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科书里往往会说到一件事。1877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居然拆毁了中国第一条铁路!
一条铁路落在了上海
1876年7月,英怡和洋行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一吴淞铁路。
中国老百姓其实对新事物充满好奇。
车票卖得很贵,那么14.5公里路,上等车票价一元,中等五角,下等车也要二百文(一元兑换一千三百文)。
在一个两元钱买一石米的时代,一元钱等于小户人家半个月的生计。
即便如此,从铁路开通之日到被拆掉,每天都客满为患,每每得多挂车厢,才能应付。四周的人们,有事没事都会来看看。说明中国对于新事物一点都不拒绝!
铁路的纠葛背后是华夷之辩
但在当时,清政府对于铁路觉得还是洪水猛兽一般。保守派谈起修铁路就是破坏中华道统,惊动地脉,乱我华夏风水。总之,这个是洋人的东西,是洋人以夷变夏的爱国主义问题。
那这条铁路又是怎么修起来的呢?其实洋人一开始修路时,官员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当时的官员谁都不愿意与洋人打交道。所以谁也不愿出头去管。上海县认为事涉洋务应当由上海道台衙门来管。而上海道台衙门却认为上海县应当报上来来,他们才管,没有呈报,道台衙门自然就不管。
怡和洋行的人也耍花招,先把地给买下来,用途就写“修路”。可等到官府发现是铁路时,他们就说“铁路也是路”,官府又不敢得罪洋人,“铁路也是路”这句话打官司打到天上去也是个说不清的事情。就看当时两方谁强势,怡和洋行调动了英国领事来掺与此事,上海官方也就只好看看上面是什么反应。
可是铁路越来越红火,影响也越来越大,报到了两江总督沈葆贞处,再报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被北京的一群言管御史给骂了个遍,洋人仗势欺人,总理衙门不闻不问,以夷变夏,居然无动于衷,来何以为国。这一通上纲上线的话传下来。总理衙门也只好让南北洋大臣来处理此事,自已就跳开干系。
这一下事情所在地是的两江总督沈葆贞可受不了自已的清誉受影响,火冒三丈,一日三骂上海道台无能。
船政学堂的学生
上海道台冯峻光,大为恐慌,赶忙要急着处理,可又一时没有办法。
这时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铁路只要“权自我操”就可以。于是与南洋大臣沈葆贞搭成共识,总之要不就是租下来,要不就买下来,就是不能让洋人自已运营。
这一下,怡和洋行当然不干,怡和背后又有英国撑腰,当然也不怕。
这时天津道盛宣怀和招商局会办朱其昂想出一个毒招,最后弄出来一个机车压死人的谜案出来,逼英国人妥协。刚开始洋行还挺硬气,决不让步,可是赖不住盛宣怀、朱其昂暗中不断的找人来借此到铁路示威,有时甚至上千人到铁路去闹事。
洋人修铁路毕竟是做生意,哪里经得起如此一闹。只好妥协把铁路卖给清政府。
1877年,清政府最后由冯峻光、沈葆贞谈判,以27万两白银的买下吴淞铁路。
中国第一条唐胥铁路
直隶总督李鸿章眼光还是长远些,当时是想买下自己做营运。然而冯峻光与沈葆贞却不顾李鸿章的反对,异常坚定的要拆掉。最终这条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的铁轨被堆在了黄埔江边。
后来,福建巡抚丁日昌希望带到台湾建设台北铁路,铁轨与枕木又到了台湾。然而丁日昌不久又病故。1881年,旅顺需要建北洋海军的船坞,又据说这些铁轨又运到了旅顺。
最后,中国第一条铁路被拆的历史笑话就此铸成。
当时此消息传到英国国内,正在英国驻英大使曾纪泽与留学英国的林泰曾(后北洋水师镇远舰管带)被英国记者问得脸红耳赤。
林泰曾还就此发表英语演说,说不久的将来,铁路一定会畅达中国大地。
当时日本的第一条铁路在1872年就已经建成了,后续铁路的兴建也将陆续上马。
曾经开眼看世界的先锋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以为冯、沈二人一定是保守派吧。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出自福州船政学堂
呵呵,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沈葆贞就是一个洋务名臣,他一手创建了中国著名的福州船政局,是中国最大的轮船制造企业,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水师福建水师。并首创派出留学生赴英学习海军的先例。
1868年,船政局开工征地,为此身为船政大臣的沈葆贞只身下马尾村,去了解土地买卖情况,居然被当地村民给棍棒交加,给打了出来。沈葆贞当然不是吃素的,第二天就把带头闹事的人惩办,并且顺利把船政局土地买卖的事情一举敲定下来。
福州船政局在当时所有洋务企业中的确是最高效的一个。
而且沈葆贞还对于船舶发展技术可谓精益求精、呕心沥血。
沈葆贞在1870年上奏折,轮船与枪炮的质量取决于数学。现在西洋船舰和火器异乎寻常的改进。几乎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这是计算能力日益精细的结果;如果计算稍稍细致一分,那么机器的使用就会录巧十倍,而且沈还考虑到船政学堂的学生毕业时最多也就上过7年学(当年船政学堂设立时规定时间),这是远远不够。在当时的中国有这种认识的高官极为难得。
所以,1873年,他给皇帝上书希望把船政学堂的学生送到法国、英国去深造,以便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将窥西学精微之奥。”
要知道当时,中国第一个送留学生出国的是曾国藩、李鸿章的美国留学计划,而真正象沈葆贞这样从实际工作出发要派遣留学生想法的,在当时的中国也就几人而已。而1876年,留学英国的这些留学生里面就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等著名人物。
晚清电报局
而另一位上海道台冯峻光也不是一般人物。在太平天国时期就跟随李鸿章制造近代军火,在1863年,就开始独自创办上海枪炮局,从香港采购设备,样品,聘请技师,专为淮军制造枪炮子弹,后来成为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创建人之一。
当年沈葆贞、冯峻光等人都是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走过来,也亲身经历了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耻辱。那时的内忧外患,使得他们能够极尽心智,绞尽脑汁,共赴国艰。
然而十多年过来了,沈葆贞已从一个道台直升到了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冯峻光也从一个小小的幕僚一跃而成为上海道台。
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庆典南口茶会盛况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冯峻光、沈葆贞逐步成为官僚们的洋务先驱早己失去了当年拼命的进取精神。
而铁路这种新事物也许象李鸿章所说的一样有好处,有用处,但总之不能敌过自已的官帽子。
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一个人安逸会毁掉他的人生。一个公司安逸会使毁掉公司发展,一个国家的安逸可以使其亡国。
晚清四十年,一旦国家有难,朝廷马上就会振作一番,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圆,才想到要学造船习枪炮。1874年台湾被侵,马上就开始意识到要装电报,1884年中法战争,就意识到要建海军,建铁路,而一旦危险去除,安逸就会上身,马上又忘掉了振作。
而到了1894年,十年安逸,终于没有人叫醒你了,这回却轮到了最惨痛的甲午之变。