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从战前各国所处形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长平之战是否可以避免或者推迟。
既然东方六国各安天命,赵国勉强算有点想法,长平之战便已是箭在弦上。本文,我们从决定战争的几个关键因素:战备、指挥官、战术、外交等层面展开分析。
赵国究竟有没有哪怕一丝胜算?一些历史人物有没有机会翻案?围绕这些疑问,我们逐一探讨。
一、战前双方对战争的定位不同,导致了双方战备的级别不同。
战前赵国召开了全国最高等级的军事机密会议,赵王不惜和自己叔叔赵豹闹掰,也要接收上党(其实是战略形势决定,上文已做分析)。
以赵国当时的认知,和战国中晚期的主流思想意识,打不赢秦国,大不了丢了上党,再适当割几块地方给秦国,又能换个十年八年的平安。万一蒙赢了,和阏与之战一样靠骑兵奔袭击溃秦军,自己更可以暂时唬住秦国,再过些年太平日子。
因此,公元前262年赵国接受上党之时,除了清点户口税收等常规操作外,仅仅对该地区的防御等级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没有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
即便如此,鉴于秦军恐怖的战斗力,赵国派驻的守军即使不是倾国之兵,起码也要动用几成的全国劳动力,毕竟那个年代“屯田制”(注1)还没有发明,反正秦国早晚会来,我就在这干吃粮食,死等你了。
综合国力本身就差了一截,还派驻大军防守,严重影响了国内的生产建设,这已为赵国失败埋下了隐患。
反观秦国,昭襄王在公元前266年,罢免了秦相魏冉,由范雎代相,魏冉“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一年之后,昭襄王生母,后世所称宣太后芈八子去世。
随着强势的舅舅、母亲故去,这个即位于公元前306年,隐忍了40年的君主,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权独揽。秦国上下迅速统一了国策,团结了各级官员,士气进一步高涨。阏与之战前秦国的暂时短路得到了完整修复。
部分史料认为,长平之战从赵国公元前262年接受上党便立刻开战,持续三年之久,赵国粮草接济不上,才有了后来赵括的军事冒险招致的惨败。
我们综合几部史书来看看长平之战的时间脉络:《资治通鉴·周纪五》记载“五十三年己亥(周赧王纪年,即公元前262年),武安君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太守冯亭降赵。王乃使平原君往受地”。
由于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历年发生过的重要事件都会被记录下来,奇怪的是接下来的记载直接到了周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即公元前260年“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
这说明什么呢?公元261年是一片空白。这只能解释为,这一年没有任何大事发生。如果秦赵两国在上党有过哪怕小规模的军事摩擦,严谨的砸缸少年也一定会认真做记录。
资治通鉴中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
因此,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长平之战爆发应该是在赵国接收上党两年之后,而为什么后世很多研究者认为长平之战历时三年之久呢?这主要是受另一部史书的影响。
我们来看看《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四年(赵孝成王)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由于史记对长平之战的过程没有描述,而是直接出具了结果“七年(赵孝成王),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坑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如果我们不细看原文,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更是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带着情绪,我们会认为,赵国火中取栗拿了上党并让廉颇驻军,秦国恼羞成怒,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好几年,最终以赵括的四十万军队被坑杀而结束。
史记中关于长平之战的记载
这就是两种不同体例的史书带给我们的疑惑。作为编年体史书的资治通鉴,对于看某个事件会非常省事,它会告诉你何年何月这件事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但编年体的史书,想看某个人的经历,就得拼魔方。
同理,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史记,我们可以清晰地捋顺每个人物、一个家族的脉络,反之,同一历史事件,我们想要在纪传体史书里搞的清楚全面,就得在不同的人物传记里进行拼凑。
这既是读历史带给我们的痛苦,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而这也正是读历史带给我们的乐趣,它应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东鳞西爪”。研究历史,通过碎片化的记忆,逐渐拼凑出历史的真像,过程既是艰辛的,又是充满乐趣的。
综合了两部史书,我们可以确认赵国是公元前262年接收上党并驻军,此后的261年双方相安无事,直至260年王龁攻取上党,大战才正式爆发。
考虑到赵国接收上党的时间不可能是262年的腊月,秦国正式发兵攻打上党是在260年四月,这跨度三年的时间里,秦国干嘛去了?
