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文、仇鹿鸣:杜甫的少年时代
创始人
2024-11-19 23:14:06
0

原标题:王炳文、仇鹿鸣:杜甫的少年时代

对于诗圣杜甫,从来不缺少研究。但宋代以来,诸家对杜甫生命历程的划分多侧重后半段,关于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证,以至杜甫的实际生命史划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关注不多,而这恰恰是他思想和认知的形成发展期。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助理教授、青年学者王炳文的新著《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聚焦杜甫的前半生,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唐史研究,将杜甫置于8世纪的家族、社会、政治斗争以及地缘格局中,考证并还原出一幅杜甫当日所目睹、所身处的历史图景。本文选自王炳文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在新书分享会上的对谈。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书封

王炳文:这本书的名字是《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写的内容,说白了就是杜甫的前半生。杜甫是唐代的诗人,他活了59年。按照我们以往的划分,杜甫诗歌的特点,在安史之乱之前和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他的晚年,在数量上、关注的点上,还有一些思想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就像有一本书叫《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其实杜甫他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15年,很多事情可以放在一起来讲。事实上这些也是讲的最多的。

我们以前看到很多杜甫的研究、注解,包括传记,都是更多地关注755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时间,我们手上的材料也是那方面的比较多。这样就有个问题,杜甫活了59年,对我们来讲,我们把他的生命就变成只有15年了。前面44年是他思想认知的形成期、发展期。我们今天唐代研究的学者根据大量出土墓志推断唐朝男性的平均寿命大概是55-58岁。也就是说杜甫到40岁以后,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很完整的成年人、社会人。我们对他整个44年完全处在一个非常概念化的认知当中:他小时候是7岁写了诗,9岁写了字,后来崭露头角,科举考试又没考中,很快就去长安干谒寻访、托关系……这样的话,这个事情变得非常得空洞。

我就在想,让我们更多真正关注一下杜甫。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出生之前他的爷爷、他的爸爸到底对这个家有一些什么样的作用——事实上的,经济上的、政治上的、人脉上面的作用;到了杜甫出生当时,他家里成员结构、亲属状况,杜甫小时候是怎么样长大的?他提到的那些灵光乍现或者吉光片羽的场景,比如说七岁写诗,五六岁的时候看人家表演歌舞,到底是怎么样一种背景?是谁带着他去看?有什么因缘际会?到了他十几岁,为什么他又说他第一次在文坛崭露头角,是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包括后来在我们的研究中存在很大争议,也是目前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大概在什么时候?为什么没考中?后来他又跟着他爸爸去做家属,他爸爸在今天河北省的南部、山东省当官,他跟着他爸爸去当家属有好几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到底又在干什么?后来他爸爸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家里面临了怎样的一次事实上的动荡?到后来,等到他真正作为一个家长成长起来以后,在这个家又担负起怎么样的责任?又怎么样去了长安,包括这中间遇到了高适、遇到了李白,这些我们已经很熟悉的人物,具体又是怎么样的因缘际会;到长安杜甫为什么又晃荡十年,京漂(“长漂”),拿不到一个像样的结果;一直到最后,为什么安史之乱爆发前他有官做了,也有事情做了?所以这整个44年,对于一个作为历史人物的杜甫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就是希望从一个历史学的角度,把杜甫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诗歌,还有跟他相关的这些文章、墓志材料都作为一种史料来对待,尽可能以一种比较考实、实证的方法,让我们真正了解前44年的杜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主持人:王老师之前研究的是唐代的政治史和民族史,上一本写的也是关于安史之乱和河北胡化的问题,怎么会想到要写一写杜甫?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写作设想,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写作的缘起?

王炳文:其实在研究安史之乱,或者说研究整个8世纪中叶的唐朝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会不停地出现在你的研究视野中,就是杜甫。他会让你有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这个人这么频繁地来闪现,他的很多东西都在给我们隐喻,直接来讲一些东西,或者是在暗示一些东西,我们是绕不开他的。

