薄弱,一旦双方中的某一个做大做强,另一个绝对无法安睡,时刻警惕对方,必要时先下手为强。也就是说,蜀吴之间必有一次大战。
更何况,蜀吴这摇摇欲坠的同盟关系中还有一个隐患——荆州。
荆州在三国争霸时期的军事战略地位极高,这点是诸葛亮和鲁肃都首肯的,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向刘备提出:
荆州北据汉水和沔水,南海的资源唾手可得,东边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通至巴郡和蜀郡,此处乃用武之地、军事重镇,然而它现在的主人没办法守住这里,这大概是上天对将军的资助,将军对此地可有意?
比诸葛亮早七年提出的鲁肃献言孙权:荆楚之地与我们吴国相邻接,顺着水流可抵达北方,向外连接江汉,向内则阻隔山陵,固若金汤;其中有沃野万里,士民百姓皆殷足富裕,若能占据此地,就是完成了一个帝王霸业的基础。
荆州引得众人垂涎,蜀吴不遑多让。魏蜀吴三国围绕着“树大招风”的荆州展开了四次激烈的争夺战。
第一次是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这一战相当惨烈,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苏轼感叹一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这里不正是曹操被周瑜所困之处吗?
然而,赤壁之战虽然解决了来自曹魏的威胁,但荆州的归属仍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爆发了孙吴和蜀刘的第二次争夺。
第二次争夺的结果是双方瓜而分之,战火得以暂时的平息。刘备与孙权谈和,双方划界将荆州平分:东吴分得江夏、长沙、桂阳,西蜀则由南郡、零陵、武陵。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是迫于形势和孙权瓜分荆州,到手的肥肉哪能心甘情愿与他人共享。曹操败走赤壁,转头平定汉中,这让刘备深感威胁,不得不考虑与孙权共同御曹,缓解西川压力。
第三次是孙权的主动出击。刘备一步一步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夺取益州,逐渐赶超孙权,正值主张联蜀抗魏的鲁肃去世,换上了反对联合刘备的吕蒙,孙权再三斟酌,决定不能坐看刘备取得凉州,稳住益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与曹仁战于襄阳之际,先让吕蒙奔袭公安,擒获将军(傅)士仁。吕蒙陈兵南郡,南郡太守糜芳献城投降。
吕蒙得以拿下江陵;孙权另派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
孙权不仅拿下荆州,还让刘备损失兄弟关羽,悲痛不已,军心动摇,士气不振。
刘备面临着继续联吴抗魏还是一鼓作气率军伐吴的重大抉择。当然,刘备的选择一目了然,这就有了围绕荆州展开的第四次争夺——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之前,三国实力如下:曹操控制着中原广大地区,东至合肥、寿春,西至张掖、凉州,南至襄阳、樊城,北至长城;
刘备仅占有东西两川、陕南、云南等部分西南地区;孙权虎踞大片东南地区,东至广陵、西至秭归,南至合浦,北至麦城。
综合看下来,刘备势力最弱,尽管有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面对此等困境,刘备也不得不重新谋划。
夷陵之战就是刘备的最后博弈,失去荆州,意味着诸葛亮两线出击的战略规划很难再实现,因为东路战线不复存在。
刘备此战并非是冲冠一怒,倾全国之力灭掉东吴,他的最主要目的还是收复荆州,以谋后续,荆州是重新实现两路出击伐魏的关键。
个人感情层面:为关羽报仇?
《三国演义》中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表现:首先是登基之后的诏令“朕今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祭关公,方雪此恨,是朕之愿也!”
随后是怒拒孙权遣使求和,“杀吾弟之仇,不共天地同日月也!若要朕罢兵。除死而休!”那么,夷陵之战是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复仇之战有没有合理性呢?
我的回答是,刘备痛失关羽后,在悲痛和愤怒的驱使下,或许产生过这种念头,但作为合格的政治家,他的大局观应占据上风。刘备图谋半生,一心想光复汉室,他出战必是出师有名,手足兄弟关羽的离世是他兴兵伐吴的最好理由;
其次,孙权杀害关羽、关平父子,军心本就动摇,张飞此时也被部下杀害,刘关张威名不再,士气低迷。刘备连续失去兄弟,对他的打击也可想而知,化愤怒为勇气,刘备需要打出为关羽报仇的名号来重振旗鼓,一鼓作气收复荆州。
总结
夷陵一战,刘备败走,元气大伤,自此蜀国开始走下坡路,一蹶不起;反观东吴,陆逊一战成名。从原因上看,刘备之所以失败,还得归结为他对战局判断失误。
丧失荆州又痛失关羽,严重打乱了刘备的步调,加之准备仓促,以虞待不虞者胜。
夷陵之战是刘备和孙权之间必有的一战,但如果双方都准备充分,拿出全部实力,荆州的归属,三国的走向或许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这终归是一种想象,刘备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夷陵之战让他的短板最终暴露。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陈辽.简论夷陵之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第4期)
王前程.诸葛亮与夷陵之战[J].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第0期)
董石竹.对刘备夷陵之败直接原因的商榷[J].军事历史,1988年,(第2期)
王帜,毛彦春.对夷陵之战刘备集团战略指导的思考[J].军事历史,198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