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75年,蒋介石去世,毛泽东为其改6字送别词致哀,令人为之敬佩
创始人
2025-07-16 14:02:28
0

#历史开讲#

前言

1975年4月5日,89岁高龄的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临终之前,他留下了遗言,

棺材不落土,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葬到大陆去,

当警卫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则消息以后,立刻将它告知了毛泽东,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泽东并没有高兴,而是一脸凝重的模样,他告诉旁边的人说:

“知道了。”

这一天,毛泽东吃的东西不多,沉默的将张元干的送别词的演唱录音整整放了一天,实际上,这首词只有几分钟,之后,毛泽东更改了送别词,中国人听了以后无不为之敬佩,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胸襟。

布雷,你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嘛?他是我们的真对手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在自己重庆的官邸里坐立不安,这是他最为痛苦煎熬的一天,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来自世界各地的贺电如同雪花片一样的飞到他的办公室。

当听到日寇投降的消息时,蒋介石高兴地对身边的侍卫张国平说:“总算盼来这一天了,东亚总算有个宁日!”

但是,与此同时,蒋介石又产生了新的顾虑,他即将面对一个真正的对手——毛泽东,他不熟悉自己的对手,若是跟自己不熟悉的对手较量,这是无比危险的。

就在几天前,戴笠忽然给他送来了一份关于共产党的调查报告:

“截止1945年8月初,共匪组织已布满23个省市,党员人数近120万,共匪直接控制地盘19块、人口1亿左右,此外还拥有正规军120万……”

蒋介石害怕极了,他没想到共产党发展的会这么快,他的大脑开始不断搜寻自己政治对手的形象,企图从里面找出制敌的法宝,以及探索出共产党迅速发展壮大的秘密……

蒋介石告诉自己,在这个觉醒中国命运的关键步骤上面,自己绝对不能再走错棋,但是,应该怎么办呢?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智囊陈布雷,或许,只有他能够给自己提供妙计了……

下午六点,陈布雷满身疲惫的来到了蒋介石的官邸,两人刚见面,蒋介石几开门见山道:

“布雷,你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吗?”

蒋介石的话打破了一方静谧,但陈布雷还是如实说:“不了解。”

蒋介石拧了拧眉:

“这很不应该,不知己知彼,如何能战胜对方!你看过1939年出版的一本叫《革命东方》的杂志吗?里面有介绍毛泽东的文章……可是这个人是我们真正的对手,他们怎样介绍他的?豁达的气度,钢铁般的意志,杰出的革命政治家的无限才能……”

随后,蒋介石将戴笠给自己的“共产党情况调查报告表”递给了陈布雷。

静,长久的寂静。

陈布雷看完以后,无比哀伤地说:

“看来,对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发展能力,我们估计错了。”

陈布雷的这句话更是狠狠地刺中了蒋介石的心。

还清楚的记得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那时候的蒋介石多么的趾高气昂且不可一世,“委员长熟筹伟略,运稳扎稳打之方略……”

但是,一年以后,红军谱写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伟大英雄史诗,直接震惊了世界,也震惊了蒋介石。

就连蒋介石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他真的无比佩服这支军队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年后,当这支浑身布满伤痕、弹片的疲劳之旅穿越了崇山峻岭,翻阅大江恶川,如同神迹一样出现在西北黄土高原时,蒋介石感受到了浓重的不安感,但是,直到这个时候,他依旧坚信自己的军队能够迅速将这支残破不安的部队消灭掉:“我就不信飞机大炮制不服赤匪的几条破枪。”

在蒋介石的心里,共产党始终是他的心腹之患,如果不能将其除掉就没有办法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他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

然而,历史的发展轨迹注定不会按照他所想的那般行走。

蒋介石果真以为我不敢去重庆了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无条件投降的诏书。这个消息刚出举国沸腾,普天同庆,大家等待这一刻很久了。

同一天,尚在延安的毛泽东接到了蒋介石发来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蒋介石邀请他前往重庆商讨国事。

起初,毛泽东并不能完全确定蒋介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他将时任中共中央情报部副部长李克农叫到身边。

李克农乃是一名杰出的情报专家。所以,在面对蒋介石这一突如其来的邀请,立刻就反应过来,难道不是他们想要想加害毛泽东主席吗?去,还是不去?这个重大问题就这样摆在了众人的面前,一时之间无从下手。

当李克农接到毛泽东下达的任务后,立刻就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边区政府交际处的周励武以及罗伯伦身上。可能有人能反应过来,他们不是国民党军令部派驻延安的联络参谋吗?看着他们能有什么用,事实上,他们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戴笠手下的军统特务。

戴笠原本还在为自己的缜密安排自得其乐,以为这么一来铁定是滴水不漏,却不知道,他的那些鬼蜮伎俩早就被军事情报专家李克农给识破。

李克农毫不犹豫的命令情报人员

:“严密监视周励武和罗伯伦的行动,特侦部门日夜监听电台与重庆的联络。”