我到厦门大学工作以后,给学校的本科生开了一个校选课,叫“杜甫诗歌与唐代历史”。所谓“校选课”就是给所有非历史专业的全校的学生(开的课程),而且选课的主体以理工科的同学为主,包括大文科,比如说政法经管。所以客观来讲,我的听众在当时全部是零专业基础。这样的话,我就需要面临一个抉择:这个课是设计成一个所谓的学生们讲的水课,我来打发时间,你们来刷一下学分;还是我真正给大家讲一点我所知道的东西。我们知道“千家注杜”嘛,从宋以后大师牛人多得不得了,所以我不可能以一种很高的姿态和格调来讲这个事情。我最后决定,我希望选择后者,就是我以一种实事求是、务实的态度,我知道多少,我就告诉我的学生多少。后来发现这个效果是蛮不错的。也就是说,我发现所有希望了解杜甫的人,他面临跟我一样的困惑。我举个例子,其实很多东西在我第一次把它摆到课堂上的时候,就会明显发现它不再被藏着掖着,问题就出现了。比如说我第一次给我班上的同学讲,杜甫为什么十八九岁以后他会有一次去苏州、杭州游历的经历?(我们传统上把它叫“游吴越”。)当时是好些年前了,我的课件里没有任何自己的成果,我用了以往我们常见的书里的结论。但是当我把那个结论搬上去的时候,我看到的眼光,是非常质疑,并且非常不信的。那个眼光让我一直很难忘。

我上完那次课我在想,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它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重新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是很多的。所以我就给我的学生说,我这个课是不设上限的。“上限”就是当今的唐史研究它的天花板能到什么地方,我向你们展示最新的成果;“下限”是确保每一个想听杜甫的人都可以带走一些东西,带走什么呢?至少我会让你不仅仅知道“两个黄鹂”,你15次课结课的时候,你会知道《秋兴八首》为什么是伟大的律诗,你会知道,什么是杜甫的排律,他最引以为豪的排律和古体诗,那都是长篇巨制。

我的学生们这些年下来基本上都没有让我失望,每年的校选课差不多一个班有80-100个人,基本上每学期结束,每个人都可以背得下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并且都可以从一个更为历史学的视角来真正审视一些问题。所以我经常在课上讲,我说这个课所有的结论都是开放性的,我只提供一个平台告诉你们以前的人讲了什么,然后这个问题现在存在什么讨论,我们可以做出哪一步解决的可能,剩下的由你们来选择。

后来大概是三年前,浦睿的于老师和我约稿。其实最初这个机缘,是希望做一个通识课的讲稿。当时我想了一下,我提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我说我想写一个真正杜甫的研究著作,尽量兼顾读者群和受众。我完全是抱着瞎撞的心态,我根本没想到浦睿最后很爽快地同意了。后来我还提了很多很过分的要求,比如大到题目的选择,出版方希望我们能更贴近一种口语化的(表达),但是最后也是我的坚持,用一种“历史图景”来展示;小到书的封面的用纸,还有内页的用纸,我都非常残忍地去干涉,编辑都接受了我的一些提议。所以讲到这本书是怎么样生产制造出来的,大概这个样子。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是给仇老师的。仇老师算是我们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当时也请您给这本书写了推荐语。想问问您当时读完这本书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仇鹿鸣:对多数人来讲,杜甫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甚至可以说,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杜甫的名字,当然他未必能背杜甫的诗歌,因为杜甫的诗歌多数并不那么朗朗上口。我想其实对于一般人的认知来讲,杜甫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而存在,实际上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区别是什么?就是说,杜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和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其实是有一定的落差的。

所谓我们了解的杜甫,无论是从语文课本中必背的诗篇,以及各种各样的电视剧、纪录片,乃至于传记所呈现出来的杜甫,这些过去所呈现出来的杜甫的形象,基本上是以他的作品为中心的。对一个文学家,这倒也很正常。对于一个文学家,我们首先谈到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他自己这个人,而是他的作品。所以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其实是一个以作品而存世的人物。

那么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这样的一个伟大的、有大量作品存世的人物,他的生平经历是不是就非常清晰呢?

相对来说,如果是宋以后的那些重要的作家,比如说苏东坡,他保存下来的材料远为丰富。另外苏东坡和他同时代互相有往来的人,存留下来的材料也很多。严格来讲,我们对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是有相对比较清晰的了解的。但是杜甫作为唐代的一个人物来说的话,他本人真正留下来的传记材料数量是比较有限的。我们能够依赖的、关于杜甫本人的传记,就是新旧唐书的《杜甫传》。如果用比较专业的讨论来讲,《旧唐书》的传记主要来自于唐代实录里面的材料。这涉及到一个问题,杜甫生前那个官是很小的。《旧唐书·杜甫传》并不是来自于实录,它实际上是五代人编撰《旧唐书》的时候,根据其他材料拼接而成的。如果从保存下来的杜甫本人的作品来讲的话,大家都知道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以杜甫的文集里面保存下来的文章(而不是诗),相对来说数量是比较少的,不像我们讲到像苏东坡这些人,他既有很好的诗篇,然后是他的词,他也有大量的文章保存下来。我们要理解一个人,文章相对来说会有更多的历史的信息。杜甫的诗篇保存下来的数量是很多,但他的文章数量比较少。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于杜甫的生平,很多时候是不太清楚的。

