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三观一致、人伦圆满。
彩礼一般是指男方给女方及其家庭的一定数额的财物,
包括给女方的钱物、贵重物品,或者用来作为订婚时送给女方及其家庭一种仪式。
旨在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感谢。
中国彩礼历史悠久。
从先秦时期的“聘财”到魏晋时期的“定情”,再到唐宋、明清时期的“见面礼”,直至民国时代流行的“万银圆”。
在古代,
彩礼的数量和价值与家庭的财富和地位有关
,因此不同家庭的彩礼数量和价值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在明朝时期,彩礼的数额通常在几百两银子到几千两银子不等。
在清朝时期,彩礼的数额通常在几十两银子到数百两银子不等。
还有一些地方,彩礼数额甚至更高,可达数千两银子。
从古至今彩礼一直被视为是在婚姻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常是新郎或新娘家庭向另一方家庭提供的礼物,作为对婚姻的承诺和认可。
那古代男人结婚需要给女方多少彩礼,有现在的多吗?
彩礼制度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人关系,还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名誉和利益。
因此,
结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最重要的是彩礼制度。
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最早的彩礼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时期,彩礼通常包括牲畜、粮食和银钱等物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彩礼的内容也不断演变,包括珠宝、家具、银器、绸缎等。
彩礼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
例如,
在唐代,彩礼通常包括极其丰富的物品,如金银珠宝、绸缎锦绣、香膏沉香等
,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富裕水平。
在近代,彩礼制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许多传统文化和习俗逐渐消失,包括彩礼制度。
虽然仍然有一些地方保留了彩礼制度,但数量和价值都大大降低。
然而近十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彩礼的价值再次增加。
许多年轻人和家长开始重视彩礼,希望通过彩礼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因此,
彩礼的价值再次增加,并成为现代结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一大特点在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产物。
在传统观念里,彩礼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它既
代表了一种聘礼或聘金,又是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既是双方家庭为缔结婚姻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又是一种双方家长之间进行经济往来的媒介。
总的来说,彩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近代得到了新的发展。
尽管彩礼的数量和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但它仍然是结婚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但是各个时期大家对彩礼的看法不同,彩礼的形式也不同。
不同朝代的彩礼都是什么?
汉代
《汉书》记载:
“娶妻须纳关内钱,重六铢,大泉五十,四铢为一斤。”
秦汉时期婚礼用的是五铢钱,汉朝把五铢钱称为关内钱,汉代有个说法是“关内”就是“长安”的意思。
汉朝五铢钱钱体厚重,所以当时很流行以五铢钱为聘礼。
魏晋南北朝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男方一般要送“五斗米道”作为彩礼。
所谓“五斗米”是指:一斗小米,二斗粟,三斗稻,四谷穗和五杯水。
做法大致是这样:男方向女方赠送“五斗米”后,才能开始迎娶。
如果送的太少,女方是不会接受的。
隋唐
从隋唐时期的婚姻礼俗来看,以“关内钱”为婚姻的彩礼。
隋唐时期的“关内钱”又称为“关外钱”,是指男方给女方家一种钱财。
《隋书·礼仪志三》记载:
“婚者以财为物,聘者以女为财……以关外钱为之。”
唐代,在聘礼的形式上还有很多变化。
如《新唐书·礼志三》记载:“
婚礼娶妻,自五品以上至九品止,皆纳币为之;一品以下至九品止,皆送帛、布或有布帛。
”
到了唐朝后期的婚礼中又增加了很多新礼节。
比如唐代诗人孟郊在《新婚杂诗》中就写道:“
新娶谢郎姝,亲迎谢女姝;一堂成桂籍,两姓结兰图。”
宋辽金元时期
宋辽金元时期是以金银“五器”为彩礼。
银元(也称关内钱)是宋朝的风俗,订婚时女方要将“关内钱”带到男方家中。
辽金时期:
订婚时,男女双方需要各出银二十两,带到“男家”中来。
这是一种比较贵重的彩礼。
明清及近代
明清时期彩礼是五金;
清以后彩礼是,三金三银;民国时期彩礼是,三金一车,或三金二车。
那现代的彩礼又是什么样的呢?
