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是极其耀眼,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强大王朝,当然,强大的王朝离不开出色的帝王和强大的辅佐,那么,毛主席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
毛主席最喜欢看的就是《24史》,这套书,据毛主席的随卫说道,毛主席一共看了60多遍,其中在毛主席这套书上,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明崇祯黄帝,再到大大小小的官员,每一个人,毛主席都在上面做了批注。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是集智慧与忠贞为一体的人,他这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毛主席是怎么看待他的呢?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做第一,但是他又太过于急功近利,忽略了自身的力量,诸葛亮指出刘备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第一就要夺取荆州,继而在占据刘璋的益州形成鼎立之势,最后在挥师北伐,兴复汉室,由此便有了《隆中对》这一战略。
但是,这一战略是失败的,毛主席看出了问题所在,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战略的失败,也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毛主席提出,刘备虽然是轻松就拿下了荆州,益州两地,还建立了蜀国,他自以为收复中原已经是时间问题,但是,诸葛亮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荆州和益州两地相隔千里,想要在第一时间得到汇合,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为此,毛主席还提出了解决方法,诸葛亮第一要做的是先休整军队,等到自身力量足够强大了,在集中兵力出兵益州,届时便会一举拿下,然后在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统一中华的大业。
毛主席对此的评价是“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中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不得败。”
毛主席站在最客观的角度,指出了诸葛亮的失误,并且借助诸葛亮经验和教训,在之后的战争中集中兵力逐一击破。
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队伍和国民党队伍不论从实力和人数上都有着天差地别的距离,但是,毛主席没有放弃,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以农民革命力量为主体,让红军的力量和农民的力量合二为一,从而使革命队伍焕发出勃勃生机。
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决策,但是,在战争初期,国民党的军队无论是从装备还是人数上都远远胜过解放军,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
但是,在毛主席那里,只要是他提出来了,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因此,毛主席提出,战争初期应该是战略防御的重要时期,用战争来养战争,继而使解放军队伍不断扩大。
之后的解放军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通过一个个小战役,不断消耗国民党的兵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力量,一直到解放战争后期,两军在人数方面已将相差无几。
毛主席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随后便一声令下,三大战役打响,最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毛主席就是这样,不在于小的得失,从大局出发,以保护革命根据地为前提的同时还发展自身的实力,当时机成熟时发起反攻,最终率领解放军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最熟悉的桥段可谓是,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街亭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诸葛亮指出,只要守住街亭,在与魏延的兵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那么曹兵必败。
马谡被诸葛亮安排驻守街亭,但是马谡兵败,街亭失守,导致整个北伐一起失败,蜀汉也错失了统一中华的最大机会。
因此,千年时间以来,马谡一直背负着骂名,被世人所诟病,但毛主席却认为,失败的关键并不是马谡,而是诸葛亮不会用人,用人的失误所导致的。
毛主席指出,马谡在南征孟获时,提出了不少计策,而马谡的计策也都成功,很显然马谡的才能不在于带兵打仗,而马谡还十分自傲,这一性格也决定了他只适合做参谋,所以在马谡被任命看守街亭时,就注定了会失败。
因此,毛主席吸取诸葛亮的教训,在用人这一方面格外重视,他非常注重真才实学,不为文凭学历所束缚,不管是谁,只要是被毛主席看上,便会想方设法将他放到该放的位置。
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对粟裕的任用可以称之为用人的典范,粟裕是一个什么不懂的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将军,粟裕没有读过书,他的才能也都是在战争中靠着实践学习积累下来的。
在井冈山时,粟裕跟着毛主席学一些建设队伍的原则和战略方针的思想,经过许多年的战争实践,粟裕逐渐成熟起来,毛主席对他的了解也一步步加深,开始重用和提拔他。
当然,粟裕也没有辜负毛主席,在之后的战争中连战连胜,后来更是代理了华东野战军队伍的司令,指挥了鲁南战役,豫东战役,还参与了淮海战役的指挥,因此他也成为百战百胜的优秀将领。
毛主席还指出,诸葛亮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放弃了中心指挥权,这也是蜀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过长时间的南征北战,蜀国军队上下都已经十分信服诸葛亮,可以将诸葛亮比喻成整个队伍的心腹,每次战争时,只要诸葛亮在现场,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士兵们也觉得只要诸葛亮在就踏实。
可纵观之后的战争,诸葛亮不在前线指挥了,而是在后方指挥,但是战场上的变化何其多,一切都不会向诸葛亮计划的那么好,所以队伍的主心骨是要在现场做指挥的,而诸葛亮原则后方指挥,相当于放弃了主动权,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纵观诸葛亮用人动兵的方式方法,毛主席在这一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借鉴,1927年,蒋介石的突然叛变,直接将老百姓推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中,那个时候,毛主席始终坚守在战争的一线,根据战争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做出适合的战略调整,所以才会领导中国走向成功。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却在关键时候选择了后方指挥,毛主席敬佩诸葛亮,一边学习诸葛亮的优势 ,一边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解决了在革命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除了诸葛亮,毛主席还十分欣赏曹操,但是,纵观古今,曹操在文学作品中一直都是乱世奸雄的形象,可是,在毛主席口中,曹操才真正的大英雄。
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毛主席说过“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能让毛主席给予肯定的人不多,屈原是一个,贾谊是一个,而对于曹操毛主席是给予高度肯定的。
毛主席认为,曹操是大政治家,在建安十五年,曹操就提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哪怕被世人误解,曹操也坚持自己的思想,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推举,推举人才的时候,根据人是否有才能来推举,只要有才能的人,曹操必会任用、推举。
1957年4月10日,毛主席与《人民日报》的负责人交流时谈到了对曹操的看法,毛主席当即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并不坏,当时的曹操是代表着正义的一方,而汉朝则是没落的。”
1958年11月,毛主席在和河南省安阳县 县委书记交谈时再次谈到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十分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兴起五湖四海,抵制宗派团体,而且他还注意疏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农作物的生产。”
毛主席还特别喜欢曹操写的诗,他认为曹操的诗中,充满了性情,这一点和毛主席如出一辙,就如毛主席写的《浪淘沙·北戴河》诗情豪放,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与曹操写的《龟虽寿》有异曲同工之妙。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透过这首词,人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毛主席已经看到了战争的结局,向全世界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结语
毛主席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理论,认为人民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实行游击战争和武装斗争,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倡导实行群众路线,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民主,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这些战略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全球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