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英帝国纵横术:克什米尔这颗钉子,堵死了印巴和平崛起的希望!
创始人
2025-07-16 09:02:11
0

二战对于英国人而言是无法言说的悲痛。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帝国的国力,“日不落”之名犹如过眼云烟,转瞬成为历史。

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地竞相开展独立运动,而孱弱的英国政府根本无力阻挡这般大势。

在南亚次大陆上,英国殖民者便是不得不做出了“移交印度政权”的决定。然而,经营印度百年多的英国人深知这片土地所具有的潜力——这对于旨在恢复霸主地位的英国人而言,是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英国人不仅将印度一分为二,还故意不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权进行划分。事后证明,英国人的决策是无比高明的——克什米尔就像一颗钉子一般,狠狠地扎在印巴两国人民的心中,两国都在谨慎地提防着彼此,这就导致谁也无法安稳地发展。

那么,克什米尔地区为何如此重要呢?英国人的这一步棋究竟巧妙在何处呢?

一、英国人的心思:从克什米尔本身说起

从军事地图上看,克什米尔当属兵家必争之地。

克什米尔的北部是阿富汗,西边与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相接,南边则与印度的两邦相衔,东北和东面分别与中国新疆和西藏相邻。

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直都是印度、中国、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

常言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克什米尔拥有卓越的地理位置,这是任何一方势力都想要争取的地方。因此自古以来,克什米尔就战火不断。

依其战争历史,克什米尔的历史可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话传说的上古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佛-印教徒统治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到1339年;第三个阶段是穆斯林统治时期;第五个阶段从1947年至今,为印巴对峙的克什米尔分裂时期。前三个阶段是克什米尔的古代历史。第五个阶段是它的现当代历史。”

早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外来的穆斯林统治者和本土的印度教徒百姓,他们之间的隔阂构成了一个脆弱的社会结构”。

及至19世纪中叶,英国人的舰队占领了印度,顺带着将克什米尔地区“册封”给了与穆斯林势不两立的印度教教徒。

这在当时的印度人看来或许是无心之举,但是事实证明,英国人的这一步棋经过了深思熟虑,显得无比绝妙。英国人并非不知道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间的隔阂,更不是不知道克什米尔地区是穆斯林教徒占据多数。英国人想要的,就是制衡。

作为在欧洲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十多个世纪的英国人,他们的心思早就玲珑剔透,“权术”已经被他们运用的炉火纯青。

别人以为英国并不在乎克什米尔,但实际上,英国对克什米尔的关注,早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前就已展现雏形。

印度学者巴姆扎伊说:

“19世纪的黎明见证了克什米尔地区作为印度重要边境的崛起,随着英属印度帝国向北迅速推进、沙皇俄国在亚洲惊人的扩张和中国边界向新疆的扩展,克什米尔成为三个伟大帝国交汇的地方。”

早在18世纪末期,出于对沙皇俄国扩张和波斯的担忧和防范,英国人对克什米尔的北部地区萌发了兴趣,开始派军深入,试图抢占先机。直到1846年,英属印度通过“强盗条约”,最终将克什米尔置于其统治之下。

借助于克什米尔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英国人实现了对俄国人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压制——英国人可以通过克什米尔肆无忌惮的进入我国的新疆和西藏地区。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反英情绪进一步高涨,独立的熊熊之火从非洲烧到了亚洲,全副武装的印度士兵将枪头调转向英国的官员。英国人明白,是时候离开了。

尽管英国人心理上已经和印度决绝的分割,但是在行动上却显得扭扭捏捏。

英国人的扭捏是不无道理的,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上的唯一大国,其所拥有的发展潜力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一旦放任印度自由的发展,那么在未来很有可能出现一个挑战英国地位的超级大国。

因此,在移交主权的环节,狡猾的英国人偷偷埋了很多雷。而这些雷,最终迫使印度人向英国人寻求帮忙,从而能够走完完成独立的最后一步。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颗雷,就是英国人对于印度的两大政党故意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

英国不得已同意印度自治之后,印度的两大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摩拳擦掌,都想成为新印度的主人。

但是两党关于未来印度的设想分歧巨大,再加上英国政府在成立临时政府时对国大党的有意偏袒,最终导致印度成立统一的联邦国家的方案破产。

随着两党矛盾的不断加剧,整个印度就是“一艘满载火药在大洋中航行而突然着火的船”。

为了“灭火”,英国人蒙巴顿被任命为总督并受托实现权力和平转移的使命。而这个人,也正是将本国的纵横术施展得淋漓尽致,让克什米尔成为了印度发展路上的最大阻力。

二、蒙巴顿的纵横术:克什米尔变身钉子

1947年3月,拍马上任的蒙巴顿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工作的棘手之处:

