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为强大的霸主,然而,这位杰出的变法家却在功成名就后遭受车裂的残酷命运,这一段历史故事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商鞅在历史的舞台上并非没有其他选择,至少有三条活路可以让他避免悲惨的结局。
首先是上策:学习公叔痤的谋略。公叔痤是商鞅的老上司和政治导师,他在魏国历仕魏武侯和魏惠王两朝。尽管在功业上不及商鞅,但在处理与人主的关系、婚姻联姻等方面,公叔痤的经验却是商鞅值得学习的。公叔痤深谙关系的重要性,通过迎娶魏国公主,成功地拉近了与魏武侯和魏惠王的关系。他明白一切权力来自上方,臣子应该全力为上行事,为上着想,分忧解难。商鞅如果能效仿公叔痤,与秦宗室联姻,与储君建立良好关系,同时在变法时强调君主的权威而非个人的权威,保持清誉,或许就能避免身败名裂的结局。
其次是中策:效仿张孟谈的退隐之道。张孟谈是赵襄子的谋臣,曾在三家分晋的危急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他在功成之后,主动辞去高官厚禄,选择隐居山林,耕田种地,过上了宁静的生活。商鞅在一开始就应该像张孟谈那样,谨记变法得罪众多势力和人民,及时放弃地位、名誉和权利,告老还乡,回归朴素生活。这或许是保全性命的明智选择。
最后是下策:模仿伍子胥的逃亡之计。伍子胥的父亲在楚国受害,面临死亡威胁,伍子胥选择逃亡到敌国吴,借吴国之势而得以反败为胜,最终回归楚国,为父报仇。商鞅如果能够采纳下策,逃亡到秦国的敌国,如楚国,与秦结下深仇。商鞅封地商淤与楚国接壤,有着理想的逃亡之地。然而,商鞅却错误地选择了魏国,导致自己陷入了困境。
总的来说,商鞅并非注定只有一条命运轨迹。他在历史舞台上有着多种选择,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极端的变法道路,而未能妥善处理政治关系和个人命运。这段历史故事反映了权谋与命运的交织,也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使人对商鞅的遭遇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