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荷言的阅微笔记
编辑:荷言的阅微笔记
根据美国著名学者伊沃里特·S·李(EverettS.Lee)提出的
人口迁移理论
一“推拉”。犹太人之所以从欧洲移民阿根廷,其“推力”
主要
源自于
欧洲国家的反犹政策。
特别是沙皇俄国的反犹运动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与大屠杀。“拉力”则来自于
阿根廷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
,同时也与犹太垦殖协会对这些犹太移民提供的支持帮助密不可分。
欧洲反犹主义运动的兴起
欧洲国家的反犹主义
由来已久
。但是与犹太人移民阿根廷相关的
主要
是沙皇俄国的
反犹主义运动
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
大屠杀
。
(1)沙皇俄国的反犹主义运动。
反犹是沙皇俄国的传统政策。19世纪末,沙皇俄国对犹太人更是
实行集体迫害
,把反犹运动推向
高潮
。
在这种状况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迫逃离俄国,前往其它国家
寻求庇护
。19世纪后期,沙皇俄国是世界上犹太人
数量最多
的国家。
这些犹太人大多约有750万犹太人,其中约有550万居住在俄国的“栅栏区”数是在俄国
对外扩张
中划归俄国境内的。
俄、普、奥三国三次瓜分波兰(1772-1795)后,波兰有近100万犹太人成为沙俄臣民。为了解决国内犹太人问题,俄国设立了
专门
的犹太人居住区,即栅栏区。
沙皇俄国
总体上
实行反犹主义政策
。
俄国是一个信仰
东正教
的国家。从沙皇时期开始,就不欢迎犹太人居住在俄国,甚至禁止犹太人在俄国定居,或驱逐境内的犹太人,或
限制
犹太人在俄国的活动。
亚力山大二世是为数不多的对犹太人实行
宽容政策
的沙皇。但是,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被民意党人刺杀。因为被捕的嫌犯当中有一名犹太女子顿时谣言四起,人们把
刺杀罪
转嫁到犹太人头上,加上各种报刊大肆渲染报道,俄国立即掀起了
反犹主义狂潮
。
因此,1881年成为俄国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
转折点
。其
重要地位
堪比提图斯的罗马军团焚毁耶路撒冷圣殿的公元70年,或如同斐迪南和伊莎贝拉颁布西班牙驱逐令的1492年。
第一次反犹浪潮主要集中在1881年至1884年。
1881年4月27日即星期三在赫尔松政府管辖下的伊里沙弗格勒附近的一个酒馆里发生了一场关于“血祭诽谤”的争吵,这正好成为一场反犹大骚乱爆发的
导火线
。
当天和翠日整整两天俄国民众掀起了
反犹怒潮
。许多犹太人被杀害,不少犹太妇女惨遭强暴;有500幢房屋和100间店铺,还有许许多多的犹太会堂遭到破坏;价值高达200万卢布的财产被偷盗或毁灭。
这一行动就像野火一样
迅速蔓延
开来,基辅(5月8日至9日)和敖德萨(5月15日至19日)等地纷纷效法,在俄罗斯南部至少发生了160起类似暴力事件。
乡1881年秋季以后,大规模的迫害活动虽已
开始减少
。但小规模袭击犹太人的事件
仍不断发生
,如1881年圣诞节期间的华沙,1882年复活节期间的巴尔塔,仍有袭击事件发生,导致2人死亡,120人受伤,若干犹太女子遭强奸。
1883年春,俄国南部的罗斯托夫和乌克兰城市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及其周围地区突然出现新的
袭击事件
。
1884年7月,下诺夫哥罗德又发生了19世纪80年代
集体迫害事件
中的
最后一次大规模
袭击犹太人事件。
集体迫害更使犹太人几乎完全陷入贫困,有40%的犹太人失去生计,靠救济度日。
第二次反犹浪潮集中在1903至1909年。
其
主要原因
是
俄国国内社会矛盾加剧
,民众对沙皇专制政权日渐不满,反犹可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
1903年4月19日犹太人逾越节的
最后一天
,基什尼奥夫爆发杀害犹太人事件。
在这次袭击事件中,有500名犹太人丧生,数百人受伤,1500多户犹太人家和商店被抢被毁,此后其它多地也发生迫害犹太人事件。
1903年9月,戈梅发生了另一次袭击事件。1904年秋季,斯梅洛、罗夫诺、亚历山德里亚等地纷纷发生袭击犹太人事件许多犹太人
被迫入伍
,送到前线与日军作战。
1905年,在弗奥多西亚、梅利托波日托米尔都出现了
迫害犹太人事件
。
1905年俄国历史上爆发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年10月17日沙皇政府颁布《关于完善国家秩序的宣言》,承诺给人民以自由和建立国家杜马,但迫害犹太人的行动却
没有结束
。
11月的头一个星期就发生一系列
严重屠犹事件
,其中敖德萨事件最为严重,有300多犹太人丧生,若干人受伤。
发生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的一次袭击造成120多名犹太人死亡。1906年,又有两起集体迫害事件发生,一次发生在6月的比亚韦斯托克,80余名犹太人丧生,被抢劫的财产
不计其数
。
另一次发生在8月的德尔采,30人丧生,180人受伤。在这一反犹浪潮中,共发生过
上千起
袭击犹太人事件,事件发生地达6000个城市,626个村镇。
为了进一步打压犹太人,沙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犹太人的
法令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颁布了65项反犹法令。
在尼古拉二世时代,反犹法令也有50项这些法令从方方面面
限制了犹太人在俄国的生活
。
1882年5月沙皇俄国颁布《五月法令》,《五月法令》宣布:不允许犹太新移民移居到栅栏区的乡村和村庄;不允许犹太人在栅栏区的城市外拥有或经营地产、农场;不允许犹太人在星期日或其它东正教节日做生意。
法令极大的
限制
了犹太人的居住地,同时对犹太人
入学和从政
等进行限制。
东欧其他国家大都像俄国一样
奉行反犹主义
。如罗马尼亚效仿俄国的
反犹政策
,把境内犹太人当成外国人。
在1985年建立“反犹主义者联盟”,并公开表明其
目的
是要使得犹太人在罗马尼亚的地位达到
无法忍受
的地步。
牙利的反犹主义
