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太监贪婪成性,可为何不敢向曾国藩伸手要银子?是曾国藩权倾天下,让太监们害怕和颤抖吗?
清朝的太监可不是胆小鬼。
在曾国藩时期,连深得皇帝信任的恭亲王出入皇宫时,身上也要带一些银子或银票,每遇到带路或者是捎口信的太监时,也需慷慨打赏。当然,说是打赏,是给足恭亲王面子了,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变相贿赂太监。
恭亲王都需讨好皇帝身边的太监,就更不用说朝廷的大臣们了。当然,太监们见恭亲王都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物,时间一长,也就坦然接受,更加有恃无恐了,遇到一些不会来事的大臣时,他们就故意为难一些,比如谁要想见皇帝,如果没有给管事的太监一点好处,往往会延迟通报,或者就推说皇帝在休息或者身体有恙等各种理由,让想见皇帝的大臣无可奈何。
曾国藩在京城为官的时候,心里虽然对太监们的做法很是痛恨,但他从来不和太监们发生任何冲突,甚至还和很多太监成了朋友。
一个两袖清风的官员,怎和太监们的关系如此融洽呢?这就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帮助下,很快就得重用。在清朝,只要官职越高,和太监接触的机会就多。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33岁的曾国藩迎来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峰。这一年,曾国藩不仅被提升为五品翰林院侍讲,还被道光皇帝破格派遣到四川主持乡试。
钦命为四川的乡试主考官,皇帝自然会给当事人下一道圣旨。在清朝,除非特别紧急的公务,一般在京城之内,传递圣旨的差事都由皇帝身边的太监来完成。
给曾国藩送圣旨的正是道光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曹进喜,朝廷的大臣们都习惯性称其曹公公。
替皇帝送圣旨,尤其是升官或者褒奖的圣旨,对太监们来说,是一件美差,因为接到圣旨的人都会给一个大大的红包,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几百两银子。
当时的曾国藩很清苦,不仅每顿饭都是青菜豆腐,连穿的衣服也十分陈旧。他的寒酸不仅满朝文武都知道,连宫廷里的太监们也都十分清楚。
虽然贫困,但曾国藩十分谦卑和懂礼节,当曹公公带着一个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曾国藩除了谢恩外,还慌忙让人拿了二十两银子出来,给曹公公一杯茶钱。
如果是别人给银子,曹公公一定不会拒绝,但他深知曾国藩不容易,不仅俸禄少,还不会贪,于是说道:曾大人,你的银子我可不敢伸手收!
曾国藩也十分明白,皇帝身边的太监一定不能得罪,因此,他也说得十分委婉:曹公公,我知道这很少,但这茶我还是请得起,就收下吧!
见曾国藩说的很诚恳,曹公公才象征性地从二十两银子中取了一两,还十分感动地道谢:曾大人,我给皇上送了几十年圣旨了,唯有你不说赏,而说请我喝茶。我当了一辈子太监,只有你把我当人看,而其他人则把我们当成皇帝的狗。你放心,只要有我在,今后宫里没有任何一个太监敢伸手向你要银子。
这就是曾国藩,他不仅博学多才,说话也很有技巧,仅用三言两语,就征服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服务。后来,随着职位不断提升,曾国藩进入皇宫的次数也多了起来,但他每次都总能畅通无阻,除了皇帝的信任外,还与他和太监们的和谐相处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