李克农的这一做法还是非常管用的,经过千辛万苦,他们取得了戴笠他们的密码本,之后更是破译了他们与戴笠之间全部往来的密电。

如此一来,蒋介石的狼子野心就昭然若揭,他根本就没有和谈的意愿,恰恰相反,他还准备将拒绝和谈的这口黑锅推到共产党头上。

在得知蒋介石的真实意图以后,毛泽东决定将计就计。所以,就在接到蒋介石电报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便直接在枣园接见了周励武、罗伯伦,然后故意向他们透露出自己绝不会去重庆谈判的消息。

8月15日晚,受李克农指挥的情报系统也从重庆获悉,重庆的各大报纸已被告知,明天一早就会全文公布蒋介石致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随后,李克农将这一则情况向毛泽东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第二天,毛泽东发出给蒋介石的电文很短,在措词之间,倒是有意回避了他是否要去重庆参加谈判。

电文发出以后,毛泽东又在枣园接见了周励武二人。周励武在见到毛泽东后,迫不及待地询问他对于蒋介石电报的看法。

毛泽东当面告知他们:“我先不准备去重庆,等蒋委员长复电后再作考虑吧。”

这两个国民党特务在得到毛泽东本人的明确回答以后,便马不停蹄地向重庆汇报了自己会见毛泽东的经过,并且明确表明:“毛泽东绝不会去重庆。”

特务头子康泽在得到这一确切情报后,忙不停地将这一情报呈送蒋介石,然后立即复电嘉奖特务周励武,同时命令他们一定要随时注意毛泽东的动向。

蒋介石将所有的消息整合以后,忍不住说道:果然不出他所料,毛泽东绝不敢来重庆,他没有这个胆量。

8月20日,蒋介石再次发来了电报,这份电文很长,口气也很强硬,李克农拿到电报以后,经过反复的判定,立刻明白蒋介石还是那般的诡计多端,实际上,他根本就不希望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正是因为有所确定,所以才故意逞强发送电报邀请。

李克农想毛泽东汇报了自己对此事的分析看法,毛泽东认为他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打算再给蒋介石喂一颗定心丸,增加他的错误判断力。

于是,两日后,毛泽东给蒋介石回了第二份电报。当蒋介石收到这封电报后,暗自窃喜,果然和他料想的一模一样,毛泽东已经被他逼到了一定地步,居然要派周恩来到重庆和他斡旋,

而他自己则躲在延安不敢露面。

几个小时以后,康泽又送来了那两位特务的报告,他们已经断定毛泽东不会来重庆,蒋介石心里愈发的高兴。

8月23日,蒋介石又发来了第三封电报,毛泽东收到电报以后大笑不止:

蒋介石果真以为他不敢去重庆了。

8月26日,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的专题主要是研究毛主席是否要去重庆谈判,经过毛泽东的认真分析,最后决定率领周恩来等人前往重庆,和蒋介石谈判,与此同时,迅速调派干部赶赴到前线,在军事上采取紧急行动。

与此同时,李克农也下令封锁消息,坚决不让国民党得知任何关于毛泽东是否去重庆的消息,还要严密监听国民党重庆方面同延安特务之间的通讯。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的首次会面,两个人相互叙旧寒暄,没有涉及到任何的政治性问题,当然,这也是蒋介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刻意的营造一种愉快的气氛,想让谈判有一个很好的开端。

宴会结束以后,在蒋介石的邀请之下毛泽东住在了林园2号楼底东屋,这还是蒋介石的林园官邸建成以后,第一次留宿外来的客人,国共两党领袖共同留宿在同一园子里面,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了。

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第二天,毛泽东一行人飞往延安,历时43天的重庆谈判也落下了帷幕。

毛先生,18年不见,您老多了……

其实,重庆谈判这次相见,并不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第一次见面。

这是自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时隔18年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再次见面。

20年前,当时任职黄埔军校的蒋介石在广州中央党部开会时,遇到了一个看上去不爱说话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那一年,毛泽东31岁,蒋介石37岁,虽然他们是同事,但是,双方并没有深谈过,蒋介石只知道毛泽东是一个湖南人,爱搞农村工作运动……没想到就是这位年轻人。

当无数共产党人倒在血泊中时,他却毅然的高举义旗,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红军革命根据地,如同一把尖刀一样搅得蒋介石心绪不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退出苏区,当时蒋介石高兴地手舞足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他又很快发现,毛泽东很快回到了红军指挥的岗位上,这位连一天军校都没上过的“土”军事家从古代兵书中吸取了不少的智慧——忽东忽西,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法。

蒋介石身边的军事顾问曾经这样评价过:

“他们按照着自己的理解和悟性去从事他们的拿手好戏……当你正在休息时,忽然漫天遍野会响起震天动地的号角……”