秦国人在全国总动员:囤积粮草、征集兵士、疏通水路和陆路的运输、集结部队、制订详细的作战方案。
秦国人明白,这场战役,是国运之战,必倾全国之力。
三年的时间跨度,双方进行了各自不同等级的应对和准备。相比较而言,秦人的目标更明确,理念更先进,决心也更大。秦人的作战规划,应该是进可攻、退可守,还有后续的计划。
秦人严谨的作风,超前的理念,让我想到了近代那个可怕的对手,日本。甲午海战前,日本人也是战战兢兢,带着对汉文化的崇拜和对大清的恨铁不成钢,制度落后但体量庞大的清国,日本人坚决不敢轻视这个对手。
日本的规划是,如果赢了,如何登陆并经营中国领土;如果僵持,如何在战事焦灼之时找到突破口;如果败了,如何快速撤回本土,抵御大清部队的登陆战,都一一写入了战争规划。
我当年初次接触这段史料,不禁哑然失笑。您太高看大清了,他压根的最高愿望和赵国如出一辙,就是如果万一打赢了,起码日本十年之内不开战,自己又可以苟延残喘十几年,足矣。
当年孙先生说过,甲午一战,大清非输在船不坚炮不利。赵国的骑兵何等的威武,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日本人从两千年前秦人那里偷学来的东西:态度。
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通过战备这个关键因素,分析了其对战争结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左右战争的因素——人。
二、无奈的王龁遇上了老司机廉颇,兵精粮足的白起对阵无米之炊的赵括。
经过近三年的战备,秦国发动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260年四月,秦将王龁率领秦军主力开始进攻上党。
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秦人的战术已经趋于成熟,虽然是毕其功于一役,但也没必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王龁的主力部队从河东郡出发,经端氏邑——空仓岭——光狼城进抵长平。
另外一支偏师作为疑兵,经之前韩国人手里拿下的野王北上,由天门——高都——光狼城开赴长平战场。
前平之战前期示意图,来源于地缘看世界
王龁的战术安排,路线选择都是运动战中的典范,偏师作为疑兵吸引对方主力,自己的主力部队再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的侧翼,对手只能消极防御,还需要设置重兵。
好比足球比赛,攻方在中前场如果设置了三名球员,守方起码要有五到六名球员防守才保险。王龁把自己的主力一分为二,廉颇就得分兵应对。
作为守方的廉颇,战事初期并没有一味死守。毕竟是高手过招,廉颇也懂得以攻为守,想趁秦军长途奔袭,立足未稳之际一举冲垮秦军。素以勇武著称的他,恐怕更多的是按耐不住对秦人“虎狼之师”的试探。
让廉颇意想不到的是秦军必胜的决心和恐怖的战斗力。“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注2)。”在初期的战事中,赵军遭遇了秦军的侦察兵,本方的一名叫茄的裨将居然被临阵斩杀了。
关于这位叫茄的裨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应该属于赵军的中级军官,裨字的解释,有小、偏的意思。毕竟如果是高级统帅,亲临一线与秦国的侦察兵遭遇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另一种说法,是这位裨将是赵军的副总指挥,裨将一词出自《尉缭子·兵教上》,本义就是副将的意思。长平之战后期,白起担任主帅,王龁的职务就自动降为裨将。以此类推,秦军侦察兵斩杀了赵军二把手也不无可能。
不论这位“茄”兄是不是真的很“菜”,秦军非攻坚的兵种阵斩赵军的中级军官乃至统帅级别的将领,都足以让廉颇迅速改变策略。
从战争的后续来看,廉颇应该是患上了“恐秦症”。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梳理一下廉颇在长平之战前后的表现。
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史籍中见到有关廉颇攻城拔寨的记载。如长平之战前的廉颇,于公元前284和279年连续攻打齐国,并攻占齐昔阳(注3);公元前276年和275年,分别攻占魏国的几、房子、安阳(都是地名)。