让穆斯林联盟放弃“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思想完全不可能,随即提出分治的方案。国大党原本坚决反对,但为了尽早独立,生怕错过时机的国大党只得勉强同意。

四个月后,英国议会通过“蒙巴顿方案”。至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束——次大陆诞生了两个国家,但它们还未来得及庆祝,麻烦就接踵而至。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立是因为教派不同所导致的,而英国人则是助推了这一嫌隙不断扩大。

国家按宗教信仰划分,其直接后果就是释放了史上最大的跨境移民潮和教派之间的疯狂仇杀。另外对于巴基斯坦而言,地理上被印度撕裂成两部分的创伤,为多年后东巴基斯坦的分离埋下了隐患。

如果说分治初期的大规模流血冲突在移民结束时便可以停止,那么“蒙巴顿分治方案”本身留下的克什米尔问题成了难题。

“印度土邦”的归属原则依据蒙巴顿的说法是“参考地理位置因素和考虑人民意愿”。但是,在朱纳格德邦的穆斯林王公宣布加入巴基斯坦后,麻烦出现了:这一决定既无视该邦占人口60%的印度教徒的意愿,又打破了地理毗邻原则。

果然,在同年9月巴基斯坦同意该邦加入后,印度在10月底出兵朱纳格德并接管了邦政府。

无论是朱纳格德邦王公的专横独断,还是印度大肆出兵的举动,都给之后处理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更棘手的是克什米尔同时与印巴接壤,战略和感情上两国都不可能放弃这个地方,冲突在所难免。

恰如所有人预料的那般,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很快的就因为克什米尔问题大动干戈,史称“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

1947年的时候,因为印度政府想要将克什米尔强行划为自己的一个邦,因此招致了当地穆斯林民众的强烈不满。克什米尔境内爆发了高涨的穆斯林“反印度运动”,当地的一个县——蓬奇首先爆发起义。

与此同时,克什米尔东部地区发生了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迫害穆斯林的事情,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穆斯林帕坦部落民听闻此事,当即决定加入战斗支援克什米尔,到1947年9月底,蓬奇大部分地区脱离印度的统治,加入巴基斯坦。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势,克什米尔王公哈里·辛格致信蒙巴顿,决定接受不公正的条约,以换取印度的军事援助,蒙巴顿随即同意。

蒙巴顿在回信中指出:“一旦克什米尔恢复了法律和秩序,清除掉所有侵略者,土邦的归属问题仍应以人民的意愿为准来解决。”

印军进入克什米尔后向巴基斯坦部落的民众和“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发起反攻,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正式爆发。

在印军的猛烈炮火下,克什米尔当地人节节败退。当年冬天,由于大雪封山,印度总理尼赫鲁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安理会,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然而随着冬季结束,战争再次打响,1948年5月,巴基斯坦军队开进克什米尔,战争正呈燎原之势,扩大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这场战争最终持续了接近两年的时间,一直到1949年1月1日,在安理会调停下,正杀的眼红的印巴双方才勉强停火。

当年夏天,印巴在联合国印巴委员会主持下签订《卡拉奇协定》,划定克什米尔停火线。印巴以这条控制线开始了迄今未能平息的对峙,克什米尔问题由此产生——英国人的大纵横术就如同咒语一般,诅咒着南亚次大陆的这两个国家。

三、印巴和平崛起无望:克什米尔问题的世世代代

在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爆发之后,英国人在国际社会上的威望仍然令人信服。英国对克什米尔问题所施加的影响也颇为巨大。

此时,虽然印巴已经先后独立,但是英国想要让两国继续平稳地“留”在英联邦内,克什米尔争端就成了使两国“留下”的最大砝码。

当巴基斯坦的部落民进入克什米尔后,印度总理尼赫鲁致电英国首相艾德礼,敦促英国要求巴基斯坦对部落民施加影响,让其撤出克什米尔。

而艾德礼的答复则是公式化地告诫两个自治领应该维持和平——艾德里的言下之意昭然若揭:争端要靠你们自己处理,尽管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冷战加剧,欧洲局势陷入僵局,殖民主义随即走向末路。

当时的情况变成了“你推到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最后一块……将非常迅速地倒塌。因此,崩溃一旦开始,就会产生最深刻的影响”。英国的殖民地相继独立,英国人对印巴两国的掌控已是大不如前。

随着英国的失势,克什米尔争端是否重现了和平解决的曙光呢?答案依旧是否定的。英国人不能跟上第一梯队的步伐,但第一梯队中还有别的国家。

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失败后,美国突然发现,“甚至一个不发达国家倒向共产主义,都能动摇美国在非共产主义世界的自信”。