传统意义上对杜甫形象的讨论,当然在王老师这本书之前已经有很多的传记,而且可以说有很多成功的、或者是学术价值很高的传记:从文学史研究上来说,可能最有代表性的是原来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所写的《杜甫评传》三卷本,也代表了在90年代的时候,杜甫研究的最高水平的作品。

但是我个人觉得之前的研究大概还是稍有两个落差。一个落差是什么?之前多数是出自文学史研究者的作品,他对杜甫是抱着仰视的态度来谈论的。因为杜甫他有两个身份,实际上构成了后世人对他非常钦仰的标志。其中一个就是他本人诗歌艺术成就,尤其是他在律诗方面的成就。

那么第二个(落差)的话,刚刚王老师讲,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在诗歌题材和艺术成就上,实际上是有一个飞跃。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写了大量的、关心一般人民困苦的诗篇,那些都是代表杜甫个人最高成就的诗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讨论里把杜甫地位抬得很高,很大一个程度上来讲,会强调杜甫的诗篇有“人民性”——他关心一般人的疾苦。并不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会讲这样的话题,事实上,即使在古代,这也是判定一个伟大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要能够关心到一般人,而不是说他只关心他自己,不是说只关心自己的官位、自己的仕进,关心自己的同僚。杜甫确实在安史之乱后,他本人经历了动荡和流离之后,把很多的声音留给了一般的、在动乱当中的、苦难的人。所以这是杜甫在宋以后(得到)非常高评价的一个原因。甚至可以说,这是唐宋之际的一个不算重大,但是很微妙的一个变化,就是第一流的文学作品有时候要反映出一般人的疾苦。这实际上成为了宋以后的士大夫评价杜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再往前,如果我们讲六朝的诗歌,我们其实不会要求谢灵运,甚至是陶渊明这样的人,要求在他们的诗篇中关心一般人的困苦。

但从事实上来讲,到了宋以后,杜甫所谓“诗圣”的地位的形成,是因为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政治的批判(当然政治批判是站在忠于朝廷的立场上)、对于一般人的痛苦和灾难的描摹,这些都构成了宋以后杜甫成为“诗圣”的最基本的要素。

所以某种程度上,宋以后的人,一直到现在的研究者,他们对杜甫都是带着内外两种崇拜,这才是他“诗圣”地位能够建立的原因:一个是对内的角度,作为传统的诗人来说,是对于杜甫的诗歌技巧、用典的崇拜;外在的,对士大夫来说,是对于杜甫人格的一种崇拜。

从这样的角度看,过去的这些作品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们对于杜甫诗篇的详细的解读和编年,以及对于杜甫诗歌艺术的阐释。但相对来说,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在将杜甫神圣化的。就这样的面向、讨论范畴来讲,又倾向于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和以后的一个形象。

但王老师这个书,我个人看法,我觉得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优点,是它相对来说没有谈太多杜甫的个人,而是把杜甫的前半生,放在安史之乱以前的社会背景中来呈现。我觉得我还是比较认真地写了那个推荐语。

杜甫他本人被称为“诗史”。我原来也研究过杜甫生平的一两个片段,看过一些杜甫的诗文,但是说实话,杜甫的诗歌里面,能够非常精确地系年,或者是讨论历史背景的材料并不是非常多。这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什么?是它把杜甫放到了盛唐的时代的背景下。而盛唐时代背景下是什么?杜甫是一个希望能够做官,但又长期沉沦下僚的人物。

杜甫的一个理想叫“致君尧舜上”,“致君尧舜上”的一个途径就是你得要做官。如果你要做官的话,需要很多和同时代的达官贵人的干谒和交游,这个在当时那些诗人中,是很有普遍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传统的文学史的写作中是有所忽略的。比如说,你把杜甫看作一个圣人的话,你很难去理解他要写一首诗讨好一个达官贵人,希望他来引荐,获得做官的机会。这种诗被称为“干谒诗”,在唐代诗歌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但是“干谒诗”在文学史研究中不被重视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干谒诗一般来说艺术价值不高,所以在文学史上不大会被讨论;第二,如果我们认为这个诗人很伟大,会觉得他经常讨好那个,讨好这个,好像不太好,一般有时候还会为他辩护,就想他其实也是被迫的,不得不在当时黑暗的政治背景下这么做,或者按照传统的说法:天宝时代的政治已经日趋腐败了。

