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耀及博士同学和教学秘书 |
多瑙河畔 |
文/羊城晚报记者孙唯实习生张佳慧图/受访者提供
有这样一个国家,它位于欧洲东南部,扎根于巴尔干半岛的腹地。美丽的多瑙河宛如一条玉带蜿蜒贯穿其身;它是中国在欧洲的“铁杆朋友”,对中国人民敞开热情的怀抱,实行免签政策。它就是塞尔维亚共和国。
今年,是肖耀来到塞尔维亚的第六年,与塞尔维亚结缘的故事还要追溯到大三时期。一次学校组织的实习交换项目,让他来到了塞尔维亚,在塞尔维亚的国家博物馆做讲解员。短暂的实习经历让他对塞尔维亚这个国家产生了好感。在交换项目结束后,2020年肖耀顺利从湖南理工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并申请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学习文化政策管理专业。现在,他正在诺维萨德大学攻读视觉艺术专业博士。从本科到博士,横跨了三个领域不同专业,从试探了解到完全适应,肖耀与塞尔维亚已经结下深厚情缘。
塞尔维亚留学申请不复杂
因为塞尔维亚对中国免签,所以相对来说申请塞尔维亚的学校流程并不复杂。以研究生申请为例,在学校官网选定好专业后,按照要求提交所需的各种材料。只要通过学校审核,并通过入学测试,就可以顺利获得塞尔维亚的留学资格。
但在塞尔维亚学习,语言是一大难关。塞尔维亚语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两套字母的语言——西里尔字母和拉丁字母,这意味着从零学习塞尔维亚语是相当困难的。在本科交换期间,肖耀曾学习过一个月塞尔维亚语,他表示,“塞尔维亚语最难的就是单词的变形非常多,每一个字词有阴性、阳性之分。例如猫咪这个词,分小猫、公猫、母猫,这些单词都不同。所以在想表达一句话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时态语态,连说话对象的性别不同,表达也有所不同。”
在塞尔维亚申请研究生,大部分院校和专业没有要求语言成绩,这是因为塞尔维亚基本以本地语言授课为主,但也有小部分专业开设英语授课。但本科申请就要严苛许多,针对不同院校有不同语言成绩的要求。“我的一个朋友是学美术的,申请本科就需要先考塞尔维亚语等级,再参加集训,最后与教授沟通,很类似国内的艺考。要求比较多也比较难。”肖耀说。
塞尔维亚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本科生尤为显著。“我当时本科在塞尔维亚交换时,身边的同学也都感觉压力很大,每一门课不仅有考试,还要做课程演讲展示,有的课还要跟教授进行一对一的问答,像面试一样。”肖耀回忆道,“所以考完试并不是结束,只是结束的开始。结课的周期会很长,要求也会较国内高一些。”
尽管塞尔维亚本科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但进入研究生和博士阶段后,学习模式会发生一些变化。“我的研究生是一年制的,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基本与国内的学习模式差不多。”肖耀表示,“博士则会相对自由。博一的时候还会有专业课,在进入博二时就会选择自己的导师,跟导师确定好自己研究课题后。基本以独立研究课题的形式为主,课也相对减少许多。”
方便且宜居的慢节奏生活
塞尔维亚是一个物价低廉、生活节奏较慢的国家,相当于中国二线城市的消费水平。但随着近年部分俄罗斯人的迁入,物价也略有上调。“我刚来到塞尔维亚的时候,约2700元就可以在市中心租一个约60平方米的双层公寓。加上房租每个月大概只需要6000元生活费。但现在也上涨了许多。就需要节约一些,自己赚一点生活费。”肖耀介绍。
在课余时间,肖耀很喜欢和朋友去逛街、旅游。因为在塞尔维亚四季分明,气候也非常舒适。“塞尔维亚四季都是清爽的。夏天平均温度大概是35℃。”肖耀笑道,“但只要你能找到荫凉的地方,就不会觉得很热,也不会一出门就满头大汗。”
提起塞尔维亚的食物,拥有一颗“中国胃”的肖耀有些面露难色。塞尔维亚当地的食物以肉食为主,五味中尤好咸味,所以最传统的食物就是熏制的各类家畜家禽的肉制品。塞尔维亚也盛产高品质的牛奶,奶酪,黄油以及口感纯正的蜂蜜。主食则以面包为主,少食米饭。“因为其他的熏肉我有些吃不惯,所以日常吃最多的就是塞尔维亚汉堡,我们叫它塞堡。塞尔维亚人也爱吃烤肉,他们会用一张有两只手那样大的、类似新疆烤馕的面饼,将烤肉裹起来吃。”肖耀说。
塞尔维亚人比较喜欢慢节奏的生活。肖耀分享了一个他朋友的故事。“去年汉语桥的全球总冠军就是我的一个朋友,她是塞尔维亚人,中文非常好。当时她获得总冠军后收到一笔奖学金,并有机会申请去中国的顶尖大学,但她最后选择留在塞尔维亚,并用奖金开了一家文身店。”肖耀笑着向记者解释,“因为她曾在中国的公司工作过,觉得中国公司节奏比较快,所以她选择了更令她舒适的当地生活。”
战争磨难让塞尔维亚人更能感觉到和平的可贵