在长平之战结束,赵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憋了一肚子火的廉颇还有过斩杀燕国主帅栗腹,俘虏另一主帅卿秦,围了燕国国都的辉煌战绩。
上述记载说明两个问题。廉颇善于进攻,所以史书结合廉颇的战绩,对其评价为“以勇气闻於诸侯”、“诸侯畏其勇”,看来防守并非廉颇专长。
另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廉颇和秦国打仗,赢的时候不多。换句话说,和秦国对攻,廉颇还是有点含糊。
之所以把廉颇的定义为“恐秦症”,是因为廉颇的现象有点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足。对,老球迷都知道的“恐韩症”。作为曾经亚洲也算过二流+的国足,那会只要不碰韩国,其他的强队像沙特伊朗,国足保不齐还能赢人家几回。
但是千万别碰韩国,尤其是在“打平即可出线”的前提下,国足一般还没上场,腿肚子就开始转筋了,每次不多不少,准输三个。
当然,如今的国足已经没有资格“恐韩”了,因为他们现在“恐泰”、“恐越”也样样在行儿。扯得有点远了,毕竟长平之战是一场充满血腥的战役,想必读者一定高度紧张,请出国足让大家轻松一下。
下面我们回到正文,被迫及时改变策略的廉颇,算不算成功?在战事初期不利,认识到秦军恐怖战斗力的情况下,赵军且战且退。一方面是尽可能依托防御工事消耗秦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在后方迅速构筑新的防线。
赵军这一退,就退到了空仓岭防线,并以高平关为据点,止住了颓势。但王龁没有给廉颇喘息的机会,养精蓄锐近三年的秦军开始强攻,并取得了“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注4)”的成绩,突破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
秦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固然与自身的战斗力不无关系。但也与廉颇没有把所有的希望寄予于空仓岭有关。我们上文提到了,秦军主力分为两支,王龁的主力自西向东攻空仓岭,另一支部队则由南向北攻取赵军另一防守据点界碑岭。
而这两个据点并不是城高池深或者据险而守的关隘,不具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条件,这就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存在一个据点失守,另一据点被包围并被切断后路的可能。
赵军第一道防线示意图,图中红线,底图来源于地缘看世界,本人后期制作
所以聪明的廉颇做了最正确的选择,依托有利地型,能耗多久耗多久。一旦觉得任何一处快守不住了,便从容撤退到第二条防线。
说是从容,一是廉颇随时做好了撤退的准备。二是在战事初期,赵军已经开始构筑第二、第三道防线了。
作为攻方,王龁本希望赵军经此一败,会迅速放弃上党地区,完成自己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
但突破第一道防线的王龁遇到了廉颇的第二波阻击。廉颇依托丹水以东的山岭,以及长平、泫氏、米山三个战略据点,再依托丹水,大、小东仓河谷纵深部署了第二条防线。
赵军第二道防线示意图,图中黄线,底图来源地缘看世界,本人后期制作
依靠提前构筑好的第二道防线,赵军在此与秦军又开始了对峙。不同于第一道防线扼守两个关隘。战国时期的丹水非长江黄河那样的天险,防线冗长,水流情况复杂决定了秦军可以选择多个点位渡河,突破赵军的防线。
鉴于丹水防线的特点,王龁取得了局部的胜利,特别是从赵军手中夺取了大东仓河谷的控制权,随时准备突破赵军的第二道防线。
考虑到两场战役,秦军作为攻方,赵军据险而守,秦军的损失相对来讲要更大。这也正是廉颇希望看到的。所以不断的胜利并没有带给王龁太多的兴奋。
就在他下基层看望一线士兵,并顺便考察地形的时候,王龁猛然发现:眼前不止是自西北流向东南的丹水,就算他侥幸突破了丹水,东北方向赫然出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赵军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
