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溥仪存在严重的理解偏差,尤其是在清末民初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溥仪给人的印象是傀儡囚犯的悲剧命运,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溥仪,真实的溥仪要更加善于权谋、更强的忍耐力和韧性。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因此也被称为清废帝,但溥仪并不是一位废柴。溥仪被慈禧选中成为皇帝时只有两岁九个月大,溥仪此时连皇帝是什么都理解不了,他只知道要离开家,就拼命地哭。
在溥仪的回忆录里,他说当时乳母可怜他,将他拉在怀里喂奶,这才停止了哭泣。前来接溥仪进宫的军机大臣灵光一闪,决定带着溥仪乳母一起进宫。
懵懵懂懂的溥仪坐在九龙宝座上先后送走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全国各地的革命呼声已经波涛汹涌,朝堂之上也暗流涌动,但这些溥仪都并不知道,他经常哭着说要回家。
辛亥革命的能量让清朝彻底崩乱,袁世凯逼迫溥仪退位,就这样,刚满六岁五天的溥仪结束了第一次皇帝经历,也标志着清朝的统治画上句号。
此时的溥仪对正在发生的事仍然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是随着形势顺从,当溥仪被冯玉祥从紫禁城中赶出来的时候,溥仪已经开始有自己的野心,溥仪已经理解自己清朝皇帝的身份含义,渴望能够复辟清朝做皇帝。
心平气和地讲,并不是溥仪不识时务,他的选择属于是人之常情,毕竟不可能被夺了皇位之后立即就看清世道,溥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积极与北京城内的各个军阀交往。
各大军阀也都不是傻子,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家伙,最终在一番相互利用后,溥仪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后来,溥仪悄悄逃到东北,他准备在这块清朝的龙兴之地上从头再来。
溥仪建立伪满洲国,这时的溥仪选择借助外部势力日本的力量,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溥仪勾结外敌的行为是可耻的。
但是具体到溥仪个人身上,清朝皇帝失去一切,就算是借助敌人势力也是无奈之举,总好过被赶出家门落荒而逃。其实历史上借助敌人势力帮助亡国者复仇重回家园的例子有很多,这是个人家园与他人道德的关系,很多人都是选择前者。
溥仪在伪满洲国时期,尤其是在前期,局势基本都在他的控制之内,溥仪对日本人的利用要比受到的控制多很多。溥仪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思想上开始逐渐醒悟,对世界发展局势有了新的认识。
后来,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此时的溥仪展现出极强大的求生欲和诡辩能力,他利用国际上以及国内各方的因素,将自己主动卖国的行为硬是变成被迫担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从主动到被迫,溥仪成功保住自己的小命,在东京审判期间,溥仪在最关键的“脱罪”时刻,连续八天与日方的律师和战犯进行针锋相对,表现出强大的气场和缜密的思维。
在结束审判后,溥仪仍然惊魂未定,就算是被押解回国,刚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时,溥仪始终心怀戒备,害怕自己会被处决。
抚顺战犯管理所对于溥仪来说是打开新世界、开启新生活的开始,在这里的溥仪开始沉静下心思考,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着曾经是清朝统治下的中国。
1959年,刘少奇签署的特赦令名单中,溥仪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是他本人都没有想到的。在战犯管理所中,溥仪的表现很好,因此获得特赦,但这对于溥仪来说是不敢奢望的事情。
溥仪是坐火车回的北京,当时在北京的火车上,溥仪遇到一位女教师为帮助学生乘车去沈阳,给溥仪极大的心灵震感,他当时心中感慨“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当溥仪回到北京后,他看到昔日的北京已经变成另一番新天地,见到自己的家人后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前途,溥仪在北京第一次走进理发店,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广场看新中国,第一次坐公交,还学会让座,可惜是给售票员让的座。
1960年3月,溥仪被安排到北京植物园工作,一年后,溥仪成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专员。正是这段时间,溥仪在心理上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溥仪已经被这个新中国感化,他热爱这个新生的国度。
1963年,周恩来总理安排一批被特赦的人到江南去参观,在这个“下江南”的队伍中,有溥仪、杜聿明、王耀武、沈醉等人。这次的参观人员当中,溥仪是尤其特别的,他是封建清朝的遗老,对新中国的变化感触也极为深刻。
参观队伍第一站到的是南京,当时负责接待的是吴钟祺老人,根据老人的回忆,当时一行人先后参观了南京的明孝陵、梅花山、中山陵、雨花台和总统府等景点,同时还到南京的服装厂、化工厂去实地参观。
在3月12日这天,溥仪一行来到中山陵参观,当时溥仪搀扶着身体虚弱的妻子李淑贤,在中山陵的接待厅吃饭时,溥仪说自己过去做皇帝时做过不少的坏事,他说过去的溥仪已经死掉了、烂掉了,现在是新生的溥仪。
后来,溥仪又来到雨花台参观,溥仪在这里听到讲解后流泪了,他说过去真是罪孽深重,今后要好好改造自己。
3月16日,溥仪来到太湖参观,他发现在湖边有一块乾隆皇帝的御碑。溥仪具有很强的书法以及文物鉴赏能力,他确认这就是一块先祖乾隆皇帝的真迹,溥仪立即叫来弟弟溥杰,两人对着石碑一番细看端详。
吴钟祺看到后就上前为溥仪讲解乾隆皇帝下江南关于石碑的故事,溥仪听着竟然泪流不止,吴钟祺上前询问原因,
溥仪解释说“看到这块乾隆御碑,心情非常激动,我的祖先能够是以封建皇帝的身份巡游江南,没想到,我可以作为新中国的公民身份游江南,做一个自由的公民比封建皇帝幸福地太多。”
参观队伍来到河南的洛阳参观龙门石窟,当时解说员向溥仪等人介绍国宝级别的佛像,但部分已经被外国人盗走了。溥仪回头看了看弟弟溥杰,想起曾经倒卖故宫文物的往事,并且在溥仪初次回到北京时,他就发现很多的文物已经重新回到新中国。
在这次下江南的参观活动中,溥仪等人对新中国的感触更深了,一路上溥仪多次流泪,泪水是溥仪心情的写照,其中有羞愧、有伤感,但更多的是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