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3日到6日,蒋介石在南京主持了军事检讨会议,这场会议怎么看都是甩锅行为,而且还有各种争吵,就是一场闹剧,不过在会议结束后,国军还是进行了军事应变策略的改革,首先就是将番号恢复并振奋士气,再就是组建大规模的机械兵团,争取将解放战场上的主权给夺过来。至于第三条对整个战局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还引起了我党的重视。
就说国民党出台的第一条改革,之前属于师级的番号升级为军级,而旅级的番号改为师级,这样也是想要让他们的军官感觉更高大上了。其实当时的国军部队是比较混乱的,指挥起来不怎么方便,但是在经过这个更改之后,作战也就有规律了。不仅如此,在之前的国军部队整编旅在人数方面不足,可在将旅升级为师之后,人员也会相对扩充,那么部队作战起来就更方便了。
国军出台的第二条改革并不需要进行什么解释,大家也都明白,就是将三到四个军组建成为大型的机械兵团,这样有利于大规模的作战。至于让我党重视的第三条就是编连司令部,人数要在150万人左右,主要用来改善兵力缺乏的状况。而且就这样的司令部,国军组建了14个。而且这些司令部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只要前线有需要就从这些司令部中调人。
不过这司令部的人员组成,基本上就是将前线一些部队被打残了之后,剩下的兵力就会被送到司令部作为储备部队,之后再进行新兵招募,将这些部队进行统一训练。而负责训练这些人的就是宋希濂,王敬久,胡宗南,还有黄杰,何绍周,陈铁等人,他们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又都是一期学员,蒋介石对他们很是信任,所以就让他们当这些司令部的负责人,来训练新兵。
从这里可以看出,蒋介石对新兵补充是多么的重视,甚至都到了疯魔的地步,可就算是这样也没有改变国民党失败的结局。其实就大决战之前,国军的数量都是最多的,在大决战的时候,解放军的兵力在280万人,野战军占据的数据比重有149万人,但这个时候的敌人依旧比我军多,总数在365万人左右,他们的正规军有198万人。
不过在考虑到部队的素质还有士气等因素,我军当时在战场上已经有点优势了,只不过比较微弱而已,而且整体战事呈现出了拉锯现象,而且这个时候的豫东战役也才刚刚结束没多久。敌人对于自己的危机也有一点意识,所以就开始准备总体战,想要与解放军来场大决战,而国军的做法就是尽最大可能从其他地方收取更多的人力,财力还有物力,都投入到江北的战场上,以此想要将战局扭转。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不快点结束解放战争,那么在敌人的150多万的二线兵力都训练完毕,并投入到战场上之后,这对于我军来说将会是最大的威胁,甚至还会让解放战争延长战线。在东北战场上卫立煌的部队陷入了绝境,他手下的五十万的大军都龟缩在城内,早晚都可能被我军消灭,然而这个情况蒋介石,美国人都明白,可是他们却依旧选择拖延。
敌人的阴谋我党自然也清楚,可我们不能让他们得逞,毕竟拖下去对我军来说不利,所以毛主席就给全军下达命令,要在三年内将敌人消灭,不过我军作战的重点还得是东北,因为这里的国军数量也比较多,只有先将敌人的大部分兵力消灭,其他战场上的压力也就减轻不少,而这也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的表现。后来解放军也将毛主席布置的任务都给完成了,全国得到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