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3年,35岁的朱元璋冲进陈友谅后宫,抢走了他才18岁的妃子达氏,达氏后来给朱元璋生了两个儿子。达氏对小儿子说:“你不是朱元璋亲生的,你的父亲是陈友谅,你一定要替父报仇!”
这是记录在《明史》之中的一个故事,令人啧啧称奇。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这其中就有朱元璋。
一开始他不过就是深山老林里的放牛娃,只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登基坐殿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1360年左右,朱元璋已经小有名气,离开了以前的大老板,带着自己多年来积攒的家业准备单干。
他自知势力不如其他人,于是低调行事,坐山观虎斗,看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为了皇位拼得你死我活。
眼看时机差不多,朱元璋出兵,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363年,朱元璋获得了鄱阳湖一战的胜利,歼灭了陈友谅的大部分势力,随后大军长驱直入,来到了其都城武昌。
攻入武昌之后,朱元璋并没有烧杀抢掠,而是以安抚民众为主,安排的差不多之后,他便径直走向了陈友谅的府邸,看到了当时只有18岁的达氏。
此女相貌出众,身材窈窕,是陈友谅的小妾。
朱元璋粗人一个,自然不会对别人的妻子起意,但这次是个例外,他就要抢走这个女孩,以羞辱陈友谅。不止如此,他还要占有陈友谅的一切,以示自己的能力。
眼看眼前的大汉要强抢自己,达氏内心清楚,夫君已经大势已去,此后将天人永隔。
定了定神,达氏心平气和地对朱元璋说道:“大人,我可以跟您走,但是您要满足我一个条件。”
一听这句话,朱元璋会心一笑,心说这事有机会。
毕竟即便是一介女流,商量也比强抢要好,不然万一达氏趁人不备,自尽而亡,自己的小计划就会被破坏。
“你说说看。”朱元璋送来了拉着达氏的手,听她回答自己的问题。
“我要为我的夫君陈友谅,守灵三年,这三年你不能碰我更不能管我。”达氏说道。
朱元璋侧身走向一侧,思考着达氏的话。他原本也没想与她怎么样,只是想让陈友谅的惨状被全天下所熟知。
对此,他后来也说过,并非真的看上达氏,只是单纯狠陈友谅已经主动攻打、挑衅自己的军队,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狼狈和损失。
反正接下来朱元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时半会还真的顾不上达氏,便把此事应了下来。
后来,朱元璋登基坐殿,成为了大明朝的第一任君主,想起了达氏,便把她接回宫中。
没多久,达氏就为朱元璋产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老七齐王朱榑和老八潭王朱梓。
对于这两个儿子,朱元璋也是非常喜欢的,但他不知道,这其中有个儿子,竟然在后来因为母亲达氏的一句话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你记住,你不是朱元璋亲生的,你的父亲是陈友谅,他杀了你的亲生父亲。”一天,达氏把朱梓叫来了自己身边,按住他的肩膀一字一顿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朱梓听后,宛如遭受了晴天霹雳,自己竟然认了杀父仇人为父。
没有多想,朱梓便相信了母亲的话,从这以后,他几乎是每天生活在愤怒之中,练习自己的本领,壮大自己的势力,准备有朝一日同朱元璋开战,报其杀父之仇。
1351年春天,朱梓在长沙屯兵,浩浩荡荡打响了自己为父报仇的造反之战,并对外高调宣称:“宁见阎王,不见贼王!”
另一边,身在国都的朱元璋也是吓了一跳,怎么好好的说反就反了?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为了皇权稳定,除掉了无数部下、兄弟、敌人,更是发起了“明朝四大悬案”,哪怕对方是自己的儿子,也决不含糊。
一声令下,大军出击,朱梓的势力还没有长沙就被朱元璋剿灭。
过了很久之后,他才知道为什么朱梓会造反。
“糊涂啊!”朱元璋悲叹一生,朱梓到底是不是他儿子,他自己不清楚吗?
当年达氏守灵三年之后,只身一人回到宫中,又过三年才诞下朱梓,除非陈友谅复活,不然他怎么可能会是陈友谅的儿子。
到头来,这场危机竟然是达氏只凭借着一张嘴而爆发,她从一开始就没想和朱元璋如何,只是想为自己的夫君陈友谅报仇,借儿子之手,为其夺回天下,可没想到朱梓竟然这么轻易就输掉了。
“海底针”,用这个词语形容达氏再好不过了,在朱元璋宫中,她运筹帷幄多年,只为给夫君报仇,此等勇气、心胸,并不是一般人就可以拥有的,毕竟她的仇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贵为天子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