对于美国人而言,至于南亚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会倒向哪方,“十字路口”克什米尔尤为重要,因此在南亚,美国首先要做的是让印巴就克什米尔问题达成和解。

然而,美国卷入克什米尔争端之后,使得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印巴两国一决生死的决心反而更大了。尤其是1954年美巴结盟后,冷战氛围笼罩了克什米尔,这更加无益于争端的解决。

鉴于美国站在了巴基斯坦一边,苏联加强了与印度和阿富汗的联系。虽然与世界上其他欠发达国家一样,印度“并没有引起斯大林特别的兴趣”,但是由于美国想填补该地区的势力空间,赫鲁晓夫便大张旗鼓地来到了南亚。

1953年12月,印、苏在莫斯科签署《印苏贸易协定》,翌年,两国接着签署了《印苏钢铁协定》。

在一次公众集会上演讲时,赫鲁晓夫坦诚苏联完全支持印度:“我们的话是站在印度和印度人民的立场上说的,说克什米尔这个地方属于印度。”

此后,在联合国大会上,苏联多次动用否决权,支持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联合国的调解也没法进行。而这样做的直接结果,都让克什米尔争端更加严峻。

直至今日,巴基斯坦的第一盟友已经不再是美国;昔日支持印度的苏联也早已解体,但是克什米尔问题却被永久地保留了下来。

英国人埋下了这颗钉子,都使得巴基斯坦和印度无法全心全意的发展经济、发展民生,他们必须留下充足的军费,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再次出兵克什米尔。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巴双边谈判屡屡失败和南亚政治格局重新洗牌都加剧了印巴的对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开始致力于巩固在各自克什米尔控制区的统治。

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氛围下,克什米尔的局势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让人看不到希望。

结语:

克什米尔问题固然是半个多世纪之前,英国以印巴分立、自己撤离南亚的产物,但从其盘根错节的背景认真分析起来,同样离不开克什米尔历史和英印帝国统治下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政治发展。

正如印度学者巴扎兹所说:

“当前印度和巴基斯坦因为争夺克什米尔而引起的争端,其根源在于克什米尔过去的历史之中。因此,除非人们能够相当熟悉该邦早期和中世纪的文化政治的发展演变,否则他就难以理解潜藏在克什米尔争端之下的潮流和逆流。”

而英国人则是巧妙地借助宗教之间的争端,把印度教徒的统治强加在穆斯林头上,从而在南亚次大陆的英国权力的两个继承者之间播下了激烈争吵的种子,而这两个继承者却又谁也不甘示弱。

参考资料:

SupplyofSidewinderand‘Firestreak’toIndiaandPakistan,1959,绝密,英国自治领事务部文件,档案号:DO35/8262,伦敦英国国家档案馆藏。

GeneralPolicyonArmsSuppliesandOtherMilitaryAssistancetoIndiaandPakistan,1958,秘密英国自治领事务部文件,档案号DO35/5470。

《布尔加宁、赫鲁晓夫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期间的讲话(1955年11-12月》,人民出版社,1956年。

S/RES/39(1948),印度巴基斯坦问题,三十九(一九四八)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日决议案S654,1948年安全理事会通过之议案及决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胡克,斯帕尼尔.二战后的美国对外政策[M].白云真,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年.

陈延琪.印巴分立克什米尔冲突的滥觞[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吕昭义,孙建波.中印边界问题、印巴领土纠纷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程瑞声.南亚的热点克什米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春实践派|“宝,喝茶吗?”驻... “宝,喝茶吗?”这句火爆全网的土味情话是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凤凰屯村驻村第一书记卓仕军拍视频常用的口号...
原创 郑... 引言 郑和下西洋 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海上活动。 从1405—1433年,将...
原创 女... 引言 一代女皇武则天,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凭借计谋一步步登基,最终成为千古第一女帝,建国号为周。她为什...
兴文化工程大型融媒报道丨裴李岗... 裴李岗文化可称为中国文明的基石 ——访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副教授蔡金英 人物简介 蔡金英,安...
原创 欧... 俄罗斯联邦驻奥地利和法国大使报告说,他们没有收到正式邀请,参加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仪式。因此,无论是在...
原创 古...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 当我们去研究...
英国退休教师立志要复兴一门有千... 据英国《都市报》报道,英国一位退休教师想要通过在学校教约克郡方言的方式来复苏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语言。...
原创 此... 提及到成吉思汗,很多人都会把成吉思汗与一代天骄划上等号。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悍将,成吉思汗用自己的铁腕...
原创 春... 齐桓公,姜姓,齐氏,名小白,也被称为姜小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
为“音乐之都”再添“艺术殿堂”... 位于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