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古装剧里都出现过“丞相”和“宰相”两个官职,在剧中他们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将它们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它们只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叫法,但殊不知两者之间的地位和意思却差得很远。
按照古代官吏的变迁来看,丞相和宰相虽然名字接近,但丞相确确实实在在的官职,并且权利也的确很大,但宰相却不是如此,它并不是一个官职,甚至只是一种叫法,因此两者并不能相提并论。
先说丞相这一官职,可以往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们设立了相国这一职位,就是为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治理朝堂,那时的相国所掌握的权力是真正的除了诸侯之外无人能及。而丞相这个官职最早是作为相国的秘书存在的,也就是相国的下属,等到秦国扫六合,大一统之后,由于当时吕不韦的原因,秦始皇为了提防吕不韦和加强中央集权,便设立了左右丞相的官职来代替相国的职位。
那时左右丞相两个人正好还能相互制约,给秦始皇提供了很多治国可行的方法策略,因此秦始皇也十分器重他们。在春秋战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将丞相这个职位推上了权力的顶峰。那时的诸侯们不忌惮天子,却十分忌惮曹操,因为他手握重权,不仅决策国家政事,还能够直接指挥军队去征伐其他诸侯国。也有人去考究曹操究竟有没有称帝,因为据说在他死之前,他从未篡位称帝,他的皇帝封号还是儿子后来掌权后追封的,但不管事实如何,那时的曹操即使只是丞相,却切实地掌握了超过天子的权利,称不称帝反而不重要了。
不过丞相这个官职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会设立的,比如唐朝因为实行三省六部制就没有设立这一官职,即使是在唐玄宗时期出现过一段时间,在后来又因为恢复三省六部制而取消丞相这一官职。到了宋朝,虽然是有丞相这一官职,但本质是由皇帝身边的左右仆射担任的,所以只是做了一个官职名称的更改,并不是切实的丞相职位。
元朝时期少数民族掌权在管理上会比较困难,更何况中国这么广袤的土地,以及汉族也是当时人数最多的民族。大多数人还是适应之前的管理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元朝便吸收了以前的官僚制度,保留了丞相一职。
等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避免丞相一人独大引起朝政混乱,就将丞相这一职废除,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丞相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后来的清朝虽然官职众多,也从没有设立过丞相这一官职来分权。
再说宰相,实际上在古代宰相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个职位,甚至可以说是算不上一种官职,它只是在对朝廷中拥有极高权力的尊称,有时候能够辅佐皇帝的人也会被如此称呼。如果用包含的关系来概括就是,丞相可以被称为宰相,但不是所有的宰相都是丞相。
宰相的起源要比丞相久,早在周武王时期周公就尊称帮助自己建立国家的太宰为宰相,所以实际上宰相这个词是“太宰”和“相国”两个词的合称,但后人为了对太宰表达尊重,就将宰相作为贤臣的称呼,一直沿用。
综上可见,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之间相差还是很大的,能够辅佐皇帝的人,不论官职大小,甚至是人数多少都有可能被称为宰相,但丞相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职且掌握了实在的权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