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传奇的一生,完成成吉思汗的遗愿一统大陆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拖雷有十一子,长子即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蒙哥即汗位后,遣忽必烈开拓南部汉地,令旭烈兀远征西域,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则亲率大军伐宋。不料蒙哥汗于1259年在合州城下阵亡,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匆匆北返。按规矩,大汗之确定须由「忽里台」推举,由于阿里不哥在和林颇受诸王公之拥护,忽必烈返至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之石别苏木),乃自行即位为大汗,建年号为中统,并诏告中外。同时阿里不哥则在和林召集「忽里台」,亦称大汗,于是兄弟拔刀相向,内战长达四年之久。中统五年(1264年),阿里不哥败降,忽必烈汗改是年为至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以开平为上都,「忽里台」制从此被废。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汗定都中都。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国号为「元」,传系取《易经》「乾元」之义。次年,以中都为大都,蒙语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这样,忽必烈终于在中国北方创立了一个新王朝——元朝。1276年蒙军攻陷临安,1279年攻下山,灭亡南宋,全中国遂统一在元朝之下。
孛尔只斤忽必烈生于1215年,为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蒙哥汗(宪宗)之弟。年轻时的忽必烈就有着远大的抱负。他武艺超群,能征善战,而且对汉族的文化也颇为熟悉。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后,委托忽必烈全权管理大漠以南汉地军国庶事,以京兆、怀州为分地。1253年,忽必烈统兵灭大理。随后忽必烈的势力不断扩大,蒙哥害怕忽必烈篡权。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权。1258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率领东路军,出兵攻打南宋,东路军权再一次落入忽必烈的控制之中。1259年,蒙哥战死,忽必烈得知弟弟欲谋大汗之位,又逢南宋一味求和,遂罢兵北还,与弟弟阿里不哥展开了一场激战。1260年,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夺取了汗位,在开平建立了真正意义的蒙古帝国,建年号“中统”。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平息内乱后,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是为中都。从1267年起。忽必烈用了10年的时间营建燕京新都。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即元世祖。1272年,元世祖改中都为大都,正式迁都燕京(今北京)。
历史上,很多人对蒙古大帝国在1259年走向了分裂一事,甚为惋惜。觉得忽必烈雄才大略,一统南北,他却为什么没能阻止蒙古的分裂呢?其实,仔细研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不是忽必烈没能阻止蒙古的分裂,而恰恰是忽必烈造成了蒙古的分裂。为什么这么说呢?早在蒙哥当大汗的时候,忽必烈就已经在蒙古内部制造了分裂的迹象。那时候,蒙哥让忽必烈总理漠南。所谓总理漠南,其实就是打理已经占领的金国的土地,为继续侵略南宋做准备。忽必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大肆招募汉人知识分子,包括姚枢、刘秉忠、廉希宪等人(当然了,也不能说这些汉人知识分子就是汉奸,因为他们都是金国人,是金国里面的汉人。那时候,金国已经被蒙古给灭了)。这些汉人知识分子当时给忽必烈提了一个建议:如果想要征服南宋,首先要征服南宋老百姓的心。而要征服南宋老百姓的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汉化。
忽必烈认为这个办法非常好,于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日常生活各方面,都实施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这种汉化措施的效果非常好,不但经济得到了发展,税收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忽必烈也获得了开明王爷的名声,得到了极大的拥护,获得了很大一批人才。但是,这件事在蒙古本土内部,却引起了极大的非议。蒙古本土很多贵族是非常保守的,他们固执地认为,应该恪守蒙古人的传统文化,维护蒙古人的纲常礼仪,所以他们对忽必烈的做法有很大意见。同时,忽必烈搞的这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让那些蒙古贵族们认为,忽必烈这是在另立中央,差不多也就是要造反的意思。于是他们纷纷在蒙哥面前弹劾忽必烈,让蒙哥收拾忽必烈。蒙哥听了,也对忽必烈产生了怀疑,于是做了一件事儿:查忽必烈的账务。当时这个称为“钩考”。因为漠南收起来的税,很大一部分是要上交中央的,所以就看忽必烈有没有截留。忽必烈当然有截留。为了帮忽必烈蒙混过关,避免忽必烈被蒙哥惩罚,忽必烈的手下都纷纷把责任揽在自己头下。蒙哥惩罚了忽必烈的手下人,同时剥夺了忽必烈的权利,不让他再总理漠南,让他当了一个在家赋闲的富家翁。可以说,从那一刻起,忽必烈已经跟蒙古本土的很多贵族,结下了梁子。
后来蒙哥发动南侵南宋的行动。一开始,他并没有让忽必烈参加。但是,在攻打中原的中路进攻中,其他将领都打得不好。因此。蒙哥又让忽必烈重新统领兵权。再后来,蒙哥在进攻南宋四川钓鱼城的时候,突然被打死。大汗死了,议立新的大汗,就成了蒙古的一件大事。这时候,国内本土的蒙古贵族们,几乎一致认为,应该让蒙哥最小的兄弟阿里不哥当大汗。他们的理由有这几点:一是阿里不哥是拖雷的幼子(嫡子中的幼子),蒙古本来有“幼子守灶”的传统,也就是说,立作为幼子的阿里不哥是理所当然的。二是蒙哥、忽必烈,包括旭烈兀出征的时候,在国内主政的本来就是阿里不哥。阿里不哥继续主政,也是理所当然的。三是阿里不哥是恪守蒙古传统的人,这样的人当大汗,蒙古贵族们放心。有这三点理由,阿里不哥理所当然被推起来,当了大汗。不过这件事情却遭到了忽必烈的极大不满,忽必烈算得上是蒙哥兄弟中,势力最大的一个。于是他把军队从南宋撤回来,率军往北,攻打阿里不哥。当然了,光是这样打还不行,他必须要获得大家的拥护。但是,蒙古本土的贵族们都没有拥护他的,包括三大汗国(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都不拥护他。唯一态度模糊的,是正在西亚西征的他的三弟旭烈兀。于是忽必烈积极争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观望了一阵,最后选择支持忽必烈。
这场仗,忽必烈打赢了。但是他和蒙古本土贵族们也彻底决裂了。尤其是三大汗国,他们也趁机不再听从忽必烈的指挥。忽必烈在这种情况下,也只好听之任之。虽然表面上没有承认三大汗国的独立,但这三大汗国实际上已经独立出去了。对于唯一支持他的三弟旭烈兀,他当然也不会干涉他,任他建立伊尔汗国。稳定了蒙古内部的统治之后,忽必烈开始南下攻宋。他首先攻破襄阳、樊城两地,使得南宋门户大开。又经过多年的讨伐,终于在1279年,将软弱腐败的南宋灭亡。随后,他又陆续将西藏、云南、新疆、东北、台湾等地都纳入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统一了中国。晚年的元世祖思想逐渐趋于保守,甚至顽固僵化,元朝的统治也开始衰落。至元三十一(1294)年,元世祖病逝,享年80岁。
忽必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结束了300年来南北对峙的局面。大元的建立,使得各民族在这幅员辽阔的版图内在经济、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