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屯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一项市级非遗技艺——朱氏杆秤,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朱氏杆秤作为肥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传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
据民间传说,杆秤是我国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发明的。相传范蠡在经商中发现,人们买卖东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难做到公平交易,便产生了创造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受到桔槔汲水启发制作了杆秤。范蠡以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为标记,一颗星代表一两重,制造出了十三两为一斤的杆秤,克服了市场估堆陈弊。后来发现一些奸商缺斤少两,于是又在原基础上添加福、禄、寿三颗星(少一两没福气、损二两无功名、缺三两折寿命),一斤也相应提高到十六两,这也是“半斤八两”说法的由来。
自古以来,作为商品流通的度量工具,木杆秤为人们交易货物提供依据,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发达。小小的一杆秤,量的是斤两,称的却是良心,展现了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在山东泰安肥城市湖屯镇有一户人家,从清朝起,世代以制作木杆秤为生,他们就是朱氏杆秤家族。
朱氏杆秤四代传人朱承席,1949年出生,自小跟随老者学艺,熟悉并掌握制作杆秤技艺的全部流程和相关资料,至今已有50多年的制作经验。
十几平方米的店铺里,挂满了各种规格的木杆秤,头尾均用铜片包裹,仔细查看其中一些年代久远的老木杆秤,还可以发现上面的秤花异常精致,靠窗处摆放着一张陈旧的桌子,木钻、锯条、刨子、铁锤等工具应有尽有。虽然生意冷淡,只要有订单,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制作木杆秤,是为数不多坚持到现在的手工制秤艺人。
朱承席介绍说,制作一根杆秤,需要经过 选材、打磨、包秤头、装提纽、校秤定星、分斤两、镶秤星、二次打磨 等工序。计量准确是制秤的基本要求,手工制秤技术含量高,一个微小的差错就可以让一杆秤报废。从事手工制秤50多年来,已经制作了几十万杆秤,并于1984年由肥城市技术监督局审核批准颁发《山东省计量器具制修许可证》。现在,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杆秤逐渐淡出市场,制作杆秤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朱承席不无遗憾的感叹,作为一名杆秤的传承人,将永不放弃自己的爱好和精湛的手艺,继续制作和传承给下一代儿女,继续传承赓续。
朱氏杆秤传承的是传统技艺,是古老智慧,是公平诚信,今天木杆秤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背后依靠的是非遗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木杆秤的存在意义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量工具,而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来源:陶山脚下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交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