塞尔维亚的慢节奏生活可能是由于历史沉淀而成的,但这也促使着塞尔维亚人更加积极热情地对待生活。肖耀分享道:“塞尔维亚曾经历过战争的磨难,这使得他们深刻领悟到和平的珍贵,对待外国人也很友善。我在塞尔维亚从未遭遇歧视或冷落,反而处处感受到人们的善意与温暖。”他进一步解释道:“由于过去塞尔维亚经济相对落后,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谋求发展,这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种悠闲的慢节奏氛围。但随着塞尔维亚经济的不断崛起,就业机会日益增多,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在塞尔维亚生活不仅人们热情好客,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在日益完善。肖耀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国建设的高铁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我现在居住在贝尔格莱德,学校却在诺维萨德,而高铁的开通让我只需30分钟便能轻松抵达学校。此外,公交系统也极为便捷,公交站点的显示屏能实时告知目标公交还有几站到达。”除了这些,塞尔维亚的娱乐场所和设施也在显著增多,奶茶店、咖啡馆等休闲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切都反映出塞尔维亚经济水平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塞尔维亚政府正积极鼓励创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机会,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
塞尔维亚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注重保护其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让古老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贝尔格莱德,作为塞尔维亚的首都,不仅发展较周围城市繁荣,更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交汇点。因为贝尔格莱德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贝尔格莱德还保留了许多之前打仗留下的城堡,和许多红色景点。肖耀在课余时间还兼职导游,这让他几乎走遍了塞尔维亚的大小景点。“我去过最有意思的一个景点是弹孔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二战胜利而雕刻的。它的设计非常有趣,中间像是一颗子弹穿过去,仔细看碑上密密麻麻刻着许多人脸。它竖立在那里,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重要。”肖耀向我们介绍。
中国和塞尔维亚一直保持着“铁杆”友谊。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会定期举办许多活动,邀请留学生参加。肖耀回忆:“有一次带我们参观大使馆让我印象深刻。里面有一块木质的浮雕,那是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遗迹。这根木雕里蕴含着那段尘封的历史,也代表着中塞之间始终密切互助、友谊长存,至今仍然被双方重视和铭记。”
肖耀还分享道,有一次为了完成课程作业,他和朋友去公园随机抓拍路人照片。令他惊喜的是,十几个塞尔维亚人中竟有四个会说中文,而且不是只会简单的“你好”“再见”,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中文交流。肖耀说:“这让我特别惊喜,没有想到中文在塞尔维亚的普及程度可以达到这么高。让我在异国他乡感到非常喜悦和自豪。”
塞尔维亚留学小知识
塞尔维亚于2003年加入了博洛尼亚进程,整体教育与欧洲接轨。塞尔维亚的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博洛尼亚体系以后,塞尔维亚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保持不变,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采用“8+4”模式,即小学8年,实行八年制义务教育,中学4年。高等院校实行学制(I级+II级学位)为“4+1”模式(本科为4年,硕士为1年)和“3+2”模式(本科为3年,硕士为2年),前者占多数。高等学校招生条件:根据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和入学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60%)进行择优录取。塞尔维亚高等教育机构近年来扩大招生,在校大学生约26万,每年招收近10万新生,其中本科生约占58%,研究生约占11%,其他类型约占31%。
(来自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教育处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