像这样的其实不只有杜甫,高适也是这样。一些怀有很大才华的诗人,常常不得志,没有进用的机会,因此他们不得不与这些达官贵人相迎逢,来获取做官的机会。这是传统的文学里经常会有的表达。我们一千多年后的人看这些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看他们当时竟然做官都做不到,会认为他很可怜,或者感到很可惜,觉得一定是政治腐败压制了这些人做官的机会。其实这样的内容,在杜甫的诗歌中数量也不算特别多。过去因为它相对艺术价值比较低,甚至有人觉得,尽管这些诗歌对杜诗的编年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仔细讨论,好像对杜甫的光辉形象是有所损害的。所以对杜甫的前半生的色彩,相对来说,是谈得不太够的。

王老师这本书它的一个好处,实际上是站在了历史研究的态度。我并不是说他讨论的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争议。事实上他刚才也讲到,因为杜甫前半生的材料相对来说比较有限,很多细节的讨论实际上是有出入的。如果是专业的研究者或者是读者,其实都可以提供进一步指正和讨论的意见,它本身的结果不一定是一个定论。但他用很多的细节性的材料,来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我们所认为的、大唐最好的时代,就是开元天宝盛世。一个试图跻身于政治高层,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年轻士人,辗转各地,经常和各种同辈的、前辈的有名的士人领袖,或者是权贵相交游,但最终在政治上并没有得到很好前途的、一个困顿的人的形象。

所以这本书,从历史学者的态度来讲,我觉得对杜甫是一个平视的角度。这个角度,至少在我个人看起来,更加接近杜甫本人的真实形象。同时,连带着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我们所讲到的开元天宝盛世当中,一般的中层或者是中下层士人,他在追求个人的仕进的前途当中,不得志、顿挫的这样的一个面向。

我们经常喜欢讲某个时代是盛世,但是不代表在一个所谓盛世的时代,个人就没有挫败,或者所有人都好像非常欣欣向荣,或者是意气风发。

其实在开元天宝时代,中下层的士人很多的。在当时唐代的官僚制度下,确实有很多人在积极地活动,或许他们也很有才华,但在政治上没有太高的前途。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可能杜甫的人生,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生。

所以我想,较之于之前很丰厚的文学史的研究,王老师的这本书,他从史学研究的立场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们对杜甫前半生的理解的空白。而且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个前半生的理解,又能够勾勒出一个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开元天宝所谓盛世下面的、暗流涌动的时代。

主持人:刚刚仇老师提到,这本书呈现了一个可能跟大家之前理解的形象会有一些差异的杜甫。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说到杜甫,第一反应可能是语文课本上清瘦的老者。我们这本书当时在做封面的时候,我就问王老师,对封面有什么要求吗?他说没有别的要求,只要你们不用那张老爷爷的图就可以了。

这本书里面更多是在说杜甫的前半生,或者说,更多的是一个青年的杜甫。但青年杜甫的形象对大家来说,可能还是会比较陌生的。这里也想请老师再跟大家聊一聊,你会怎么去形容年轻的杜甫,年轻的杜甫是什么样的?跟大众对他的印象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炳文:我顺着刚才仇老师的话讲。其实仇老师今天能来现场,我是非常感谢的。当时我们请仇老师来推荐,仇老师是很严谨的一位学者,他没有说ok没问题,他说炳文这个大概是什么类型的书?是那种通俗读物呢,还是真正在讲一些事情?所以我是先把全稿呈给仇老师看,然后他觉得,还可以。

杜甫年轻的时候,如果让我们来讲,他更像是一个什么样子?

其实以前在我们常见的一些作品里,杜甫很多的东西确实是遮蔽掉了。我有一个比方,我说杜甫之前其实是被我们做成了文学史里的圣路易。圣路易是谁?是法国年鉴学派研究的一位中世纪的法国国王,关于他的资料多得不得了。可是这些资料有个问题,研究他的历史学家勒高夫发现,来来去去都是对某一些事情的反复注解,因为他是一个宗教化的人物。杜甫的现状是很像这个情况的,所以我讲他是文学史里的圣路易。

我们对杜甫似乎是特别熟悉。但是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讲,我说通过以往的课堂实践和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我们大家对人家杜甫其实谈不上很熟,甚至完全不熟悉。包括我们今天的主题——杜甫的前半生,或者说他的少年、青年和青壮年时期,有很多问题,在以前我们把它变成一个一个的点,某一个点讲的特别多。比如说他游了吴越,游了齐赵,可是我经常有这样一个反问:那就是钱从哪里来?对吧?银行卡里的钱从哪里来?如果按我们以前的讲法,以前杜甫的年谱,发现杜甫在18-22岁之间,有这么四五年时间,啥事都没干。他人生有一段经历是游吴越,好,那就给塞进去。然后以往就认为,整整这四五年时间,他就在苏州、杭州浪荡,而且是非常高消费的浪荡。

