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朱德的一生,把全部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不仅创建了不朽的功勋,而且有着高风亮节的伟大人格,深受人民崇敬。
如果要分析朱德元帅深受人民崇敬的理由,那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傲、权高不自利。这四句话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字字到位。
功高不自居
朱老总一生殚精竭虑,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常常谈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把功劳归于党和群众。
1948年5月,朱老总在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就说:“有些同志还有个人英雄主义,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很了不起,要党迁就他。其实你的功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靠党和群众的力量?仗是战士们打的,他们英勇牺牲,你就把功劳挂在你一个人的帐上,这怎么要得?
“比如解放军打了很大的胜仗,很多人说是我的功劳,我就知道这是他们把我当作人民解放军的代表来说的。
“我个人应当认识,解放军的胜利是全体同志的功劳,我不应该去夸大我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我的能力有限,傲的事情也有限,怎能承受得起这样大的荣誉呢?”
1950年朱老总在党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人物,即使你做得最好,贡献最大,也只不过是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情,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他又说:“我们共产党人胸襟要广阔,气量要宏大,要求自己要比别人严一些,有功先归群众,有过勇于承祖。”
朱老总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真是光明磊落、高风亮节。
德高不自显
朱老总德高不自显,始终以一个普通党员自居,把自己看作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作他们的忠实代表,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从不动摇,“临大节而不辱”。
他教育部下和家属模范地执行党纪国法和组织纪律,并言传身教,处处以身作则,说到做到,而且做得多,说得少,甚至做而不说,从不炫耀自己。
他憎恨敌人,热爱人民,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从不独断专行。他善于团结同志,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经常关心干部战士和群众,在思想感情上始终同他们平起平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真格的人民公仆。
朱老总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不仅使中国人民感佩悦服,潜心学习,也深受外国友人的赞誉和景仰。
曾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访问过朱老总的美国军官伊万斯·卡尔逊在《中国双星》一书中写道:“朱老总有罗伯特E·李的和蔼,格兰特的坚韧和林肯的谦虚。”
曾帮助过中国抗战的美国史迪威将军,1946年也写道:“我多么渴望扔掉我的铁锨,到那边去,扛起一支步枪,与朱老总站在一起”。这也可看出朱老总德高望重、崇高品德的巨大感召力。
位高不自傲
朱老总位高不特殊,始终保待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劳动人民的本色。在红军时期,朱老总身为红军总司令,却和战士们同样穿着破棉袄。
1931年1月的一天,朱总司令到福建南平卫生大队去慰问伤病员。许多伤病员看见台上作报告的人穿一身破棉袄,就嘀咕着:“难道他就是我们的总司令?”
朱老总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很关心地问大家冷不冷,并说:革命是要艰苦的,只有大家不怕艰苦,克服困难,革命才能胜利。
朱老总也和战士一样参加分伙食尾子作零用钱,一次分三角或五角,决不因他是总司令而多分一文。
朱老总在井冈山还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长征在川西时同战士们一起捻羊毛、织毛衣,在延安时同身边工作人员一起种菜、拾粪、纺纱。
朱老总和干部战士同甘共苦、毫不特殊化的事例,不胜枚举。
建国后,他当了党和国家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职位比过去更高了,但他仍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过着简朴的生活,坚持看书学习和体育锻炼。
他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一年中有几个月到各地去视察,访贫问苦,调查研究,指导各地工作,并向中央提出建设性意见。
权高不自利
朱老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真正做到了权高不自利,权大不谋私。他对搞好党风建设做了许多工作,反对各种不正之风,反对任用干部中的提亲排疏、本位主义、山头主义等宗派主义倾向。
朱老总从来没有利用职权任用过私人,从不搞“一帮子”、小圈圈,也从来没有利用职权对家乡人民和亲友进行特殊照顾。
他教育子女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业。”
他临终前把全部积蓄2万多元都交了党费,却不留给子女。
朱德元帅虽然已经逝世40多年了,但是,他的崇高而慈祥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高风亮节和伟大品格将永远启迪和鼓舞着亿万人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