他不得不向廉颇献上了自己的膝盖。服了,王龁真服了,这里才是赵军真正的、牢不可破的、也是绝不可能再退的防线。赵军的第三道防线,北起丹朱岭,南到马鞍壑,构筑在巨大的山体之上,说是百里,岂止百里。
赵军第三道防线示意图,图中黑线,底图来源地缘看世界
二战时期,有记者问罗斯福第四次连任总统的感受,老罗掏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品尝,记者欣然同意。接着,老罗掏出第二块,记者估计还是不太饱,又吃了下去。然后,总统拿出了第三块,记者不好驳总统面子,还是强行咽了下去。
当罗斯福掏出第四块三明治的时候,记者笑着说道,总统大人,您不用回答我的问题了,我理解您第四次连任总统的心情了。秦军的战斗力再强,当王龁看到廉颇送上的第三块三明治的时候,心情不止是心服口服,而是绝望与无奈。
反观廉颇,更像是一位“老司机”。驾龄长的朋友一定有感受,开车时间越长,胆子越小。随着自身遇到的情况越多,见过的事故越多,开车会愈加的谨慎。我们说开快了不叫本事,您把油门踹到车厢外面,车也飞不起来。
真正的老司机,会让自己“慢下来”,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廉颇影视形象
这才是廉颇的老道与高明之处:初期战事不力,面对恐怖的秦军,这个以勇武号称的老将,擅长攻城拔寨的优秀统帅,能够隐藏自己的“勇”,而表现出自己的“拙”。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略收缩,逐步损伤秦军的主力,消磨其士气,最终再依托最坚固有利的地形,跟你耗到底。
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的羊头山,当年廉颇修筑的百里石长城就修筑在这一山体之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战斗力强悍但补给线更长的秦军,按这个态势发展下去,究竟鹿死谁手,就难说了。能力优秀但相对年轻的王龁,遇到的是老司机廉颇。
长平之战前期,廉颇的策略,赵军的安排,堪称完美,也是唯一选择。如果这场战役按常规军事战争的态势发展下去,历史就要改写了。
当然,撰写历史的不光是双方这些优秀的将领,还有猪一样的队友。
接下来要聊的,就是长平之战后期的两位主角了,白起和赵括。作为最终胜利者的白起,胜者王侯败者贼,自不必过多描述。我们重点讨论赵括出场的背景、所做的战略抉择,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实际军事水准。
面对廉颇给出的第三块三明治,王龁打了个饱嗝,漾了一口酸水儿。正面战场进展不利,秦国人开始动起了别的心思:谍战工作正式开启。
秦人派出大量间谍潜入赵国境内,一边啃着驴火一边大肆宣传,廉颇败了好几仗了,秦人已经做好准备收拾他了,而且秦国人说了:幸亏赵王没使用赵括,他老子赵奢可曾经打败过秦军。
经此一忽悠,赵王终于下定决心用赵括取代廉颇。同时,秦国名将白起增援一线,王龁自动降为副将,熟悉一线情况的他留下来给白起当参谋。这应该是秦国整体战争规划的一部分,先用自己的四星级(王龁)PK赵国的五星级(廉颇)。
而此时,战争形式变成了秦国的五星+四星(白起+王龁)VS赵国的四星(赵括)。
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让赵王最终决定用赵括取代廉颇,是自己昏庸加秦国人的舆论声势造的好。我个人认为,秦人的谍战工作只是压垮赵国的最后一颗稻草。
最致命的原因,还是赵国没粮食吃了。不错,从公元前262年接收上党并派驻大军,赵国国内的生产建设便受到了严重影响。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占用,国内的粮食产量、库存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自公元前260年大战爆发,赵国为了抵御秦军的轮番进攻,一定不断增派部队开赴前线。赵国主管财政和农业的大臣一定和赵孝成王算了笔账,再这么打下去,恐怕大王您都得跟着勒紧裤腰带了。
日子越来越难过,廉颇连续败了两阵,丢失了无数阵地,也让赵王产生了怀疑。古代通信比不了当代,仅靠书信往来,从时间差,到缺乏肢体语言的配合,恐怕廉颇的心思赵王没有完全读懂。
站在上帝视角,两人要是能经常进行视频通话,想必赵王会坚定支持廉颇的信心吧。
廉颇还行吗?赵军最后的防线能否挺住,能挺多久?