蒋介石不知道的事,正义之师深得人民拥护的道理,他所相信的只铁和血,他一直坚信的事“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但是让他特别痛苦的事,他的将领没有给他争气,不是被毙就是被俘,或者是垂头丧气的和他请求希望更换装备,补充兵员。

蒋介石也曾思考过,十年的屠杀和讨伐并没有扑灭革命的圣火,恰恰相反,共产主义学说反而愈传愈远……

往事如烟,过去的敌人,如今又为了抗日而握手言和,现在共产党领袖又成为了自己的座上客,蒋介石忽而感觉历史在不断地重复和循环。

他仔细的看着眼前的毛泽东,依旧是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只是目光更加的深邃,额头上的皱纹也更加的深刻。

“毛先生,十八年不见,你老多了!”蒋介石猛然问了这么一句,让陪在他身边的张治中和王连杰等人都大吃一惊。

几度春秋,个人的恩恩怨怨全部都在历史的推进里面时隐时现,望着蒋介石的那一刻,毛泽东的心里也涌起了阵阵的酸痛,自己的亲人尚且不论,多少党的优秀儿女惨死在了蒋介石的屠刀之下。

毛泽东的眼前浮现过一张又一张熟悉的面孔,何叔衡、瞿秋白、蔡和森,如今物是人非,他们早已远去。

还是先暂时不思考过去,明天的中国前途更加的重要,为了全国人民的团结,更为了和平建国的大业,个人的牺牲,也不过是对历史前进的微小报偿……现实又将毛泽东重新拉回了历史的顶层。

蒋介石认为,作为一个军人、政治家不真正了解他的对手,怎能说有克敌之法,重庆会谈,使他发现了自己的不少弱点,他也曾坦率的讲:

“剿共剿了这么多年,共产主义之火却越烧越旺……是什么原因呢?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党内同志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共产主义学说的实质,今同共党首领毛泽东相约谈话,略知一二……”

蒋介石一直到死都在研究毛泽东,很难讲他了解毛泽东,但是,重庆谈判是蒋介石较为认识毛泽东的一个契机,毛泽东对此也深有感受。在延安举行的欢迎会上,毛泽东曾说:

“以前的蒋介石是一个抽象的人,这次谈判,长时间的接触,对蒋介石的为人、性格、思考问题的方法,心里有个底……”

历史用一股不容抗拒的力量,让这一对对手走到了一起,却又促使他们分道扬镳。

毛泽东更改送别词

1975年4月5日,89岁高龄的蒋介石在台湾去世,临终之前,他留下了遗言,棺材不落土,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葬到大陆去,当警卫员从收音机里听到这则消息以后,立刻将它告知了毛泽东,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毛泽东并没有高兴,而是一脸凝重的模样,他告诉旁边的人说:“知道了。”

这一天,毛泽东吃的东西不多,沉默的将张元干的送别词的演唱录音整整放了一天,实际上,这首词只有几分钟,之后,毛泽东更改了送别词,中国人听了以后无不为之敬佩,这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胸襟。

在这首词里写道: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它的意思是:你我都是胸怀古往今来和国家大事的人物,不是那些卿卿我我谈论儿女恩怨私情的人。这是毛泽东在和蒋介石谈心。

词的最后两句,原文乃是:“举大白,听(金缕)”,里面所表现出的是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写词听唱来消愁。

但是,在为蒋介石送葬后几天,毛泽东仍旧心心念念不能释怀,最后下令将这两句改为

“君且去,不须顾”,

重新演唱录音。

毛泽东这一改,

直接让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也变成了生离死别。

这也是毛泽东向蒋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025紫陶茶具哪个牌子好?这... 作为一个在茶具行业混了多年的“茶具达人”。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老话题:2025年了,你要买紫陶茶具...
原创 2... 韩国总统李在明纠结十多天后,最终婉拒中国抗战胜利阅兵邀请,还给出了两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但真正让青...
原创 战... 文/ 子玉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说李世民是古代帝王群体中的天花板应该没毛病,因为这人文治和武...
原创 魅... 栎阳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考古队先后在这里确定了3座古城,并确定3号古城就是文献记载的秦汉...
原创 围... #历史开讲# 于公元前81年颁布的《科尔涅利乌斯法》之前出现的主要司法改革法令在性质上一脉相承,它们...
原创 卫... 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轻尘说历史,我是轻尘。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者绝大多数结局悲惨,能够功成身退的人...
原创 三... “魏和尚不死,到了和平年代,一定是悍匪。” 在《亮剑》中,李云龙和魏和尚的关系可不仅仅只是上下级...
原创 以...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 “马嵬驿兵变”背后的主谋是谁?是太子李亨?还是禁军大将陈玄礼?又或者是另有其人?这个在历史上还是比较...
原创 晚... 【码头上的乞丐】照片中的老人是一个生活在码头上的乞丐,穷苦民众中的一个,没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