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天主教为反犹主义主力,二战时期站在德国一方,
迫害
其国内的犹太人。
这些反犹浪潮使东欧犹太人处境
每况愈下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波接一波的反犹浪潮冲击下,东欧犹太人不得不右外逃亡,再次开始向世界各地
流散
,其中新大陆成为重要的
目的地
。
尤其是美国到1924年接受了近200万来自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犹太移民。除北美以外南美洲的阿根廷也成为犹太人移民的
选择地
之一,约23万东欧犹太人移民阿根廷。
(2)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
二战期间,犹太人在欧洲遭到德国的迫害和大屠杀,只有
少数
犹太人得以逃离,而其中有
部分
犹太人逃到阿根廷。
德国的
反犹思想
最早源自于
宗教反犹主义
。
反犹活动
主要
是歧视犹太人、驱逐犹太人、没收犹太人的财产、暴力伤害犹太人,但没有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到
近代
,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MartinLuther)高举
反犹主义
,进一步
刺激
了德国的反犹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期间德国对犹太人适当
放宽条件
,虽然反犹主义言论
一直存在
,但允许犹太人在德国居住,并主张通过同化
让犹太人融入德国
。
1871年德国统一之时,有47万犹太人居住德国。
后来由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反犹主义也就
日渐高涨
,从原来的宗教反犹主义
转向
种族反犹主义,把犹太民族划为低等种族。
为后来纳粹屠杀犹太人埋藏了思想基础。纳粹党是20世纪前期德国反犹的急先锋。
早在1920年代初期,纳粹党就利用
各种渠道
,公开
宣传反犹主义思想
,煽动加深德国民众对犹太人的仇恨。
1925年,纳粹党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就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勾勒出清除德国犹太人的计划。
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
经济崩溃
,社会动荡不安,极端思想
到处泛滥
,促使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
进一步高涨
,致使犹太人的处境
迅速恶化
。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
一步步升级
。
1935年9月15日纳粹德国议会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其中的《德意志血统与荣誉保护法》禁止犹太人和雅利安德国人之间通婚,规定只有具备
“德意志血统”
的人才可以成为帝国公民。
即从法律上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导致犹太人在德国的处境更加
艰难
。
1938年11月9日爆发的“水晶之夜”事件,拉开纳粹有组织屠杀犹太人的序幕。事情的
起因
是11月7日犹太青年赫舍尔·格林斯(HerschelGreenes)潘,行刺德国驻巴黎大使馆秘书恩斯特·冯·拉特(ErstvonRattle)。
导致后者两天后伤重身亡纳粹党借机煽动德国民众对德国各地犹太人的住宅、商店、会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给犹太人造成了
巨大的灾难
。
约267处犹太会堂、超过7000家犹太商店、29家百货公司遭到纵火或损毁,至少36名犹太人被暴徒杀害。
许多犹太人遭到
驱逐
,或自主逃离德国。到1939年,德国还剩下22万犹太人,没有受任何法律的保护。
1939年至1945年,德国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的
集体屠杀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控制了波兰境内200多万犹太人。
纳粹分子把波兰犹太人赶进隔离区,并强令犹太人在右臂上佩戴带有大卫之星的
白色徽章
。随着战争的
扩大
,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被抓起来送往集中营关押。
集中营的犹太人被迫从事
各种
生产活动,并遭到德国人有组织的集体杀害。
为了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纳粹除了直接枪杀之外,还发明了毒气室、焚尸炉等
各种设备
。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大约有600万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害,占当时犹太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战期间,阿根廷政府虽然对犹太移民已持
不欢迎态度
,但依然有4万左右犹太人移民阿根廷。
因为阿根廷的犹太人已经有一定的
经济基础
,适应了阿根廷的生活。他们运用自己的
影响力
,
私下接收
被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难民。
在二战结束后,阿根廷官方给予了这部分犹太移民合法的
公民权
。
参考文献:
[1][以]埃利·巴尔纳维世界犹太人历史:从《创世纪》到二十一世纪[M].刘精忠等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7
[2][奥地利]西奥多·赫茨尔。犹太国IM肖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
[3][英]查姆·伯曼特。犹太人,冯玮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