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着“黄马褂”砸煤块
沈醉所撰写的回忆录,不仅填补了一段特殊历史的空白,令读者感到新奇与惊讶,更把那些在公众眼中威风凛凛、指挥千军万马的国军将领们,重新呈现为一个个平凡的人物。阅读结束后,不免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原来我身上某些顽固的缺点,这些曾经叱诧风云的人物同样存在,甚至有时还更甚。例如,在功德林的劳作中,有一项人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砸煤块!
沈醉提到,当时的功德林内没有暖气,冬季里只得依靠多个煤气炉取暖,而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将大块的硬煤敲碎,以便能够顺利送至炉中,每日需要敲击超过二百斤的煤块……(摘自《沈醉回忆录》)
这种繁重的工作当然需要各个小组轮流承担,然而可惜的是,无论是哪个小组,总会出现一些聪明人的身影,一到自己的组负责砸煤时,总会有人以“生病”为由请假,甚至捧着医务所的诊断书表示:“这不是我的无能,而是病情太狡猾。”那些老实的同学则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这一重任。
最初一两次大家也就算了,但如果频繁如此,势必会有人察觉到问题的真相:我善良的本性被利用了!于是争吵便此开始了,今天这个组闹,明天那个组叫,日复一日争吵不休,令人头疼。功德林的管理员对此也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就在此时,有位同学主动站出来打破僵局,表示:“大家别吵了,砸煤的工作我一个人来!”顿时,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点头称赞:“好人啊,真是好人,必须支持,加油,今天这煤块归你了!”
这位勇于承担砸煤重任的人是谁?他的背景可不简单。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的绰号是“老黑”,还被戏称为“狗熊”,无疑是一位响当当的大哥。年轻时他曾担当过孙中山先生的警卫,后来又因孙中山的推荐,入读了黄埔军校,与杜聿明、宋希濂等人同为首批学员。
因与孙中山的特别渊源,当时的校长蒋介石自然对他倍加器重,加上他与蒋介石还是老乡,毕业后便成为了蒋的侍从,后升任副官,最终坐上了警卫大队长的位置,成为蒋介石身边主要的护卫。
在许多国军将领中,最令他们羡慕的,不是他与蒋介石的亲近,而是蒋介石曾亲自扇了他两个耳光!因此,大家都称他为“穿了黄马褂的人”。这可不是我的玩笑,而是事实。沈醉对此的解释是,在当时,能够得到校长的亲自赏赐两个耳光,不但不是耻辱,反而在那些“尊校长如天”的人眼中,简直和昔日皇帝亲自封赏黄马褂一样光荣可贵!
可想而知,这个人曾多么气宇轩昂。就拿戴笠来说,如何强势?但周振强却对他毫不客气,甚至一枪毙了戴笠的手下。当沈醉得知这一消息后,顿时怒火中烧,打算带人前去找对方讨公道。谁知戴笠的电话骤然打来,狠狠斥责沈醉:“别给我添麻烦,这个人惹不得!”
那么,这位“穿着黄马褂砸煤块”的人到底是谁呢?他便是周振强!
二、为何还有蒋介石的保镖?
看过《特赦1959》电视剧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在功德林内其实也有一些大佬存在,例如杜聿明和王耀武,这两人绝对算得上是顶级人物。然而,实际上,功德林中的大佬远不止这两位,像黄维、文强,这些人同样都是引人注目的角色,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周振强。
这些大佬们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都是黄埔的校友。特别是一期的黄埔生,更是被视为高人一等,而杜聿明和黄维正是这一批的两位代表。只是杜聿明在军中展现了超卓的才能,而黄维的表现则是另一个极端。
曾有人披露说,其实在第一批特赦人员的名单中,本应还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个是黄维,另一个则是范汉杰。黄维是周总理明确提到过的,但由于在功德林中态度顽固,遭到一致否决,直到最后一批才被特赦。而范汉杰虽然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上,却因当年与十九军的恩怨,在讨论中遭到蒋光鼐和蔡廷锴的反对,最终被删除,也因此被分至第二批。
不过,沈醉在1959年时,对这些内幕消息并不知情。当他得知即将进行特赦时,功德林内的同学们便开始热烈讨论,猜测会上榜的人选。大家心里大致上都有数,比如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曾扩情等非凡人物,都是黄埔毕业,而且改造积极,公认都是该例行特赦的对象。
然而,周振强出现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令沈醉感到极为不解:这位曾经的蒋介石保镖,难道仅仅因为在砸煤工作中表现出色就能获得特赦?实际上,沈醉在其回忆录中有提到过原因。
沈醉之所以感到迷惑,其实还有些嫉妒的成分,因为他与周振强在被捕经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仿佛都遭遇了不公的对待。
虽然周振强是黄埔一期的校友,但受限于学历水平,导致他未能如杜聿明般成为国军的名将。因此,在后来的发展中,他的地位渐渐被边缘化。可周振强与杜聿明有所不同,他在军中较为清廉。
在解放前,当因为其他国民党大佬纷纷逃亡时,周振强却身无寸项,因而决定“留下来”,主动向解放军投降,毕竟这是诚心的归顺,与被俘完全不同。于是他穿上便装,前去找到解放军指挥部。
然而,没走多远,就在街上被“自己人”认出,大家心中明白,此人乃是一块大骨头。于是这些“自己人”二话不说,立刻将他围住,无论他如何辩解,依然被误认为是企图逃跑,最终被押送至了解放军指挥部。
这下周振强是百口莫辩,只得无奈地当起了俘虏,最终被送至了功德林。沈醉的遭遇与之如出一辙:原本商定要起义,结果同样被“自己人”抓去立了大功。
因此,当沈醉看到周振强出现在第一批特赦名单中,不禁心生不快。
三、另一种未被证实的解释
除了沈醉回忆录所提供的“解释”和“迷惑”的角度,周振强能被列入第一批特赦名单,还有另一种说法,广泛流传。但笔者至今尚未找到相关史料以作证明,因此只能算作“有此一说”,供读者自行判断。
据说,当第一批特赦名单被送到周总理面前时,周总理曾问道:“为何没有蒋介石的老乡?”他口中的“老乡”专指周振强。也就是说,总理暗示,周振强的身份对于台湾方面的工作可能具有特殊价值,既是黄埔一期生又是蒋介石老乡。
不过说实话,笔者对这个未经证实的说法心存疑虑。现有的种种历史资料都表明,是否能被特赦,关键在于是否取得了足够的改造成果——正如黄维和文强不被特赦的原因,正是因为改造效果不佳,最终被推迟。
因此,从周振强主动承担“砸煤”这一工作的表现来看,显然他是一个厚道且不屑于两面三刀耍小聪明的人。因此,他能被列入第一批特赦,与其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