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之战敌军伤亡仅3.2万,为何成经典?答案在敌我处境对比中
创始人
2024-11-19 23:14:07
0

原标题:孟良崮之战敌军伤亡仅3.2万,为何成经典?答案在敌我处境对比中

1947年,孟良崮战役结束,粟裕成功歼灭了整编74师,击毙了师长张灵甫。此战敌军伤亡3.2万余人,我军伤亡1.2万人。

对于这场战役,无数军迷都为之陶醉,认为这是粟裕战史中的最为精彩的一战,是共和国军史中教科书般的案例。

然而,细心的人肯定发现了问题:若以解放战争来论,共和国的传奇战役太多了。

——例如大名鼎鼎的三大战役,徐向前打的晋中战役,这些战役都非常成功,每一个都足以列入世界军史,而且粟裕自己本人更是创造过七战七捷的奇迹。

按理来说,孟良崮战役应当在诸多大战中显得没那么“出彩”,那么为什么大家依旧对孟良崮战役评价如此之高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战时数据来分析其中原因。其实答案无非在三组数据当中

数据一,能看出74师之凶悍。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战绩有多么出彩时,最直白的分析方法就是讨论他的对手有多强。

有历史档案记载,整编74师的前身是由51师、58师组成的第74军,这支部队可不容小觑,其中51师师长是国民党名将王耀武,是后来我党的主要对手之一。

回顾74军的战绩,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就被称之为“王牌部队”。1937年8月,51师曾协助11师血战罗店,打出过中国军人的血气,58师也曾在浏河口抗击日军登陆。

1937年11月,在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中,该部队曾阻击日军,并给予其重创,后才无奈撤出南京。1938年5月参加徐州会战,负责阻击日军的16师团。

后来参加江西万家岭战役,51师305团团长张灵甫率领部队奇袭张古山,著名的戏曲作家田汉还将其写进剧本,创作了74军军歌。

1939年7月,王耀武担任74军军长,并增加57师归其管辖。随后参加湘北会战,取得大捷,日军死伤4万余人。1940年74军率先更换美式装备,实力冠绝国军所部。

1941年参加上高战役,此战74军还获得了国民党军队最高荣誉——飞虎旗。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中,74军伤亡万余人,日军伤亡8000余人。1945年参加芷江战役,此战成为国民党抗战后期取得的最大胜利,74军算是有一个完美的抗战演出谢幕。

以上就是74军在抗战中的记载,毫无疑问,74军堪称是抗日王牌部队,至少在这一时期,粟裕对74军应该是保持一种敬畏心态的。

所以74军的强大是由来已久的,是在党派林立的国民党体系里面逐渐树立起一定威望的。

而且到解放战争时期,74军被整编成74师,该部队已经获得了完整的美械装备和训练,其实力在国民党军队体系中排名前五,号称“五大王牌主力之一”,还被视作为蒋介石的御林军。

另外根据资料可知,当时国民党用于山东地区进攻的兵力达到45.5万人,分别由三大主力构成三个机动兵团,其中主力整编74师是三大兵团的中心位置,地位最重。

这不是阎锡山的部队和其他正规军能相提并论的,能正面与之硬碰硬,已经难得,能够将其击毙,那更是应该当作罕见一仗。

数据二,可见战局之难。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了24个师共45.5万人进攻山东解放区,而华东野战军总共就9个纵队,不过20万余人,在兵力上,敌军就比我们多了一倍。

不仅如此,敌人的这45万余人中,包括了国民党最强的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和第11师,第5军,这里面每一支部队都拥有美式装备,战斗力极为顽强,几乎是国民党军队中的“高达”存在。

这三大最强主力被编成了三个机动兵团,其中汤伯指挥第一兵团,最强的整编第74师就在他的麾下。

在古代战争史中,以弱克强往往是采取精锐部队打垮大规模的乱军,例如著名的淝水之战就是靠着数万最精锐的北府兵打趴下混乱的90万前秦军队。

但国民党这是什么?这是最精锐人数最多的兵团来打同样精锐但人数非常少的野战军,完全不给我方任何机会,这种战役在古代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任何逆转的可能。

详情可以参考安史之乱中的“香积寺之战”,精锐打精锐就没有其他的选择,就只是硬砍,砍到双方血流成河,看谁熬不住为止。

然而,粟裕却偏偏选择了奇招,将精锐打精锐的硬仗打成了一场更加凶险更加传奇的奇战。

权威档案记载,面对45万精锐部队的压迫,粟裕果断选择诱敌深入,然后在万军丛中斩掉了最核心的整编74师。

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根据中央的指示,我军进攻部队在取得一定的胜利后就主动撤退,汤恩伯误以为我军攻势疲惫,召集第一兵团狂飙突进,拉开了与其他两个兵团的距离。