带着这些疑问,赵国做了最后的努力:向齐国借粮。不幸的是,赵国的外交工作一塌糊涂,不知是没有开出有诱惑力的条件,还是之前五国伐齐两国结的梁子太深,总之,向邻国购粮的工作没有完成。
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赵国力求速战速决这一先决条件,才是赵括最终取代廉颇的根本原因。
最终,我们得出结论,赵括是带着赵孝成王的口谕去的一线:限定X月之前结束战斗,至于是死守到那个时间期限秦国扛不住先撤,还是主动出击,你随机应变吧。
赵括到了前线,清点了目前囤积的粮食,算了大概可以维持的天数。既然不会马上饿死,便打算观望一下再做细致打算。
但形势已是迫在眉睫,后方是赵王的猜忌,毕竟廉颇就是因为固守被撤换,自己又带着任务期限。更重要的是,秦人的战术更胜一筹。
秦军充分利用兵法“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的理念,通过赵括走马上任后的几次试探性进攻,秦人假装落败,把廉颇卸任之前双方的军事分割线,由丹水以东的长平——泫氏一线主动收缩到丹水以西,并采取守势。
赵军主力主动出击,渡过丹水不断冲击秦军布置的防线。面对急于求成的赵军,秦军并不惊慌,因为他们正在撒网:由于主力尽出,赵军最为坚固的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出现了空虚。
说百里石长城牢不可破,也要分怎么看。冷兵器时代,想攻破城池,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城门。不错,哪怕您的城墙是钢筋混凝土浇筑,也要留有供军队出入的城门,这里便成为攻方重点的突破口。
廉颇修筑的这道防线之所以坚固,是因为他的入口很少,只有两个,即长平关和故关。各位读者不必为这些复杂拗口的地名所疑惑,古代取名自有他的依据,我们只需要知道,这道百里石长城,只有两个入口。
白起当得起“战神”的称号,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他派出两支奇兵突袭了赵军防线的这两个关键点,算是“拿下”了赵军的第三道防线。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秦军既然是奇兵,必然不是主力,如果赵括及时回防,秦军是守不住的。
但白起的计划几乎是无懈可击的。赵括率领主力部队强攻秦军在丹水以西的防线,后勤部队和粮草辎重就位于其身后的小东仓河谷,这样的安排从距离到路线按常规操作没有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安排,赵括的主力带的是口粮,而留守运输粮草的部队必然在数量和战斗力上都不占优势。赵军实际形成了主力有兵无粮,后勤有粮无兵的危险境地。
白起看准时机,派出第三支奇兵迅速突袭小东仓河谷,获取了赵军仅有的粮草,还缴获了赵军的后勤部队。与此同时,白起的主力不等赵括做出反应,迅速占领了小东仓河谷。
如此一来,秦军不但隔绝了赵军主力与后勤部队的联系,也完全堵住了赵括撤军夺回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的归路。
这还不是最绝的,赵军投入战场的主力,应该是可以动员的全部兵力了,坐镇邯郸的赵孝成王不可能坐视不管。
但别忘了,秦人为这场决战准备了三年,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了彻底堵住赵国本土的救援,秦昭襄王亲自到了河内(注5)督战,并且破天荒地用了“赐爵”的方式,将河内之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了前线。
这支预备队沿蒲水抵达马鞍壑,与驻守于这里的秦军汇合,彻底堵住了赵国从北向和东向的援军。
此时的赵括,是真的陷入绝望了:主力被包围,身上口粮只够维持数日,最后一道防线丢失。赵括不得已,亲自率众突围,不幸中箭而亡,余下投降的赵军被白起坑杀。
赵括影视形象图
赵括究竟该不该为失败负全责?他的真实水平如何?抛开这场战役,我们从史籍的记载中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长平之战前的五国伐齐战役,赵军将领赵奢带着儿子赵括亲临一线。在齐国麦丘遇到阻击。小伙子给老爸提议,用投石机定期往城中投少量粮食,便可不攻自破。
赵奢认为齐军已经断粮,怎么还要给他们送粮食呢?事实证明了赵括的高明:麦丘城中的齐国军民,每天都定点等着赵军投送粮食,结果造成了哄抢,军民失和,麦丘不攻自破。
历史上属于赵括的亮点不多,但通过这些零星的记载,我们不难推断出,赵括是上过前线的,而且善于奇谋。但历史留给赵括的时间和资源太有限了。
面对后方领导不断施压,囤积的粮草快要维持不下去,赵括必须采取冒险行动,主动寻求与秦军主力决战。主力被包围,赵括亲自上阵突围,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最终中箭而亡,赵括的军事指挥能力,身先士卒的作风,当得起优秀统帅的称号。
综合来看,长平之战的锅既没有煲出油性十足的五常大米饭,也没有蒸出雪白的富强粉馒头,是因为赵括本就是无米无面的巧妇。这锅不能由赵括一个人来背。
白起在坑杀了赵军主力之后,留下了一少部分娃娃兵回去送信,其实就是变向的恐吓。得到消息的廉颇,在痛惜之余,一定发出了一丝不平的感叹:非要主动出击啊,这下凉凉了吧!
作为一名军人,廉颇只需要单纯去考虑军事问题,但所有的战争,都有政治作为背景,就好比被后世争论了几千年,三国时期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一样。
魏延只需要考虑谋略本身能否成功,而诸葛亮必须考虑失败的风险,以及成功之后的后续规划,所以才有了“亮以此计悬,故制而不许”。
国内已无兵可用,国家危在旦夕。造成这样的局面,赵孝成王很后悔,也更无奈。
那么接下来我们从赵国的角度出发,看看赵孝成王有没有机会。
三、长平之战,赵国究竟有没有哪怕一丝胜算?