我想,我们只要稍微担负点柴米油盐的家务琐事,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会知道,哪会有这样的事情。这跟盛不盛世没有任何关系。类似这样还有很多。所以我是觉得,这样的一本书,我希望做到的初衷,仍然是把很多问题,我所能想到的、我认为不满意的问题,我们摆出来。很多问题如果我们不做第一步的尝试的话,可能它永远是一个遮遮掩掩、藏着掖着的态度。比如说杜甫为什么第一次科举没考上?就像仇老师刚才讲,很多研究者其实觉得这个事情是不太好意思说的。为什么?杜甫在大家心里是很神圣的。而事实上,唐朝科举制它有一个事实,就是特别难考。它是一个带有公务员遴选考试性质的一个东西,所以它考察的必然是人的某一种能力和思维,而这种能力和思维,它必然是很多人天生欠缺的。而很不幸,大批的、我们熟知的文学家们,就是这样的,这个一点都不丢人。韩愈也是这样,好多人都是。高适最后也是通过他爸爸那一辈的关系——张九皋跟他爸爸关系是比较好的。去做了宋州刺史以后,高适都快50岁了,人家推荐他参加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制举,他才通过,这中间的人情因素大得很。

杜甫也是的,刚才我们提到他的干谒诗,我们能看到的,他有送给哥舒翰的诗。我一直有一个诛心之论,他可能还有很多他自己后来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的、送给别人的(诗)。而且这种干谒诗,初看起来确实是文学价值有限。关键是杜甫有时候也挺敷衍的。要是看多了你会发现,他把送给鲜于仲通的诗,这里边的话倒过来,后来又给他老朋友高适。他夸鲜于仲通“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后来高适做到西川节度使了,杜甫得仰仗高适这个老朋友了,他特别糊弄,把这句诗倒过来又塞给了高适。高适也不在意,他们私底下关系很好。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杜甫,其实我们是需要有勇气来迈出这一步的,而且我们需要把这些点连起来,这中间其实都是一层又一层的遮羞布。为什么科举没考上?以往的解释,大家肯定有一些人知道,说是因为他参加科举的那年,开元二十四年发生了科场案,举子们在闹事,闹事影响状态了,杜甫没考上。我说这个逻辑在哪?没有逻辑。为什么杜甫只能因为受了影响没考上?怎么不说楼上刚好前一天晚上吵架了?对吧?没睡好。

相关内容

警“茶”局卖什么茶?“一盔...
大象新闻记者 魏刘涛警“茶”局卖什么茶?我们送你一杯【一盔一带,安...
2025-04-23 23:09:20
战场越打越凶,谈判越谈越崩...
刚刚过去的复活节,俄乌互相指责对方没能遵守30小时的临时停火协议,...
2025-04-23 12:16:26
西安美院听障女大学生发文回...
近日,西安美院听障女大学生宸玥因长相太过完美引发争议,有网友称宸玥...
2025-04-23 12:15:25
明日出征!神舟二十号航天员...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今天(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
2025-04-23 12:11:06
“五一”假期将至 三亚推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三亚4月22日电 (张月和)三亚市人民政府副...
2025-04-22 22:36:30

热门资讯

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 原标题:丰臣秀吉与明朝大战前,为何不先解决德川家康?结果被他反扑 提及万历年间...
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 原标题:窦荣定曾孙窦孝谌有两女,嫡次女嫁给唐睿宗,一女李隆基养母 窦孝谌有墓志...
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 原标题:从《太祖皇帝钦录》入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时,晋王朱棡所起的作用 前言:《...
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 原标题:1958年毛主席问:搞遗传学难在哪?谈家桢:有人认为这是统战需要 19...
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 原标题:1949年后,国军有哪些部队撤到台湾,在台命运如何 大家都知道,自三大...
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 原标题:汉朝营救苏武时,顺带救回一个无名小卒,多年后成为匈奴克星 题记 中原和...
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 原标题:戴琳剑评《两班》︱解读朝鲜王朝的密码 《两班:朝鲜王朝的特权阶层》,...
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 原标题:秦始皇陵该不该发掘?专家为何主张“不要动”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
美国的利益分配失衡,观念又无法... 原标题:美国的利益分配失衡,观念又无法统一,最终点燃了南北战争的战火 在美国尚...
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 原标题:郑维山的最后一战:古老潜伏战术的极致应用,180师一雪前耻 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