现代彩礼情况
到了现代,彩礼仍然是中国结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
彩礼的数量和价值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彩礼已经不是简单的钱,更多的变成了一个美好愿景,是现在结婚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目前,
彩礼通常包括现金、房产、汽车等物品
。
尤其是在中国的一些富裕地区,彩礼也受到了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如广西钦州、广东惠州等地也存在彩礼过高的情况,
彩礼可能高达数百万元人民币。
而且现在是彩礼越给越高,基本很多地方,
女方都要求男方结婚钱要有婚房、婚车。
所以现在结婚越来越难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可能一个月3000-4000元左右的工资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
所以很多普通家庭为了能尽快结婚,会向亲戚朋友借钱。
所以彩礼制度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有些人认为彩礼制度已经过时,不应该继续存在。
因为彩礼可能给男方带来压力,同时也可能使得结婚关系不平等。
然而,
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彩礼是结婚仪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表示对方家庭尊重和对婚姻的诚意的重要标志。
因此,彩礼制度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那古代彩礼和现代彩礼有什么不同呢?哪个更多?
古代彩礼和现代彩礼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多?
首先彩礼来源不同
,古代彩礼的来源是很单一的,一般都需要从男方家拿彩礼。
中国古代的彩礼数额是根据新郎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家庭可能会有不同的彩礼数额。
当然了,这“彩礼”是有前提条件也有期限的:比如古时候是不允许将儿子作为彩礼送给儿媳的。
其次,彩礼数目是不同的。
我国古代的彩礼数目一般是六、八两,六八二这三种。
其中六为基本数,
一般指一对夫妻的结婚成本的“男大女小”,八为最高数,也有九为最多数
,但不管是哪一种数目都比现在要高得多。
到了现代社会,彩礼数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再加上男女双方多半是自由恋爱,
在恋爱中一般女方都会主动提出索要彩礼
,当然数额一般也不会超出男方的家庭条件限制。
古代和现在彩礼形式是不同的。
在古代,彩礼一般都是以物的形式出现,例如,金银首饰、衣饰首饰等等。
到了现代社会,彩礼形式变得多样化,
主要包括:金钱财物、物品、礼物、房子等。
现代的金钱财物主要包括聘金和聘礼两部分。
物品主要包括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以及各种金银首饰、家电和家具及汽房子、车子等等。
礼物则主要是指红包(礼金)。
最后,彩礼风俗不一样
现在的风俗,是男方支付女方一部分,女方支付男方一部分,如果是夫妻共同支付则称为“嫁妆”。
而古代的彩礼风俗主要在农村地区流行,而且是由女方提出的,俗称“聘财”。
聘财需要有:1、金(铜钱)2、银(银元)3、玉(玉如意或玉锁)4、石(石碾)5、布(罗缎或绸子)6、书(一种红纸包着的书)等。
其中,在古代彩礼风俗中最主要的就是“金银首饰”。
如今也面临一个问题:彩礼未来应该不应该继续存在呢?
彩礼是一种传统文化,存在已久。然而,
是否应该继续存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
一方面,彩礼是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尊重的方式,能够增加家庭的经济支持。
此外,彩礼也可以帮助缓解婚礼的经济压力,使新人可以举办一个隆重的婚礼。
另一方面,
彩礼也可能导致经济压力,特别是对于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来说。
彩礼也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必要的开支,在一些地区受到批评。
因此,是否要继续存在彩礼,取决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
一些人认为彩礼是必要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改变或废除。
最终,决定是否继续存在彩礼的应该由每一个家庭自己决定。
其实彩礼的作用就是一种对婚姻的保障。
有了彩礼之后,很多家庭都可以在结婚之前先攒一笔钱,这样也可以让自己以后更有底气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外,
彩礼还可以让女生更好地体验到男生给她们带来的温暖和幸福。
由于彩礼数额与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加之人们对于结婚的认知偏差、社会观念变化及婚姻市场状况等因素影响,使得彩礼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
我国婚姻法虽然在立法上禁止结婚彩礼,
但并未禁止男方家庭给付女方家庭彩礼。
但是彩礼毕竟只是一种习俗,
不能为了彩礼而让婚姻变质。
如果一个人结婚就是为了高额的彩礼,那这样的婚姻就没有意义了。
在未来,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重视彩礼,
但是也要明白一个家庭的幸福是靠着这个家庭中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来的。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总结
彩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
虽然彩礼制度受到了一些质疑,但仍然是结婚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虽然彩礼制度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有很多人对它的观点不一。
需要注意的是,彩礼并不是婚姻的唯一评价标准,
它更多地是一种传统和惯例,并不代表新婚夫妇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因此,新郎家庭提供的彩礼数额并不能完全反映婚姻关系的质量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