第一是赵国能不能借到粮食。离赵国最近的韩魏,秦国已经放出话来,胆敢支援赵国,回头就收拾你们,被秦国打残吓怕的韩魏,能保持中立就不错了。
楚国即使还有残存的实力,但鉴于地缘中心距离较远,也不是赵国首选。齐国地缘与秦国并不接壤,与赵国往来交通便利,所以赵国才会首选齐国借粮。
那赵国如何才能借到粮食呢?笔者认为,首先是价码一定要开到位。不错,齐国作为靠海的大国,广开鱼盐之利,经济大国,恐怕外汇储备应该是充足的。
但谁和钱有仇呢?如果赵国一开始就把价码开到位,用黄金和白玉等当时的硬通货换点粮食应个急还是有可能的,真到节骨眼上,把和氏璧掏出来也没什么舍不得。
如果经济手段入不了齐国的眼也不用着急,赵国还有别的筹码,那就是土地。战国后期,赵国没少占齐国便宜,尤其是五国伐齐期间,各国都趁机瓜分齐国土地。
即使齐国的国策是始终保持中立,如果赵国肯于忍痛割爱,把占领的齐国领土主动归还,甚至额外拿出些土地赠送,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可以扩张领土,增强实力,这与齐国保持中立并不冲突。
第二是赵国还可以从哪里借到粮食。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打酱油的燕国。两千年前的燕国,用苦寒之地来形容并不为过。但自始封君召公奭立国,燕国在这片土地上经营了近八百年。养活百万人口和数十万大军是没有问题的。
战国后期,燕国数次趁人之危在赵国背后捅刀子,目的无非是获得更多的土地。如果赵国此时选择向燕国求援,拿出几个富庶的城邑作为条件,燕国支援点粮食何乐而不为?
我们综合上两点来看,赵国应该把眼光放远些,救急不救穷,自己眼下是需要填饱肚子,缓过劲来领土还可以夺回来。
赵国没有学会用空间换时间。
第三是赵国能否申请到援军。
后世学者把赵国借不到粮诟病为齐国的报复行为。把请不到援军归结为各国惧怕秦国,又期望秦赵两国火拼两败俱伤。但纵观战国中后期,各国之间相互侵夺,今天翻脸但明天又好得穿一条裤子的情况比比皆是。
长平之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赵国曾经想求和,但他忽略了秦国的决心和忘记了自身已经失去了求和的条件。赵国的这一骚操作让正在观望和犹豫的各国彻底打消了支援赵国的想法。毕竟你两家都讲和了我再支援赵国,不是往秦国枪口上撞吗?
长平之战爆发前的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去世,秦国“因丧伐赵”,想趁人之危。赵国不得已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要赵国的一个公子作为人质为条件,赵国主事的太后舍不得,被大臣触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满足了齐国的条件搬来了救兵。
长平之战三年后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再次进攻赵国,并包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虽然魏国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赵国当时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平原君赵胜亲自牵头,毛遂灵感爆发,这份坚持与决心最终从魏国和楚国请来了救兵。
既然长平之战前、后都能搬来救兵,赵国如果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向各国表明自己和秦国血战到底的决心,并晓之以厉害,怎么就请不到救兵呢?
