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沈醉于1960年11月28日被作为第二批战犯特赦出狱,这一日期对于他来说是个转折点。与1959年第一批被特赦的人员不同,第二批的名单中出现了特务的名字,沈醉和董益三便是其中两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众所周知,特务身份往往是最容易招致仇恨和鄙视的。电视剧《特赦1959》中,生动刻画了那些曾是敌军将领或我方管理人员的人们,他们对特务的怨恨溢于言表,完全没有对他们表现的任何信任与宽容。剧中的王英光,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所长,便亲身经历了这种仇恨。在剧中,他的妻子被功德林中的特务刘安国所杀,导致王英光差点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情节虽有艺术夸张,但背后不难察觉,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正是文强,他在功德林中属于极为顽固的特务之一,直到最后才被特赦。与黄维等同,文强虽然顽固,却从不做作。特赦后,他表态坚决:“我留在大陆,哪也不去”。而黄维则以其“永动机”理论成为功德林中的笑柄,许多人认为他用这一发明作为拒绝改造的借口。然而,黄维的辩解则是,他之所以提出永动机,是因为他想弥补因三年内战而耽误的国家发展,并弥补自己的过错。尽管意见不一,但可以确认的是,经历了改造的战犯们,绝大多数都迎来了新生。即使是像黄维那样顽固的人,也未能例外。
二、第二批特赦的到来
当第二批特赦的消息传出时,整个监狱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骚动之中。这种情形与第一批特赦时的情景极为相似。沈醉本以为像自己这样的特务是绝不会被考虑的,所以他并未抱太大希望,反而显得十分超脱。他特意写下了几首诗,张贴在公示栏中,表达了自己对第二批特赦的期待,诗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何用担心着急,只需条件全齐,
请看今朝第二批,保证有他有你!”
通过这些诗句,沈醉表达了自己对特赦的看法。第一句是回应监狱中其他人的躁动,第二句则表明,所谓“条件全齐”,实际上就是看是否真正心悔改造,虚伪的表现是无法欺骗过大家的。举例来说,他的特务同伙徐远举,在第一批特赦后便开始表现得极为积极,但沈醉心知肚明,徐远举并不真心悔改,完全是在装作乖巧。沈醉虽然没抱太大的希望,但却依旧抱有一丝期待,想着“也许有你,也许有他,却独独没有我”。这留白的部分,老江湖自然明了——沈醉其实在等待一个“意外之喜”。
与此同时,外面也不乏躁动之声。第一批特赦者纷纷猜测,第二批的名单上会有哪些人。杜聿明猜测范汉杰应该会被包括在内,而功德林中唯一的上将王陵基也似乎有机会。然而,实际的结果却有些出乎意料。范汉杰确实入选,而王陵基则未能如愿。
郑庭笈看好韩溶,认为他不仅是黄埔一期的老兵,而且与海峡另一边的联系深厚,这将对未来产生极大影响。遗憾的是,郑庭笈的预测并未成真。沈醉所说的“条件全齐”似乎更加真实可信——所谓的“真心改造”,比任何外部的标准都重要。尽管某些人可能通过装作悔改蒙混过关,但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最能看清他们的真实面目,眼睛更亮,心思更敏锐。
沈醉在回忆录中提到的宋希濂,他成功预测了三个人——宋瑞珂、罗历戎和胡临聪。令人惊讶的是,这三位当年的国军中将,都被纳入了第二批特赦名单中,确实让内外皆关心的特赦事件充满了紧张和悬疑。
三、沈醉发现的规律
到了1960年11月28日,这一天,气氛愈加紧张,所有的心情都仿佛被搅动。管理人员按例安排好学习时间,但在这一刻,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沈醉同组的徐远举被单独叫走谈话。这一瞬间,其余囚犯不禁骚动不安,纷纷猜测,难道这是特赦的前奏?沈醉也忍不住小声嘀咕:“他还是我抓回来的,他倒先释放了!”尽管众人心中满是失落与愤懑,但不久后,徐远举却平静地回来了,表面上并无太多异样。
随即,管理人员宣布,所有人即刻排队前往特赦大会现场。沈醉回忆录中写道:他在第九名被宣布时,心中不禁涌上失落与惊讶,热泪盈眶,这个“意外之喜”让他感受到无比震撼,并在日记中写下了“重新做人之日”这一句话。
而与此不同的是,徐远举并没有被特赦,他被告知,尽管他表现得极为出色,但仍未被纳入第二批特赦名单。于是,他被邀请代表“未被特赦的人员”发言。他的讲话显得平淡无力,与那些被特赦者情感充沛的发言形成鲜明对比。而沈醉却在出狱前,见到徐远举时,安慰他说:“明年我们会再相见的。”这一句话瞬间让徐远举感到五味杂陈——明年特赦会有我吗?
沈醉也透露了一个“规律”,他说:“第一批特赦时,庞镜塘代表未被特赦的人员发表讲话,结果他在第二批被特赦;现在轮到我代表未被特赦人员发言,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将要被特赦的信号。”然而,这个“规律”是否真的存在呢?第三批特赦名单最终有63人,但徐远举并未出现在其中,沈醉的安慰似乎只是安抚一时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