粟裕看准时机,立刻调集9个纵队准备对第一兵团开刀,要是一般人肯定会集中优势兵力干掉第一兵团中较为弱小的第7军,但因为害怕国民党整编74师的猛扑,于是决定直接干掉第1兵团最强大的整编74师,来个一劳永逸。

粟裕的微操让人震惊,而他接下来的部署更是证明了他能打“神仙仗”的名头。他以第一和第八两个纵队插入整编74师的左右两部,割断它和第25师和83师的联系。

紧接着又派遣第六纵队穿插入敌人的后方,切断整编74师的退路,然后再安排第四和第九纵队正面进攻整编74师。

整个过程十分复杂,但却步步为营,极为精细,在古代战场这种战斗往往出错,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配合都容易出错,更何况是几十万大军之间的配合。

这种细致的划分不仅需要统帅,如同计算机般的脑力,也需要军队无条件的执行力。但事实证明,粟裕和他的军队真的做到了......

在一系列的穿插和包围后,5个纵队成功的围住了整编74师。

但是接下来又遇到了新问题,张灵甫对整编74师非常自信,他在重重围困中居然据险死守,准备以“中心开花战术”拖住华东野战军主力,再让周围的大军围过来反过来吃掉华东野战军。

在此危机关头,粟裕又展现出了强大的“微操”能力,以最能扛的第十纵队挡住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第三纵队挡住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第七纵队挡住敌人的第七军和第48师。鲁南军区地方部队拖住整编第84师。

在整场战斗中,粟裕的部队猛攻孟良固,打的张灵甫多次面临绝境。

而其他阻击部队更是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原本是阻击部队,但在后面居然还向国民党的救援部队多次发起冲击,以至于国民党各军都以为自己遭到粟裕的埋伏(粟裕多次围点打援,歼灭敌军,敌人被吓怕了),吓得不敢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可谓对兵力的运用已经达到极致,最终在万军丛中,张灵甫的整编74师被灭。

数据三,则通过国民党自身评价来体现。评价这场战役除了战场的表现以外,更重要的是失败一方对于此战的评价。那么蒋介石是怎么说的呢?

在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怒骂张灵甫的无能。但他在私人的日记中却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时局严重,国势危殆,至今为甚...至于成败存亡,缓急迟速,则听任於天父之处置而已。”

毫无疑问,此战打疼了蒋介石,甚至几乎是打哭了他。

其实我们可以进行类比,当年傅作义以两万人稍微挫伤巅峰时期的聂荣臻,我们都能把傅作义称之为国民党方面最能打的名将之一,称我华北军区遭遇了前所未有之损失。

假设,傅作义挫败了我方五大军区中的一个主力,例如华北军区的三个兵团,我们又会作何感想?恐怕会痛心疾首,乃至于昏倒,傅作义更是一举成神了吧?

因此,相较于其他的战役,孟良崮战役虽然只歼灭3.2万人,但它在我党的军史中有着不可被低估的地位。

参考文献:《从抗战王牌到灰飞烟灭》、《骄者必败——蒋介石御林军整编74师覆灭记》、《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相关内容

何以中国 | 国家一级保护...
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的三才峰雨雾缭绕间,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奇...
2025-04-21 12:36:18
乌克兰出现兵变疑云,泽连斯...
俄乌冲突都打到这个地步了,还有人觉得泽连斯基不够极端强硬? 16日...
2025-04-17 14:10:27
卖非遗茶具年收千万,这个中...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茶叶出口额达14.19亿美元,出口量...
2025-04-17 09:10:16
《茶杯头》:奇幻冒险之旅,...
《茶杯头》游戏背景故事与开发历程 一、游戏名称 《茶杯头》是一款...
2025-04-17 07:18:28
原创 ...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
2025-03-24 22:11:29
赏山桃花正当时,“追花”线...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当前,颐和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京园博园、北...
2025-03-20 12:01:10

热门资讯

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 原标题: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解决德川家康?结果被他反扑 提及万历年间...
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 原标题: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嫁给唐睿宗,一女李隆基养母 窦孝谌有墓志...
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 原标题: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时,晋王朱棡所起的作用 前言:《...
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 原标题: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在哪?谈家桢:有人认为这是统战需要 19...
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 原标题: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
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 原标题: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名小卒,多年后成为匈奴克星 题记 中原和...
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 原标题: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的密码 《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
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 原标题: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张“不要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
美国的利益分配失衡,观念又无法... 原标题:美国的利益分配失衡,观念又无法统一,最终点燃了南北战争的战火 在美国尚...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 原标题: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