第四是赵国在军事层面有没有胜利的可能。
长平一役,廉颇的策略得当,赵国的国力却难以支撑。赵括能力不俗,却难为无米之炊。但面对毕其功于一役的紧迫形势,赵国应该学学秦国,不要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战事后期,白起充分运用兵法中“能而示之以不能,用而示之以不用”的理念,假装撑不住了,引诱赵军进入包围圈。但游戏规则对双方都是平等的,所谓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赵国应该反过来使用孙子兵法,即“不能而示之能”。
赵括走马上任之际,除了自己的主力可以尝试挑战秦军,形成对峙之外,应该充分发挥本国骑兵优势,由一支偏师奇袭咸阳。
这一提法看似异想天开,但却真真儿是赵国军事院校的必修课。没错,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独辟蹊径,既然函谷关是东方六国绕不过去的坎儿,那何不换条路线试试。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借送臣子楼缓入秦为官的机会,乔装改扮混在队伍里,一起来到秦国,沿途考察秦国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并试图寻找秦国新的突破口。此后,他还数度派人潜入秦国境内考察。
最终,他规划出了全新的攻秦路线:自九原郡、云中郡出发南下,经过今鄂尔多斯一带攻入秦国上郡,即今陕北一带,再攻下关中东部的河西郡,最后沿渭水西进,抵达咸阳。
赵武灵王规划的灭秦路线,感谢地图帝提供的资源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括走马上任的同时,这支奇(骑)兵按照赵武灵王规划的路线实施的可行性。
首先,这条路线不合适大军行走,也不合适后续粮草辎重的运输。当时的陕北高原,地形复杂,至今如此。
但这正是赵国发挥特长的路线。这支奇兵不需要太多后勤的支持,数万足矣。他们只需要随身携带口粮,发挥骑兵速度优势。当秦军主力都焦灼在长平战场的时候,如果赵军有一支来路不明、人数不清的部队出现在咸阳城下,将会对秦国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
二战时期,希特勒对拒不妥协的英国开展了“海狮计划”,对英国本土尤其是首都伦敦进行轮番空袭。就在英国皇家空军损失惨重,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英勇的英国军民借鉴孙子兵法“不能而示之能”的理念,主动派遣皇家空军反击德国。
这让当时风头正盛的希特勒吃到了当头一棒。这是二战开战以来,德国本土,而且是首都柏林首次遭遇攻击。
恼羞成怒的希特勒被英国这一反客为主的举动打乱了部署。经过反复权衡,德军最终停止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改为转向入侵苏联,并最终陷入了两线作战。
同理,赵国的行动,一样会带给秦军疑惑。秦军的补给和归路会不会被切断,白起会不会撤兵,观望的其他各国会不会立即一边倒支持赵国乃至趁火打劫。这一切变数都会打破长平主战场的平衡。
万一失败了呢?比如这支奇兵中途被阻,或者困在咸阳城下失去补给被歼灭。别忘了赵国这支奇兵只是偏师,与其留在长平战场耗着吃粮食最终被白起包圆儿,不如甩开这个包袱赌一把,即使被团灭,赵国主力尚存。
也就是说,这个策略赌赢了,长平战场的平衡就将被打破。赌输了,也是损失少部分部队,但也同样会牵扯秦国的精力,对长平战场依然会有深远影响。
可惜赵国的“贤人政治”带来的红利,随着优秀的君主和忠臣良将的凋零逐渐消失殆尽。这个赵国中高级军官必修的奇袭路线,已经没有时间和机会摆上议事日程了。
我们通过两篇长文,论述了长平之战爆发前,各国所处形势;分析了这场战役为什么会爆发;秦赵两国参与的指挥官通过优异的表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财富;从外交、军事层面假设了赵国有没有取胜的可能。
这场国运之战,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秦人统一的脚步了。
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就在长平之战的一年之后,一个婴儿在赵国首都邯郸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即将到来。
本文篇幅较长,也一直在纠结:为了让初识者能看清来龙去脉,再发表自己观点有利于普及,但总有专业学者诟病文章冗长,东拼西凑。如果删去战争背景、过程,直接发表结论和观点,又会让初识者摸不着头脑。
如果您有幸读到了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您对长文创作的支持和理解。也相信一定在此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是器与不器,都是人生。爱玉,爱历史,爱生活。希望与您分享更多的知识和有趣的话题。
注1:屯田制,汉武帝时右将军赵充国首创,“
屯田於边防,戍卫与垦耕并顾”。避免从异地长途运输粮食,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时亦不白花人力。东汉末曹魏政权开始在各地设立田官专门负责屯田。使其成为了国家政权的钱粮收入来源,同时也解决了屯田军民本身的生计。
注2:来源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秦斥兵,兵种为侦察兵。
注3:战国时期齐国昔阳,
在今河北省晋州市十里铺村附近。另一昔阳为春秋时期鼓国国都,后为晋国所灭,即今天
山西昔阳县乐平镇。
注4:来源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翻译过来就是
“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俘虏了四个尉官”。
注5:河内,是中国古代地区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长平之战期间,秦国的河内地区属于几年前攻取的韩国以“野王”邑为中心的地区。为了尽可能征集更多兵源,秦昭襄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