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经常要面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抵御他们甚至还修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万里长城。那么,这些曾经强盛一时的游牧民族,如今都去了哪里呢?
(1)匈奴
匈奴是第一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游牧民族,在秦末楚汉之争是强盛起来,是两汉的北部大敌。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于是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败匈奴军队,封狼居胥,匈奴主力就此撤回漠北。不久后,匈奴分裂,南匈奴内附与汉廷和亲,也就是昭君出塞。
东汉时,大将窦宪率领军队远征漠北,在阿尔泰山彻底击溃北匈奴,燕然勒石。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中亚,并一路向西迁徙,其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人阿拉提很可能就是北匈奴的后人。中国北方后来鲜卑强大起来后,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于是留在故地的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在五胡乱华期间,内附的南匈奴夏侯建立了前赵、北凉和夏三个国家。
南北朝结束后,匈奴作为一个民族主体已经消失融合于汉民族,但姓氏和文化习俗仍然有部分保留了下来。像前赵的建立者五部匈奴因为是刘邦外甥的后裔,所以就使用刘为姓氏,其余还有用部落名当姓的,像独孤、呼延,这些都是匈奴后裔。
(2)东胡-乌桓
东胡是位于东北的游牧民族联盟,主要分成两大支系:乌桓和鲜卑。当年东胡被匈奴击败后,一部分迁移到乌桓山,于是以山为族号,也就是乌桓。汉武帝被匈奴逐出漠南后,乌桓表示了对汉庭的臣服,并南迁至辽西、辽东等五郡,为汉廷北御匈奴。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东汉末年,袁绍对乌桓有恩,所有乌桓一直帮助袁家。在曹操击败袁绍诸子后,决定北伐乌桓,彻底解决北部边患。在白狼山之战里,大将张辽率军突击,阵斩乌桓单于蹋顿,二十多万胡人请降,乌桓就此一蹶不振。此后乌桓被逐渐分化融合,在故地的被鲜卑吞并,内迁的则被汉人同化。乌桓作为一个民族就此消失在历史上。
(3)鲜卑
东胡覆灭后,除了一部分退到乌桓山外,还有一部分退守鲜卑山,于是自号鲜卑,所以习俗与匈奴、乌桓都相类似。汉武帝击败匈奴后,乌桓内迁,鲜卑则趁机占据了匈奴、乌桓故地,就此开始壮大起来。东汉窦宪又彻底击败北匈奴,鲜趁势全据整个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多万部落,称霸草原。
三国时,轲比能一度统一鲜卑,曾经与诸葛亮联络夹击曹魏。轲比能死后,鲜卑再次分裂成三部。东鲜卑就是占据辽西的慕容部、宇文部、段部,西鲜卑则是秃发部、乞伏部,北鲜卑是拓拔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鲜卑各部趁机纷纷南下,建立起了一系列国家。慕容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吐谷浑五个国家,秃发部建立了南凉,乞伏部建立了西秦,拓跋部则建立了代国。最后结束十六国纷争的北魏,也是鲜卑拓拔部所建立。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所建立,北周则是鲜卑宇文部建立。
北周后来被权臣杨坚篡位,杨坚建立隋朝,自此以鲜卑为主体的国家不复存在,经历隋唐,鲜卑不再作为一个民族存在了,成为又一个消失在汉化过程里的古代民族。姓元、穆、陆、贺、长孙等的人中,可能就有鲜卑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